<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端午小长假,外出安徽宿州、上海走访曾经的厦门大学同学、南京炮校战友及亲侄女一小家。宿州行程结束,原本计划坐高铁赴沪,查询高铁时刻表时,却惊喜发现由皖至沪,除了便捷的动车、高铁外,竟然还有传统的“普列”,即“绿皮车”仍在运行。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绿皮车”,是那么令人欢喜令人忧……刹那间,童心突然闪现,已数十载未搭乘“绿皮车”的我毅然决定“这趟就盘它”!以寻回青葱岁月时坐这种慢悠悠的火车的独特感觉。或许是岁月在心底埋下了对往昔的眷恋,又或许是想暂别快节奏的生活,于是我轻而易举地买到一张数十年前可望不可及难于上青天的卧铺票,踏上了这趟充满怀旧意味的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台上蒸腾着暑气,远处传来久违而熟悉的汽笛声。当车体缓缓驶入视野,耀眼的车头白炽灯光、墨绿色的车厢外观、棱角分明的半掩车窗……瞬间将我拽回久远的年代——1969年11月,在全国性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浪潮中,爸爸一人留在连城工作,妈妈带着年仅6岁的我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由连城城里迁回爸爸的老家农村(福建莆田县巩溪大队)务农。依稀记得在永安火车站(非起始站)的简陋站台,望着眼前望不到头的人潮,甚是惶恐茫然。所幸一家人还是挤上了车厢。印象中,座位、过道、厕所,到处都是人,妈妈紧紧攥着3岁的弟弟,我们像沙丁鱼般被夹在人群里,随着列车的晃动东倒西歪,构成了我人生中坐第一趟“绿皮车”的难忘记忆。第一次坐火车的新鲜感兴奋感很快被“哐当”声与嘈杂声湮灭,只盼着能够快点到站下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流转,1979年9月,我考上了厦门大学,这也意味着开启了寒暑假、工休假往返家与学校、单位间的“绿皮车”之旅,才真正萌生对“绿皮车”的感情。那时候,国家刚结束“十年文革”,步入改革开放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高考的恢复等,人员异地流动呈爆发式增长,车厢里的拥挤程度比自己十年前(1979年)第一次坐“绿皮车”时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还需要车门外亲友奋力上推,才能挤上车。漫长的旅途、局促的空间、难闻的异味,当然还有许多好心人友好让座、同情的眼神、土特产的分享等令人感动欣慰事,历历在目。但正是在这艰辛又不失温情的旅途中,我学会了坚韧与等待,懂得感恩亲情友情,更加珍惜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拥挤的车厢,堵不住一颗对知识渴望与对未来向往的驿动的心。那一趟趟摇晃的“绿皮车”,见证着我求学、从军的成长历程,不仅承载着我往返于家和学校、单位,更承载着我对未来的无限美好憧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动车、高铁如银色巨龙穿梭华夏大地,极大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绿皮车”的车次也因此骤减。这些年,即便有“绿皮车”通行,我也未曾选择搭乘。此次重登“绿皮车”,内心五味杂陈。欢喜的是,当熟悉的车厢、熟悉的声响再次出现在眼前,那些沉睡的年代记忆、青春脚步被重新唤醒,仿佛又回到了热血沸腾的岁月;感怀的是,看着逐渐老化的车体、稀少的车次,我深知这种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出行方式,或许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绿皮车”虽慢,却曾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的兴衰,也见证着国家的飞速发展与时代的巨大变迁,见证着吾等众生的生活水平提升的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个小插曲,不得不说。车票显示:6点36分到达目的地(上海松江)。加上出站时间,上海工作的侄女为我预定了7点的网约车接站,显然是正常的。岂料,凌晨5点才过,列车员就来卧铺边提醒我,说火车早点了,赶快坐好下车准备,经询,居然不是早点几分钟,而是足足一个小时!习惯于往年“绿皮车”晚点才是常态甚至动辄晚点数小时的现象,这个早点一小时,可谓是我这𠆤退休人以往几十年从未经历过、听过的“绿皮车“现象。见我一脸惊讶蒙圈,列车员又诙谐地加上一句.早到早回家不更好么?列车员的乐观心态显然也感染了我,心也不由飘了起来,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吧!下了车,还不到6点,唯恐打扰到网约车师傅的休息,便在站厅小憇,一直等到6点半,才敢给叶师傅打电话。晚点不好,其实早点这么多也并非好事,易打乱旅客行程安排,理应引起铁路管理部门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绿皮车行驶中的剧烈晃动,频繁的到站制动启动,尤其是上下铺、对面铺的5个年轻人捂着现代电子视听产品入睡后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导致一向睡眠质量颇佳的我居然通宵未眠。因为这一夜的无眠,返家后虽然“恶补“了觉,但似乎仍无济于事,连续几天整日昏昏欲睡,丢三落四,排解不畅……虽然如此,仍深感不虚此行!纵然不见车厢里那众多站票旅客摩肩接踵的“亲密”现象,不见昔日那餐车上现做的香喷诱人的“盖浇饭”、“盖浇面” ,不见那悬挂于列车长座席上方可以消解些许旅途枯燥疲惫的“旅客意见本”等,但列车员边推着手推车边叫卖着各种美味零食的吆喝声,威严中不失亲和的佩枪乘警,窗外那幅幅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等,“涛声依旧”,形影熟悉,令已退休年余的我联想翩翩,愉悦满满,心旷神怡。“绿皮车”,“绿皮车”,只要你在,便是我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