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夏风轻拂教育的沃土,一场聚焦数字技术与教学创新的赋能之旅在长沙启幕。6月5日,“国培计划-2025”中西部骨干项目——青海省学科骨干教师数字技术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正式开班。全省一百位学科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在青海省电教馆与北京思纽教育团队的精心组织下,以“数字化”为笔,共绘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新蓝图。</p> <p class="ql-block">开班仪式:锚定方向,共赴新程</p><p class="ql-block"> 上午9时,开班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青海省电教馆负责同志许莉萍,张彤发表致辞,强调本次培训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旨在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数字型”转型,助力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思纽教育项目负责人白玉莲和彭静两位老师表示,将整合优质资源,搭建“理论+实践+共创”的学习平台,让数字化教学落地有“术”、创新有“据”。</p> <p class="ql-block">第一场:铸魂育人,勇担教育使命</p><p class="ql-block"> 湖南第一师范继续教育学院曾小玲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教育强国路》为题,从教育的政治属性切入,结合生动案例阐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刻内涵,强调教师需将铸魂育人融入学科教学,让数字技术成为凝聚共识、传递价值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数字赋能,向“新”生长——教师专业成长的破局之道</p><p class="ql-block"> 聆听曾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但教育的方式必须迭代。”当教师以开放姿态拥抱数字技术,以课堂为“试验田”深耕创新,以成果思维沉淀经验,便能在智能时代走出一条“专业增值”的成长之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探究:解码“教学评一致”,让数字化设计“落地有声”</p> <p class="ql-block">长沙市明德望城中学陈雄伟校长的讲座《数字化教学设计实践探究——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整体教学”为例》,宛如一场“教学设计解码工作坊”,将抽象理论拆解为可操作的工具包,让老师们在“看见—理解—实操”中,触摸到数字化教学设计的“精准脉搏”。</p> <p class="ql-block">理论破冰:布鲁姆金字塔里的“思维地图”</p> <p class="ql-block">“写教学目标总像‘雾里看花’?试试 ABCD目标述写法 ,让目标变成‘清晰的导航’!”。结合板书里的灵魂五问——“这节课要学生做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做?外显行为是什么?怎么证明做到了?标准是什么?”老师们也一次次的尝试着。台下老师边记边拍案:“原来目标可以写得这么‘锋利’!</p> <p class="ql-block">“数字化不是噱头,而是让‘教学评一致’更高效的生产力工具!”陈校长当场布置实战任务 ,要求用AI工具(如豆包、Kimi)完成“三大表”,彻底打破“理论懂了,落地难”的困局。</p> <p class="ql-block">从理论到工具,从单课到单元,从经验到数字,陈校长的讲座如同一场“教学设计升级革命”,让青海教师们触摸到了“精准教学”的新可能——而这,正是数字化赋能教学的核心魅力。</p> <p class="ql-block">晚间分组:思维碰撞,凝聚共识“</p><p class="ql-block"> 分组不是结束,而是共创的开始!”小组代表表示,后续将依托培训平台持续交流,让“一人所学”转化为“团队共研”</p> <p class="ql-block"> 首日培训在思维的激荡中落下帷幕,从“铸魂”到“赋能”,从“理论”到“实践”,老师们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中触摸到了变革的温度。让我们感触到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p><p class="ql-block"> 明日,老师们带着思考深耕,带着收获笃行——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点亮课堂、赋能学生的“魔法棒”,在青海教育的土地上,播撒更多创新的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