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故燕昌国君故赵望诸君乐毅大将军墓记

风云使者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驾车经过北京石景山一处路,忽然发现此处新设了一处路标——“宁台路”,不觉甚感惊讶,难道考古界已经明确了战国时期燕国王室祖庙之一宁台宫所在地了吗?由此想起了战国时期攻破齐国后将“齐器设于宁台”的燕国乐毅大将军,并产生到房山区乐毅墓(衣冠冢)祭拜一下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宁台路路标</p> <p class="ql-block">虽然只有不到四十公里,但时隔一年,才终于抽出时间完成了这个心愿,并在墓前奉上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谒故燕昌国君 故赵望诸君乐毅上将军衣冠墓表文</p><p class="ql-block"> 燕都郊外衣冠冢,遥寄后辈敬仰情。</p><p class="ql-block"> 纵横俾阖弱胜强,报君忠心留盛名。</p><p class="ql-block"> 而今纷争列国逝,神州四海九州同。</p><p class="ql-block"> 周亡秦灭大汉立,华夏民族成一统。</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间多侵辱,幸有英雄谋复兴。</p><p class="ql-block"> 坎坷铸就强国魂,东方腾飞中华龙。</p><p class="ql-block"> 愿以天下为己任,镇敌富民创安雄。</p><p class="ql-block"> 谨愿乐君念安祖,护佑中华伟业成。</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都)石景山(安祖寨、宁台、元英宫、磨室、碣石宫旧址附近)住民:彭**</p><p class="ql-block"> 2025年 6月1日(五月初六)</p><p class="ql-block">奉礼:1.战国策;2.左氏春秋;3.孙子兵法及三十六计;4.现代经典战例;5.中国历史疆域图及历代大事年表;6.二十大报告</p> <p class="ql-block">乐毅路与乐毅墓(房山区良乡镇 工业开发区内‌)</p> <p class="ql-block">墓碑</p> <p class="ql-block">  乐毅(音yuè yì),子姓,乐氏,名毅,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燕昭王时期官拜燕国上将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欲报三十年前齐国趁燕国内乱时侵燕、毁国、破城、拆宗庙、烧杀抢掠之仇,命其联络并统帅赵、楚、韩、魏、燕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乐毅率联军大破齐军并带燕国军队孤军长驱直入,攻下70余城,占领了齐国首都临淄,使齐国仅留两城。乐毅尽取齐国宝物运回燕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p><p class="ql-block"> 元英、磨室、宁台、碣石宫都是燕国在都城附近设立的宫殿,主要功能是以“安祖寨”(石景山北辛安附近)为中心的祭祀区。一直以来具体位置尚无定论,所以我见“宁台路”路标感到惊讶。</p><p class="ql-block"> 燕昭王以功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误信了齐国将领田单的“反间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赵王曾欲派其带兵功燕,其额触出血予以劝阻。</p><p class="ql-block"> 不久, 燕国骑劫就被齐国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齐国尽收失地。燕惠王很后悔,写信给乐毅,责怪他出赵。乐毅写下了《报燕惠王书》,《史记.乐毅传》予以全文登录,成为千古名篇。其中一些名句成为治国治性名言:如:“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契其名”、“善做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等。燕惠王深深自责,在乐毅去世后,在燕都郊外为其修建“衣冠冢”,享朝廷祭祀。</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非常崇敬乐毅,出山前常自以管仲、乐毅自比。后来历代也都有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先贤。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二位十分敬仰乐毅。一位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在《吊乐毅文》中写道:“许纵自燕来,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乐生之墓’。余闻而哀之。其返也,与之文使吊焉”。另一位是唐代诗人、文学家韩愈,他一直在黄河以南地方作官,没有机会来到燕地(今北京及周边地区)任职或游览,他在《送董邵南序》中,以诚恳的态度对将要去燕地的董邵南说:请“为我吊望诸君墓”。‌ 唐代诗人李白 的《行路难·其二》‌中表达了对乐毅的景仰和对其遭遇的同情。诗中写道:“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宋代涿州人(今河北省涿县)、哲学家邵雍有《乐毅吟》一诗,感叹“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为乐毅遭受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赋诗曰:“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赞扬他虽身在赵国,不忘燕国旧恩和不攻打燕国的忠诚之心。 清代的诗人顾嗣立有诗云:“七十余城反间亡,报书读罢愧燕王。乐间便得封昌国,不及齐生泣数行”。其愤懑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和诸葛亮一样,我也很崇敬乐毅,一是因为他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在攻打齐国的战争中取得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二是因为他忠君报国的品格,为报知遇之恩,不使燕昭王名誉受损自己忍辱负重。虽与燕惠王有隙,但为劝阻赵国攻打燕国拼死劝谏;三是具有超脱的人格和优秀的文学才能。这些在《报燕惠王书》中得以显露。所以我也把拜祭其墓作为一个心愿。此次拜祭也仿效古人撰祭文一篇,并准备一些兵书史籍作为祭品以表心愿。</p><p class="ql-block"> 祭拜后细思,现在的“宁台路”很有可能就是当时“齐器设于宁台”的宁台宫。附近的古地名也都预示其他几宫的地点;如“大吕陈于元英”,在宁台路西北方向三百米的地方有一京源学校,此地古地名叫“源兴村”,与“元英”谐音,后来统称“古城村”。如“故鼎反乎磨室”,在石景山有一个地方现在仍叫“模式口村”,与“磨室”发音相同。在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前面的万商大厦所在地(距宁台路北侧五百米左右),古地名叫“碣石坪”,燕昭王为邹衍修建的“碣石宫”很有可能在此。此几处地点都在燕故都西七八公里处,燕“安祖寨(现石景山东辛安、北辛安附近)”东三公里左右,且相对密集,在这几个地方施工工地经常发现有战国瓦片的碎片。</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赵王封给乐毅一块封地叫“观津”(现河北武邑县),乐毅在此办学主授兵法。后来汉朝的窦漪房窦太后也是此地人士,她的丈夫是汉文帝刘恒,儿子是汉景帝刘启,孙子是汉武帝刘彻。窦氏家族链构成了西汉中期重要的政治纽带,并一直延续到东汉仍屡出朝廷重臣。出名的代表人物有窦漪房、平定七国之乱的魏其侯窦婴、北击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燕然勒铭”的窦宪、武力开辟西域的窦固、辅佐刘秀建国的窦融等,均以“武”建不世之功。</p><p class="ql-block"> 此次祭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告诉他:“而今纷争列国逝,神州四海九州同。周亡秦灭大汉立,华夏民族成一统”。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值爬坡过坎关键时期,要战胜的顽敌还很多,故来祈愿:“愿以天下为己任,镇敌富民创安雄。谨愿乐君念安祖,护佑中华伟业成。”</p><p class="ql-block"> 特以此文为记。</p><p class="ql-block">附《史记.乐毅传》中登录的《报燕惠王书》原文,供有缘者共赏:</p><p class="ql-block"> 报燕惠王书</p><p class="ql-block">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p><p class="ql-block">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p><p class="ql-block">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p><p class="ql-block">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p><p class="ql-block">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p><p class="ql-block">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p><p class="ql-block">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王之留意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