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载体,感受数学文化脉络

美友318617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再次拜读了张老师的《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一书。其中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中外教材中数学文化研究。第三章从国外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讲起,再引入到义务教育课标中讲到数学教育的结果是用数学知识中的思维,精神塑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数学文化以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是学习数学目的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新增)感谢张老师的建议,查阅了知网后找到了一篇相关文章:张维忠教授编写的《国外数学课程与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文中提及英国、俄罗斯、美国的数学教材。英国的数学教材结合社会服务业,计算价格等,这点在我国小学教材中也有体现。让我有所感触的是比较新旧马桶用水量问题,表面上是单位换算及比较,但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这让我对数学文化的定义与用途有了新的理解:数学文化不局限于数学本身,也存在于数学问题背后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俄罗斯的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以爱国精神培养为目的,通过提及关键战争以及各民族文化风俗,培养各民族之间的友谊,珍惜和平的意识培养。</p><p class="ql-block">‍美国的教材较为前卫,即使这篇文章是2011年发布的,所研究的美国教材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但其中使用世界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使用中国都市化问题作为题材,能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培养世界视野。也为我们解决如何为高学段学生构建思考问题提供了思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优秀的数学课程与教材应该自觉融入数学文化。这不仅仅是讲述数学史故事,而是要将数学的思想方法、历史脉络、社会应用有机地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义务教育课标中要求的数学教育塑造学生思维与价值观的目的。教材应展现数学概念是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人类好奇心中诞生的,揭示其背后的深刻思想,例如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模数学建模等思想,并体现数学的简洁、和谐与理性精神。</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深刻认识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当数学课程与教材真正承载起数学文化的厚重底蕴,才能引导学生超越机械运算,感悟数学的智慧、力量和人文魅力,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培养全面的数学素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目前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数学文化,比较明显的是杨辉三角等,不仅在教材中提及,高中模拟卷中也经常作为题目背景出现。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要更加深入挖掘数学文化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不可分离型的数学文化题目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思考,但目前大部分数学文化题目都是可分离型的题目,仅作为背景出现难以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