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游记(二)华顶云锦与石梁飞瀑

平淡是真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华顶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数百亩云锦杜鹃会竞相开放。因今年的气温高,华顶的云锦杜鹃也提前了十天开放,而我们却赶上了最好的时节。</p> 华顶云锦 <p class="ql-block">  5月6日,吃好早餐,步行1.7公里到天台山游客中心,赶8点到华顶山的头班车。十多人的中巴车,在满眼葱绿的盘山路上飞驰,半个小时就到达华顶山森林公园门口。下车后,因急着打听下午到石梁景区的车辆,没看一下公园导览图,就跟着前面一波游客进园,心想随大流肯定不会错,结果还是走了反向。</p> 入园经过一片水上水杉林,左则便是一片茶园,而茶园的四周高大的杜鹃树上花朵已挂满枝头,那花引着我们进入西园杜鹃林。 西园杜鹃林,成片的杜鹃花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峰,这里的山不高,小径不陡,中间隔着茶园,其壮丽的景象和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吸引了大量游客。 西园的杜鹃林树高可达四五米,甚至更高,枝干粗壮布满青苔,花朵争相斗艳,从粉白到粉红再到玫红,色彩斑斓,绿色的茶园相嵌其中,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游客可穿梭于下面的茶园与杜鹃林间,忘情地摆pose留念;<div><br></div> 茶农则在上一层自己的茶园淡定地采茶; 而我则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举着相机不停地拍,那和谐的场景只有华顶独有。 登上高处观景台,满山的杜鹃花大如碗,灿若云霞,那花海如锦缎铺展,呈现万绿丛中千点红的仙境效果。 到千年杜鹃林有二种走法,一是赏完西园杜鹃,原路返回到入园的主道,沿千年杜鹃林指示牌方向上山。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沿山梁翻过山,经森林探险点,直到达云雾茶园,再向上到达千年杜鹃林。</p> 我们是采用了第二种方式,虽翻山比较累,但一路上看到了别样的杜鹃,别样的风景。 在山脊,杜鹃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雷劈,已长成了风的模样,弯曲的身姿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妩媚与倔强。 从山顶向下过森林探险景点,再向上到达云雾茶园。 此刻太阳已高高升起,茶园没了云雾飘缈的仙境,但阳光下的茶园成一幅被自然晕染的活画卷。 透过百年的杜鹃的枝丫,新抽的嫩芽泛着半透明的玉色光泽。风掠过时整片茶园便涌动起翡翠色的浪,而游走其中的人们,点缀着绿色的浪。 从茶园边的仙茗轩开始,是一条通往千年杜鹃林的陡径。拾级而上,爬到三叉路口,没有了指路牌,开始犯难。 又开始随大流右转,小径两边高大的灌木,足有七八米高,其虬曲的枝干伸向苍穹,并开着粉色的花, 我们已进入了千年杜鹃林了。 阳光透过树梢,往向下漏,在石径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我一边走,一边拍,时光如梦一般游走。 又一个三叉路口,因膝盖出现了状况,这次果断放弃向下走的国际杜鹃精品园,向上向葛仙茗圃攀登。 葛仙茗圃据说是东汉末年道家葛玄在此人工植茶,形成江南最早的人工茶园,距今约1700多年。这里,茶园与云锦杜鹃一层层交织,形成“瑶池天府”之景,并在归云洞口立有葛仙茗圃石碑。(注:归云洞口挤满了人,就没拍石碑) 再向上则是归云亭,属华顶山的至高点(海拔1098米),站在亭中,初夏之风呼呼袭来,顿感凉意。环顾四周,群山高而拱之。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这也是“华顶”名字的来历。(图为下到茶园拍的归云亭) 向下看,在路边、道旁、岩上、林间、坡地上,星星点点,丛丛簇簇,漫山遍野,似彩云洒落。 从归云亭下来,开始徜佯在千年杜鹃林中,在山坡上杜鹃向阳而长,长成它们自己喜欢的模样。 据说这里的平均树龄200年 以上,108株百年古树中树龄最高达千年,虬枝峥嵘如松柏,花姿雍容若牡丹,形成“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的独特风貌。‌‌ 一树千花倾泻而下,绛红与素白在海拔千米处碰撞,恍若九天织女失落的锦缎。 云锦杜鹃古称“娑罗”,属杜鹃花科,为中国特有的稀有珍贵树种。成片成林面积近300亩,而且树龄在200年以上形成古树群,则惟有天台华顶独有,堪称天台山的一大植物奇观。自头年7月孕蕾至次年5月花开,足足“十月怀胎”。 每年立夏前后,紫红、粉红之花竞相开放,由十数朵小花组成一朵大如碗口的花球,一树千花,似牡丹、似芍药、似芙蓉,绚丽夺目,馨香袭人。 当数百亩云锦杜鹃竞相开放时,形成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远远望去,似锦似霞,璀璨夺目。云锦杜鹃因此得名。 站在二颗树龄1000多年的古杜鹃前,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之中。这里,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历史的芬芳,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感慨万干。 抬头仰望,那棵千年古杜鹃树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山巅,见证了无数春秋的更迭。它的枝干苍劲有力,仿佛诉说着过往的风雨与坚韧;它的花朵绚烂夺目,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胜雪,交织成一片绚丽多彩的海洋。 走近这棵古杜鹃树,仿佛能听到它细微的呼吸声。抚摸着它那粗糙而坚韧的树皮,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与生命的厚重。每一道裂纹,都是时间的刻痕,记录着它历经的沧桑与荣耀。 古树边的木栈道上,五湖四海的游客为云锦聚集在这里,因为一朵花,奔赴一座山。千百年来,一座山,一片林,一段时间,因一种花融合在了一起,变成一个节日,也使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诗句。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出自诗仙李白,表达对天台山云锦杜鹃的向往‌。 清代张联元诗‌:“最怜红踯躅,高映碧芙蓉”,以“红踯躅”指代云锦杜鹃,惋惜其未被皇家园林收录‌‌。 徐霞客称“琪花玉树,玲珑弥望”,齐周华描述“四月花开如木笔,如芍药,香满禅林”,均体现杜鹃的独特风姿‌‌。 此时的千年杜鹃林,人越聚越多,我们开始下山。回到仙茗轩,走在轩前那片茶园中,随着高亢激昂的歌声传来,回头,在仙茗轩舞台上,游客们在台上踏着整齐的步伐,正尽情走出自己喜的模样。 石梁飞瀑 <p class="ql-block">  回到华顶山的游客中心,分分钟就叫到了一辆滴滴车,直奔石梁景区。上了车才知道,在华顶打车是很难的,要有车上山才能打到,深感我们是何其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定的目的地是东门,到了才知道那不是现在景区大门,是景区的老门,没有景交车接送。但这是歪打正着,可寻着古人的足迹游览。</p> 车停下,步过一座古石桥,便是一条磨得发亮且铺有花纹的碎石路,路的右边是大兴坑溪,左侧则是一排店铺,很有感觉。 <p class="ql-block">  向前,过桥进入“石梁摩崖题记”,据说题记分布于金溪沿岸,神龙潭周围和石粱瀑布崖壁,这对我们走马观花的游客来说根本没上心。</p> <p class="ql-block">  再过古树群便是景区检票处,检票处与中方广寺相连,但不能直接进入,得过桥走一段再过桥 ,就这样,从停车场到中方广寺,短短的几百米路来回走了四座古桥。</p> 中方广寺正在维修,不能进殿参观,只能走一过道向右到石粱。 <p class="ql-block">  石梁是一花岗岩天生桥,一条约7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两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匍伏的巨蟒。走近石粱俯视百丈深渊时,真有徐霞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之感。</p> <p class="ql-block">  从石梁到溪底河床的台阶已封,只能原路返回,再从岸边的台阶,下到大兴坑溪的花岗石河床上。</p> 这里宽阔的河床是大兴坑与金溪两条溪的交会处,今年雨水少,两溪的水不大,我们竟可在河床上走到了石粱的另一端。 <p class="ql-block">  站在石梁的另一端,看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随之层层折跌而下,溪水虽不大,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阵雪白的小水花,接着又往下折跌。这样经过4次折跌后,溪流终于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个巨大的雪浪团,向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p> 同时还可见从金溪方向而来的一条瀑布挂在崖上,至今我还没弄明白,是不是传说中的“神龙掉尾”?那小瀑虽不大,但很秀气。 <p class="ql-block">  沿石阶下,经古方广寺,到谷底。在崇山翠谷之中,抬头仰望,只见中方广寺右侧,一石横跨天际,湍急的溪水从梁洞中喷涌而出,形成三折瀑布,仿佛银龙从天而降,直达下方湛蓝深邃的惠泽潭。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梁飞瀑。</p> <p class="ql-block">  石梁飞瀑并没有其它大瀑布壮观,但它有独特之处,它不仅在于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花岗岩天生桥"的地质价值,更在于它是将山、石、水奇妙结合的景观美学,以及自然奇观与人文积淀的完美融合,所以闻名遐迩。</p> 我们溯溪而下,溪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粼粼波光,时而湍急如奔雷,时而平缓似镜面。两岸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奇峰突兀,真可谓步移景异、触目皆成景色。 继续前行,一座六角石亭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妙音亭”。正如其名,站在亭中已能清晰听到远处瀑布的轰鸣。 <p class="ql-block">  亭旁立有徐霞客雕像,这位明代大旅行家曾三游天台山,他在天台山游记中,把石梁飞瀑描写如诗如画。凝视雕像,仿佛能看见当年徐霞客驻足观瀑时那惊叹的神情。</p> 接下来是“不二法门”与”天生佛”,这二块儿石头隔溪相望,诠释着佛教的最高境界。 山道连着栈道,我们在溪流两边来回穿梭,过摇晃的吊桥,那翠绿的深潭就是“应真沐浴潭”。池边的崖壁傍有块刻着“济公像”三字的石头,但在石块周边找遍了也没发现济公的影子。后来才知道,应真沐浴潭边的岩石有济公的样子。传说中的济公在天台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他的身影,沐浴潭自然也是如此,应真(和尚)们都洗完澡回去了,可济公却一直守在潭边。(右下角那块石头是济公像) 向前走不远,便是“天下第一印”,这是一枚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巨石大印,重量达数百吨。印体长约6米、印面边长4米,上篆刻”法华晨光”四个大字。“法华”指佛教天台宗经典《妙法莲华经》,是大乘教义的集大成之作;“晨光”寓天台山最早沐浴大乘佛光,是天台宗的发祥地。 再向前到了两溪夹径处,不同方向的二溪流于此汇合,水面渐阔,水色也呈碧绿,宛若一个翡翠山谷。 过溪边小亭不远便是铜壶滴漏,铜壶滴漏也叫小铜壶瀑布,该处是岩石天生是腹部膨大,口门狭小,高约四五丈,青黑色的玄武岩浑然一体,恰似一把大铜壶。呼啸而下落的水流,跌入翁内,直注入下面的碧潭内,在阳光折射下形成迷离的光影,确有几分九寨沟的神韵。 再过去便是景区大门了,我们就在小铜壶瀑布止步返回。因我们走了反向,来时一直与大部队游客交会,还相互寻问前方景点还有多远。返程同样行走在溪流两边,穿梭在古桥栈道,但观景的重点有所改变,开始看清澈溪水中溪鱼游动的样子,观两岸茂密植被稀有的名录,见松鼠窜跳花蛇游走,听鸟鸣声在山谷中回荡,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回到观瀑处,拾级而上,进入古方广寺。 这座始建于北宋末年的寺庙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相传为五百罗汉应真之所。 古方广寺现存主体建筑多为清代遗存,分为五进、五殿,占地4000多平方米。 依次山门、伽蓝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碧光琉璃,翘角飞檐,梵宇庄严宏伟。 作为中国佛教最早之五百罗汉道场,寺内有古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金身皆清代木雕精品,法相各异、栩栩如生。 <p class="ql-block">  从依山而建的古方广寺出来,就是通往石梁一端的陡峭山道,在山道中上部的一棵古木又吸引着我们,看说明牌:叫“天台水青冈”,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树种,仅分布于天台山,生长在海拔 300—800米山地杂木林中。木材坚硬,纹理密致,可作为家具、农具、铁路枕木的原料,坚果可食用或榨油,树龄400年。</p> 沿着出口的指示牌走在山道上,开始比较平坦,接着是上上下下,经20分钟下到谷底。 宽阔谷底的崖壁上挂着一条瀑布,这就是铁剑泉。铁剑泉是一挂独具特色的飞瀑,高逾40米,瀑水为两崖相挟,竖直呼啸下坠,状如倚天长剑,而且隐而不显,非至近前不得见。此瀑可谓世所罕见,较之石梁飞瀑另有风情万种的迷人之处。这也是整个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 <p class="ql-block">  站在谷地,已听得见山顶汽车的声音,但要上到山顶的景交车接送点,要爬二三百米陡峭的石台阶,这对我来说是太难了。而到口出只有这条道,只能硬着头皮上,好在有先生一直在后边推一把,省力不少,但最后还是炼狱般到达山顶,在进入休息大厅时两腿快不听施唤了,而休息大厅中年轻人也在叫苦,这样的出口设计对膝盖不好及老年人来说真的太不友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接近2万步的运动量,有70%是上下台阶,已超过了我的极限。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