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肖峰艺术馆

金丽平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杭州西湖景区大慈山脚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肖峰艺术馆,于2025年4月9日正式开馆。这里永久收藏并展示肖峰、宋韧夫妇捐赠的503件代表作品,涵盖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全貌,践行了"艺术为民"的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2024年,肖峰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为表彰肖峰卓越的文化艺术贡献,杭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建立肖峰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肖峰是中国美院第十任院长,1983年上任后,他以特有的思想活力和改革锐意,带领一代名师打造了美院20世纪80、90年代的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他与妻子宋韧均成长于抗战年代,早年投身革命,艺术生涯贯穿中国现代美术史,作品兼具战士的激情与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之际,“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在肖峰艺术馆举办。93岁高龄的肖峰亲抵展览现场。</p> <p class="ql-block"> 肖峰艺术馆与西湖山水融为一体。由著名建筑师张轲历时11年设计建造才完成。</p><p class="ql-block"> 从设计之初算起,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12圈。而从开工之日算起,金星也已绕太阳转了12圈。古人以12年为一纪,五纪为一甲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建筑一直没能完工。还一度陷入停工状态,使得清水混凝土外墙在风雨中逐渐斑驳,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给人一种还未建成就开始苍老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肖峰艺术馆打卡,是因为它特具观赏性的建筑。这座整体建筑以“桥”为母题,用悬浮悬挑结构+沉浸式动线为理念,以“混泥土桥”象征两位艺术家,把毕生为追求历史与当代最高境界的精神意志,以及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呈现给了世人。</p><p class="ql-block"> 肖峰艺术馆不仅为杭州增添了高品质的艺术展览与教育空间;也给提供了杭州更好地发挥中西艺术交流与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桥梁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肖峰艺术馆最独特的风格,是其悬浮悬挑结构、混凝土桥隐喻以及内向庭院的设计,<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个矩形视窗空间向内庭伸出,利用大玻璃的通透视觉效果“</span>相对而望”,如同“悬浮在森林中的水泥盒子”,起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特效,让</span>建筑与西湖山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视窗的艺术,相对而望"和"悬浮在森林中的水泥盒子"等描述,强调其解构主义风格与自然环境的融合。‌‌‌‌</p><p class="ql-block">艺术馆的悬浮悬挑结构、混凝土桥隐喻以及内向庭院设计,成为文案高频描述对象。例如"七个矩形视窗空间向内庭伸出,相对而望"突出建筑与山林的互动,"钢筋水泥盒子悬浮于森林中"则强化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  肖峰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他的代表作有《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2025年4月9日开馆的专题展览</span>《时代之子》,全面展示了肖峰与宋韧的艺术创作历程和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的艺术成就,更深刻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  肖峰艺术馆的建筑模型,以“桥”为建筑母题,表达两位艺术家从战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精神旅程,以及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历程中起到的关键桥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旅苏菁华》,反映肖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派留苏学习油画期间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1957年创作的作品布面油画《娃娜大婶》,把一位苏联大婶的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6年创作的作品,布面油画《绿衣学生》把一位苏联学生,低头沉思的神韵体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1958年创作的作品,布面油画《双人像》,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1956年的创作的作品,纸本素描《石膏之三》,脸部立体感很强。</p> <p class="ql-block">1958年创作的作品,纸本素描《全身像》神韵俱佳。</p> <p class="ql-block">1957年创作的作品,布面油画《庭院之一》,描绘了苏联乡村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1958年创作的作品,纸本素描《双人体》,用他的笔,把两位苏联裸体男人健壮的身躯完美演绎出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激情赋彩》展示了肖峰回国后,不仅全情投入教育工作,还以磅礴的激情完成大量的写生和创作。</p><p class="ql-block"> 1988年创作的大型布面油画《芦苇丛中任我行》,展现了月光下,芦苇荡中我军将士,远眺前方、坚守阵地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1982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皖南人家》,阳光照在白墙黛瓦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派建筑农居,充满着活力和朝气,河中的渔船和竹伐忙碌地作业,体现了皖南人家的生活和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201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青弋江上》。青弋江是长江下游右岸最长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安徽省黟县黄山主峰北麓,源头主河为清溪河(美溪河),流经石台县、黄山区、泾县、宣城、南陵、芜湖等地。‌画面中青山连绵、江面宽缓、远处是古朴的村庄,近处是前行的渔船。展现了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p> <p class="ql-block">198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新安江畔》。画面群山起伏、江水清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同志同心》展示肖峰、宋韧夫妇合作的作品。用墨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1977年两人创作的布面油画《收复失地》,描绘了我军将士夺回失地取得胜利的激动喜悦、欢呼雀跃,振奋人心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两人创作的布面油画《拂晓》。深动表达了1949年解放上海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士们露宿上海街头、等待黎明到来的感人场景。</p> <p class="ql-block">2003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早春》,作品描绘了北方春天的景色,挺拔的白桦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地上的小草也变绿了,小溪缓缓地流淌着,春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韧心写照》,展示了宋韧最擅长的肖像画创作。</p><p class="ql-block"> 1982年宋韧创作的布面油画《黄水娃》,作品中生长在黄河边的小女孩,胸前挂着书包,背着襁褓中的妹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迎着朝阳,走在上学的路上,去学习知识,提升自己。</p> <p class="ql-block">1974年肖峰 宋韧 创作的布面油画《白求恩》,作品展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感人场景。</p><p class="ql-block"> 作品被选为全国中小学教材五年级语文课本彩图,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配图。成为几代人心中最难忘却的记忆,最值得尊敬的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1982年宋韧创作的布面油画《梦》。作品展现了幼儿睡梦中的模样:舒适、放松、可爱。</p> <p class="ql-block">2003年宋韧创作的布面油画《从硝烟中走来——少年兰妹》作品展现了年轻稚嫩的少年兰妹,是一位文艺兵,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演出回来,脸上充满着自信的喜悦,眼中露出坚定的目光,全身洋溢出青春的朝气。</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准备走出肖峰艺术馆的那一刻,又驻足停留了下来。肖峰和宋韧这对携手走过七十年的伉俪,最感人的是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与时代深度融合的理想,彰显艺术为时代呐喊的精神,呈现了他们这一代人真实和真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他们受着命运的磨砺,却从不抱怨;他们经历生活的跌宕起伏,却又总带着青春的天真和热忱;他们追赶失去的时光,又总是那样达观而从容;他们有过辉煌和成就,却不自居,不固守,充满常新自强的激情,为所追求的艺术而奋斗一生。</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就是两位艺术大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珍贵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