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地的东北边陲,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山脉——长白山。它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文化圣山,承载着满族人民数千年的历史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巍巍长白山,襟三江领五脉,绵亘千里,势雄寥廓,逶迤磅礴,藏天然之秘,蕴万古之灵,傲峙关东大地,“眇五岳而独尊”。</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满族及其先民世代生息繁衍于白山黑水之间,与长白山结下不解之缘,视长白山为发祥重地,将民族根脉系于白山,将盛世启运肇于白山,奉长白山为神,倍加尊崇,与祭祖融为一体,岁时奉祀。 </p><p class="ql-block">“白山发祥远,黑水溯源长”。长白山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文化的摇篮。满族在勃兴沉浮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各民族一道,在搏击中共存,在奋争中融合,共同谱写东方乔岳的壮丽诗篇,共同融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长白山,满族之神山,中华民族之圣山!长白山,巍峨壮丽,如同大地的脊梁,屹立在中国东北的辽阔土地上。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史诗。让我们一同漫步在长白山的山水之间,领略她的诗情画意与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清 吴兆骞诗《长白山》:“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p> <p class="ql-block">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欧亚大陆东端的最高山系,以其独有的原始状态、科学品味和历史价值屹立于世界名山之林。“粗犷大荒甲天下,雄伟壮丽冠古今”。</p><p class="ql-block">长白山是中国最大的盾状巨型复式火山,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深的火山口湖;</p><p class="ql-block">长白山是一座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宝山,被誉为天然的生态博物馆和立体资源宝库;</p><p class="ql-block">长白山是一座天工、原始、神奇、博大的胜山,是保存完好的自然综合体;</p><p class="ql-block">长白山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的名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我国北方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长白山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是指长白山脉,其范围北至吉林省安图县松江镇,西至抚松县,东至朝鲜境内的西头水,南达盖马高原一带,南北长约31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广义是指以长白山脉为中心的外延地区,即西起辽河与千山山脉相连;南濒黄海、盖马高原,鸭绿江、图们江从其腹地穿过;北达松嫩平原,松花江、嫩江合流并进,东至牡丹江流域和日本海,完达山为其余脉,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是东北三宝一人参、貂皮、鹿茸角的故乡,有东北虎、棕熊等野生动物300余种;红松、云杉等珍稀树种2000余种;人参、灵芝等野生植物2400多种;煤炭、硅藻土等矿产100多种:温泉、矿泉等山泉星罗棋布。做为特有的生物种源储藏库,长白山被联合国列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和世界自然保留地。</p> <p class="ql-block">不咸山 ,西汉以前 《山海经.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解注》:“不咸山,即长白山”。)</p><p class="ql-block">徒太山(又名徙太山、從太山),南北朝《魏书·勿吉传》,《北史·勿吉传》 “国南有徒太山......,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p><p class="ql-block">“国南有從太山,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p><p class="ql-block">太白山 ,隋、唐 《新唐书.黑水靺鞨列传》 “靺鞨居肃慎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日徒太山”。</p><p class="ql-block">长白山 自金代起 《金史》卷1 “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p> <p class="ql-block">满族及其先世深信万物有灵,尤其对赖以生存的长白山,更是崇拜有加,视长白山为佑护之山、启运之山,大兴祭祀封禅,祀典如同五岳。从世俗敬畏到尊封长白山神,经历了漫长岁月,记录着满族奋争崛起走向强盛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很早很早以前,三位仙女从天上触然降临到长白山天池。大姐恩古伦、二姐正古伦和三妹佛库伦在池里嬉戏沐浴,有一只神鹊悄悄飞来,将口衔的朱果轻轻落到佛库伦的衣裙上。佛库伦登岸着衣,拾起亮晶晶的朱果爱不释手,含在嘴里,一不小心滑入腹中,随之觉得腹内驱动,身怀有孕,飘然欲飞却怎么也离不开地面,两位姐姐安慰妹妹一番,只好留下妹妹飞回天宫,不久,佛库伦生下一个男孩相貌奇伟,聪慧过人,生而能言。当他长大后,佛库伦对他说:“你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指顺,是天之子!让他乘舟顺流而下,去治理天下,后来率领众人创建了哪多里城,成为满洲始祖。</p> <p class="ql-block">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1860年,清朝封禁长白山长达216年。</p><p class="ql-block">清朝为保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巩固其“龙兴之地”,清朝在东北地区修建了巨大“人”字形的柳条边,对长白山实施封禁。</p><p class="ql-block">柳条边,又称柳边、柳墙、条子边,是柳条繁笆封禁界线,因植柳为墙,故名。顺治年间始建,至康熙年间完成,包括“老边”、“新边”两部分。</p><p class="ql-block">“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南起凤凰城(辽宁凤城),东南至海,西北经开原县成远堡,西南至山海关接长城,长1900余里。“新边”,主要在吉林境内,北自吉林城北法特东亮子山起,南至辽宁开原县威远堡,长690余里,设立边门21座,由旗兵守卫严禁越过篱笆赴边外进行采律、狩猎、放牧等活动。直到清末,封禁长达200余年。</p> <p class="ql-block">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满族先世就生活在白山黑水广阔地区。商周时称肃慎,秦汉时称挹娄,魏晋、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宋、辽、金、元、明时称女真,明末、清时称满洲,民国初年称满族。满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满族人民同其它各民族一道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实践。</p> <p class="ql-block">满族人与狗的故事与感情</p><p class="ql-block">满族人向来是不吃狗肉的,这也是满族人的一条戒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谁也不能从史料和文献中说清楚的,而民间有的传说到很贴近事实的,大体有两种说法,可供参考。</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是义犬救罕王说。我们知道,清朝的太祖即是努尔哈赤,他是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奠基者。</p><p class="ql-block">清太祖努尔哈赤</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被满族人和东北人成为“罕王”或“老罕王”。</p><p class="ql-block">据说他小的时候被叫做“小罕子”,曾在明朝将军李成梁帐下。其实罕王是满族的贵族出身。这位李成梁呢,就是辽宁铁岭人,其坟墓也在铁岭。据说“小罕子”很受李成梁的喜爱。一天晚上,努尔哈赤给李成梁洗脚,发现李成梁的脚下有三颗痦子,很奇怪。李成梁说:“我这叫三星照命,能当上总兵这么大的官,全靠这三颗痦子了。”努尔哈赤说:“那不见得,我脚下有七颗红痦子,还得给你洗脚呢。”李成梁听了就是一愣,七颗红痦子,这还了得!这不就是皇帝通缉的“混龙天子”吗?他不动声色,准备第二天把努尔哈赤抓住送往京城。这件事被他的姨太太喜兰知道了,喜兰就帮助努尔哈赤连夜逃出了总兵府。李成梁知道努尔哈赤跑了,赶紧带人追。努尔哈赤跑到一片苇塘里,摔倒了,晕了过去。</p><p class="ql-block">义犬救主</p><p class="ql-block">李成梁命人放火烧。眼见着努尔哈赤就要被大火烧死,此时随他一起逃跑的、他在李成梁家里经常喂养的一条大黄狗急急忙忙在附近的水沟里往自己身上的毛沾水,然后在努尔哈赤四周抖落,反反复复、往返数次。</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醒来时,见四周烧的黑乎乎一片,只有自己周围湿漉漉的,没烧着。再一看,大黄狗长拖拖躺在那里,已经累死了,就知道是黄狗救了自己,心里说:“真是一条义犬啊。如果日后我要是做了皇帝,我一定颁令,全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这就是满族人不吃狗肉的来历。</p><p class="ql-block">这一说法看似有些来由,但是因为没有确凿的诏令等史料记载和清朝皇家档案证明,也许是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美化他们的皇帝而编撰的故事,即使这样也是很感人和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当李成梁的明军追赶努尔哈赤到辽阳野老鸹滩附件,远远望见一片苇塘和灌木丛,一群乌鸦落在上面,这里是老鸹常年的栖息之地,所以叫野老鸹滩。此时将士们见乌鸦纹丝不动,很是安静,就根据经验判断:“小罕子”不会藏在这里。如果他藏在这里必定会惊动乌鸦,乌鸦会一哄而起,在水滩上空盘旋、哇哇乱叫。加之明军追赶的也累了,见此情形,他们就退兵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等于是乌鸦掩护了罕王、救了他。这以后,努尔哈赤就逃离了辽阳城去了长白山。</p><p class="ql-block">后来,满族人不忘当年的事情,就在院子里竖起一根木杆,以美味祭祀、供应乌鸦,感谢乌鸦当年对祖先的救命之恩,乌鸦也成为满族人的“神鸟”了。这一满族特有的习俗在北京和东北一直延续到清末。他们认为这根杆子是“上能通天”的“神杆”,满语索伦杆就是“神杆”的意思。直到现在,在有的古老的满族建筑前偶尔还可以看到这种杆子,只不过没有人再喂乌鸦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满族人与狗和乌鸦感情的故事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东北民谚称满族的居舍是“口袋房、卍(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极其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满族房屋样式的特点。满族每个家庭的居室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三间大多是在最东面一间的南侧开门,五间多是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如口袋,故俗称“口袋房”。三间或五间若在居中一间开门,则俗称“对面屋”。开门一间称“外屋”也叫“外屋地”,为厨房;西侧(口袋房)或左、右两侧(对面屋)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三间的口袋房,外屋一般是南、北二个锅灶,灶火通里屋炕。里屋南北对面炕,西间靠山墙有一连接南北两炕的窄炕,南、西、北三炕成“仁”形,俗称“万字炕”,满语称“土瓦”。</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美食的诞生契机</p><p class="ql-block">谈及铁锅炖的起源,便绕不开那段波澜壮阔的闯关东历史。清朝末年,关内灾祸连连,大批百姓为求生存,背井离乡奔赴东北。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也带来了中原各地的饮食风俗。初到东北,天寒地冻,食材获取不易,且农事繁忙,人们急需一种便捷又能饱腹的烹饪方式。东北广袤的黑土地盛产土豆、白菜、萝卜等耐寒蔬菜,山林间有野鸡、野兔,农家饲养着鸡、鸭、鹅,江河湖海中鱼鲜肥美。聪慧的闯关东先辈们因地制宜,将各类食材一股脑儿放进大铁锅中炖煮。一口结实耐用、导热均匀的铸铁大锅,架在火炕上或灶台,木柴噼里啪啦燃烧,锅中食物随着热气翻滚,渐渐香气四溢。这种乱炖形式,不讲究精致摆盘、复杂工序,却完美契合了当时艰苦环境下人们对美食与温暖的渴望,东北铁锅炖就此诞生,质朴又充满力量。</p> <p class="ql-block">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 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卧虎峰、梯云峰、玉柱峰和白云在天池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长白山,这座满族的神圣之源,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满族人民心中永恒的圣地。它不仅是满族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满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它的奥秘,感受它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