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已巳之春注定是一个多彩之季,除过季节本身的花开效应,还有人们出于美好的心花怒放,更有个人主观奋进的情怀迸发。这不烟雨江南,刚与父亲山秦岭的激情碰撞,紧接着就是与黄河母亲河的深情拥抱。无论是作为地理、文化,还是情怀,黄河、秦岭都是陕西大地,乃至华夏版图上响当当的标志和名片。</p><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的秦晋跨越黄河之旅,因行程紧迫,时间短暂,本想简言略语的发表一下感想,无奈,由于旅途见闻引发的思想启迪、文化觉悟和灵魂救赎,让自己对黄河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纯正的“炎黄子孙”、“黄河儿女”血统,在面对母亲黄河的那一刻,内心的激情,思维的澎湃,对黄河的眷顾,对黄河的情怀喷涌而发,使脑海中硬生生的蹦出了“语出黄河”这一大命题,无形中给自己的美篇履历增加了太多压力和负担。</p> <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尤其是它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接、间接的诞生了不计其数的词语、成语和“千古流长”的经典语句。</p><p class="ql-block">随着“语出黄河”的开篇,“盘古开天”也历史性的走到了篇幅的前沿,虽说“盘古开天”并不应该被划归“语出黄河”范畴,但它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黄河的“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相传沉睡一万八千年的盘古抡起大斧“开天辟地”,为了使“日月天地”保持“日月同辉”,盘古硬是用“一己之力”,“顶天立地”,由于“势单力薄”,盘古还是倒下了,但他的身体却发生了“扭转乾坤”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风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汗液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最为关键的是,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母亲河,黄河”。</p><p class="ql-block">母亲黄河的出现,让我们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黄河儿女”。</p><p class="ql-block">基于此,我们怀着对黄河的崇敬之情,开启了本次探索黄河之旅。长途疾驰,我们在被誉为“司马故里”的陕西韩城龙门镇,经过沿黄观光公路与国道108,京昆线结合部的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东渡黄河”,来到位于山西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的黄河龙门风景区。第一个迎接我们是龙门关,龙门关一过便是“势不可挡”的黄河了。有道是:</p><p class="ql-block">禹门叠浪,九曲黄河争胜景;</p><p class="ql-block">平地轰雷,一声咆哮夺奇观。</p><p class="ql-block">一曲叠浪胜景和轰雷奇观的神秘和猎奇,既有憧憬,又有奢望,激起我们闯荡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自从“盘古开天”,便有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把黄河变成我们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把黄河变成“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它让黄河成为我们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由于黄河的特殊地位和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我认为,中华文化就是“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就是华夏文明。</p><p class="ql-block">黄河,发源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可以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在中华大地流经九省(区),110多个县级行政区,最后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区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源远流长”。黄河水流的总体趋势是“黄河向东流”,唯独在经过库布齐沙漠时,“别出心裁”的描绘出一个美丽的“几字弯”,折头南下,“端南正北”的直线进入“黄土高原”,硬生生冲涮出了“晋陕大峡谷”,在华夏大地上扮演起“顶天立地”的角色。</p><p class="ql-block">飞步跨越龙门关,这里是黄河。</p><p class="ql-block">紫岳巍巍,两扇龙门朝北斗;</p><p class="ql-block">黄河滚滚,一条玉带绕西秦。</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气势,适配黄河,这样的黄河,适合龙门。</p> <p class="ql-block">黄河这一弯不要紧,却弯出了陕西、山西两个省级行政区,它强势的把“黄土高原”切割为两半,一半给了陕西,一半分配山西,由此缔约了“秦晋之好”。</p><p class="ql-block">陕西、山西是中国版图上,独有的都是西字冠名的相邻两个省级机构。一河之隔,占据黄河东西两岸,但此西非彼西。陕西,因西周“分陕而治”,匹配陕塬(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以西。山西,则是另辟蹊径,太行山以西。</p><p class="ql-block">黄河,一经南北纵向直流,竟然全长857.5公里。其中,前段“黄河晋陕大峡谷”,长度为725公里,北起内蒙古托克托(或河口镇),南至山西河津禹门口,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沿线涵盖27个县市。</p><p class="ql-block">后段“黄河小北干流”,指禹门口至陕西“潼关古渡”,全长132.5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冻水河,右岸有渭河、洛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p><p class="ql-block">这是威武霸气帅的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于2020年9月11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4566米,桥面宽28米,设计时速120公里,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大桥由主桥、主梁、索塔和斜拉索等组成,主桥呈西南至东北方向走势。</p><p class="ql-block">大桥因禹门口而得名。宽广的黄河流经此处,突然被两岸峭壁所束,左冲右突,奔腾激荡,故名龙门。因相传为大禹所开,所以也叫禹门。大禹的出现,禹门口的形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传说,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禹门口大桥的建成通车,破解了长期以来,晋陕两省108国道的不畅难题,续写了“秦晋之好”的时代新章。</p> <p class="ql-block">走进龙门关,不仅波澜壮阔的黄河让我受宠若惊,而且岸线上暗藏玄机的栈道廊亭,门楼牌坊、遗迹遗存鳞次栉比,无不潜藏着耸耳听闻的经典轶事和美丽动人的神奇传说,充斥的传统文化气息让我在思考中扬起探索的风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红色革命题材的大型群雕、伟人独雕,让战火纷飞,惊心动魄的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红色革命场景迅速浮现眼前,这种震撼场面,氛围强烈,肃然起敬是必然。</p><p class="ql-block">禹门口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在这里孕育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镌刻中国革命史上光辉壮丽的红色一页,其中就有“王震大军抢渡黄河”。</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王震将军率二纵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抢渡禹门口,挥师西进,加快了解放大西北的进程,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龙门史称龙门关,为西北屏障,秦晋咽喉。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中国革命“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的价值延续。</p><p class="ql-block">作为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出口,这里的地形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转化为善用地理条件应对危机的军事防线。包括杨得志率十九兵团渡河在内的革命历史遗迹和红色故事,遵循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再现了“同人民生死与共”这一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初心使命,形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根基和根本保证,是宏扬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其实,黄河的红色壮丽远不止此,早在1937年9月5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及120师、129师全体官兵从陕西三原出发在韩城芝川镇东渡河津,参加抗日作战,龙门村数名船工积极投入船工队,圆满完成部队和辎重的摆渡任务,由此产生了“东渡黄河”这一载入史册的红色革命铭号。</p>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毛主席在河南视察黄河时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从此,黄河成为真正造福人民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来到望龙门,眼前场景让人心潮澎湃。黄河冲出峡谷,由于地形开阔平缓,一改巨龙咆哮为“大河奔流”,其样貌也斯文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此一去,走芝川,下洽川,浩浩荡荡躺过大荔黄河滩,一路高歌猛进,激情豪迈,扬帆起航风陵渡,劈波斩浪大禹渡,直挂云帆茅津渡,成就了黄河三大古渡威武雄壮之美名。黄河此去看似无情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实则是川流不息、大浪淘沙,前浪奔涌,后浪翻滚的接续传承之情,由此孕育出黄河儿女顽强拼搏精神和宽广无私情怀,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流淌出一片开阔天地。</p><p class="ql-block">作为黄河小北干流的入口,黄河此一去,不断积淀,不断奔流,不但让中华民族厚积薄发,激流勇进,让中华文化璀璨夺目,万古长青,而且流淌出了具有“愚公移山”秉性,具有“中流砥柱”精神的最早中国。</p><p class="ql-block">“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具史学与文学双重巅峰地位的《史记》,可谓彪炳史册。它的形象地位堪称黄河真传,它是黄河儿女司马迁的亘世杰作,成就了司马迁中华史圣的万古英名,更让黄河芝川成为司马故里。</p> <p class="ql-block">黄河继续下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流经洽川时也流淌出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性开创贡献,流淌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阵地,流淌出了中华文学体裁手法的核心范式。</p><p class="ql-block">“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独霸《诗经》鳌头,以其在文学技艺的开创性,更在于浓缩周代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先河。它的“雎鸠关关相对鸣,栖居河中沙洲上。文静秀丽好姑娘,君子求之配成双。”让爱情与婚姻,跨越公元,从远古走来,引发“真挚而克制”情感的认同,也开创了中国式美好爱情的先河。</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其“河边芦苇密稠稠,深秋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的意境,成为《诗经》惊鸿之作。《蒹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诗经》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它以其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它被视为表达爱情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文本。</p> <p class="ql-block">黄河因爱而生,大禹奉献爱,诗经描绘爱,所以,不缺爱的情种。冲出洽川后,在大河奔流之中,挥洒自己的情绪,也把诗经描绘的爱情观激情延续。这不来到黄河岸边的永济市,演绎出又一段可歌可泣的经典爱情。</p><p class="ql-block">黄河在这里与《西厢记》搭上了关系,给了黄河文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但让普救寺扬眉吐气,也让永济市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因为爱,所以爱,这里必须大书特书。</p><p class="ql-block">一部不仅能在近八百年前于浓郁的反封建礼教色彩下,描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描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描写纯真爱情与封建观念的冲突,而且抒发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一中华婚恋文化的核心符号,让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热烈期盼转化为相爱的人最终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实现共度风风雨雨一生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曾在陕西做官的王实甫,以一曲十里“长亭相送”,把“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变为颤动着的爱情旋律,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让《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元杂剧作品,成为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共具影响力的元杂剧巅峰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p><p class="ql-block">一部《西厢记》不仅成就了千古美好爱情,也拯救了普济寺。它让书生张君瑞与崔莺莺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建筑的西轴大唐、中轴宋金、东轴明清特色与依山托势的错落结构,莺莺塔的回音效应组成“普救蟾声”。这种因黄河而生的文学作品对历史地名的借用与再造,对后世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就是黄河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一篇普通的游记,非要整得跟文学评论一般。没办法,一切非我主观所为,皆因黄河的伟大,缔造出超乎寻常的语言文化奇迹,让我欲罢不能。《史记》、《诗经》伟大的无以媲美,无可争锋尚未平息,《西厢记》的完美造化又掀起了波澜。我也觉得没完没了,不好意思,这里还有不得不提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是在永济,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发出这一千古伟大感怀,不仅让他千古伟大留名,更让黄河千古伟大流芳。</p><p class="ql-block">黄河渐行渐远,我的话题也跟随着河水跑远了。于是,紧急刹车,回归正题。</p><p class="ql-block">龙门为大禹所开,也就变成了禹门,所以,“大禹治水”成为这里当之无愧的主题。</p><p class="ql-block">相传4000多年前,黄河未疏,龙门未凿,洪水漫流,泛滥成灾,鲧受命围堵治水,失败而终。禹承父业,开山凿石,修河疏导,“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凿龙门,终通山河,洪水归道。追念禹功,后世称黄河水出山处为禹门口,尊大禹为王。</p><p class="ql-block">来到禹门口,必潮的是禹王洞,因为禹王洞见证了这里的一切。于是,收拾心情,马不停蹄奔赴禹王洞。</p> <p class="ql-block">禹王洞,是位于龙门北面悬崖陡壁半崖一石洞。相传当年凿山途中,禹率众正在开山凿石,忽然轰隆一声,头顶陡壁出现一洞口,并有一股黑烟冒出。禹王道“大山特辟容身之地,天助我也”。于是飞越登洞,见可容千人之众,又有崎岖的台阶,可攀登而上,可展身举首,可观高山水势,从此这里便成禹运筹治水之所。大禹治水,功垂永赖,龙门为最,后世人敬称为“禹王洞”。</p><p class="ql-block">禹王洞为上下两层,深120余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大禹文化”“地宫文化”“天宫文化”三大主题,以禹凿龙门神话传说崇伯治水、大禹出生、铲除水神、应龙相助、镇压水怪等十二组群雕,呈现禹凿龙门之艰难历程,彰显鱼跃龙门的不朽精神。</p><p class="ql-block">传说归传说,我们还得回到现实中来。禹王洞的真实由来是新中国于龙门路桥建设和国防建设所开挖,用于工程指挥、工人栖居、物资存放。包括1949年-1950年修建铁索桥,1971-1973年铁路桥与公路桥并建。</p> <p class="ql-block">错开河 斩龙台</p><p class="ql-block">传说在龙门山的石门处,两条山谷交岔,一条通往陕西黄龙山的川里,一条通往今禹门。禹凿龙门初期,大小应龙为打通水路,一齐奋力开山。此时天空忽然传来“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胜往东挪“。众人仰首观望,原是一只秀丽的大鹏盘旋上空,顿时惊讶不已。原来有一条龙漫不经心,不听号令,把水路开错了,大禹很生气,斩了这只蠢龙。禹遂查看山情水势,询访两路情况,改道往东,此时大鹏方才展翅飞去,后人遂将原来往西开的河谷起名为“错开河”。</p><p class="ql-block">错开河既成事实,但不能让错开河误导了我们的行动。拾级而上,来到禹王洞口,确实其貌不扬,不高不大,洞前甚至连拍一张全幅照片的距离都没有,但其两边对联堪称一绝,一下子凝住了我的视线,禁锢住了我的神魂,由于钟爱,不能完美,只能忍痛合二为一,留下残缺的爱。</p> <p class="ql-block">“凿山挥斧 飞起禹门三汲浪</p><p class="ql-block">化鲤成龙 传来平地一声雷”</p><p class="ql-block">这气势,这意境,这内涵,不可阻挡,力拔盖世,穿越苍穹。</p><p class="ql-block">“凿山挥斧”,本意指大禹用斧头和凿子开山劈石。用斧凿山,斧得多大,力得多大,气势得多大,意志得多大?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坚强!多么的艰难!这得益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毅。</p><p class="ql-block">“化鲤成龙”,相传鲤鱼若逆水游上禹门就能变成龙。鱼变成龙,这得多大造化,得多大福分,得多大功力?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通过艰苦努力实现身份或能力飞跃的美德!这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自信。</p><p class="ql-block">“禹门三级浪”,传说鲤鱼在上游过程中会三次跳出水面,三次汲起水浪,实为黄河流经龙门,河道渐狭,河水千回百转,奔腾澎湃,激山为浪,人称“禹门三汲浪”,象征着艰难的挑战和蜕变的过程。此处用“汲”而非“级”,是因为“汲”有心情急迫,努力追求的意思。而“级”仅表示层级、级次。所以用“汲”更准确,更传神。</p><p class="ql-block">“平地一声雷”,由于禹门口,宽百余步,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水撞山石之声,似惊雷震撼人心,人称“平地一声雷”。</p> <p class="ql-block">整幅对联体现出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突然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同鲤鱼跃过龙门化为龙一般,也如同平地上突然响起的一声惊雷,令人震惊和瞩目。对联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成功的经典名言。</p><p class="ql-block">由于对联的励志,我们乘兴跨入洞内。</p><p class="ql-block">“涂山相会”</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专心致志。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叫涂山的地方,只见一只有九条尾巴的白狐狸从他面前跑过,紧追前往,便遇到了涂山氏的女儿,名叫女娇,仪容秀美,很有才干,大禹便娶她为妻,他们在叫做桑的地方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也是大禹取得“桑梓”的开端。这只是传说。</p><p class="ql-block">涂山相会准确来说就是中国早期历史上通过“政治联姻”、“军事威慑”和“文化认同”,推动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转型的典型事件,被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大禹夏王朝建立的开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禹凿龙门”</p><p class="ql-block">禹治水期间工程最艰巨最浩大的地方就数在河津凿开龙门这一段,前后共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大工才告竣,占去全部工程量的三分之一。由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工程的划时代意义,</span>也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禹凿龙门”原本一项单纯的人工活动上升到文化范畴。</span></p><p class="ql-block">“轩辕山凿石”</p><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个地方叫轩辕山,很难打通。大禹决定亲自去,他便化作大熊开凿大石。妻子送饭见状大惊失色,情急中化为一块石头,因当时女娇怀有身孕,大禹无可奈何,对着石头大声说:“快还我儿来”,大石便从水面裂开,蹦出一个男孩,大禹给他取名“启”就是裂开的意思。关于“启”这里有话要说,因为,他也关乎黄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轩辕山凿石”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由于它直接诞生了“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启</span>,父禹死,应禅让伯益继位,因贤德深受百姓爱戴,因禹之子得到诸侯推崇,于是启继承了天子之位。启的继位不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政治变革,即帝位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启的颠覆性继位,不仅世袭了皇位,而且子承父业,继续治水,当然这里的水也必然是黄河了,并且他把治水上升到“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人民的责任和爱”的高度。由此看来,启能让一位天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叙写的不仅是一个关于治水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成长与责任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丰功伟业”</p><p class="ql-block">由于治水时走遍了全国的山川河流,禹对各地的土地物产、风俗人情十分熟悉。他就划九州、铸九鼎、定法度、立规则,并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王朝一夏朝,定都安邑(今运城市夏县)一带,开启了我国奴隶制度的先河。</p><p class="ql-block">其中,“九州”,大禹思想中对最早国家形制的规划。九,一方面就是对国家的地理划分,把中国划为九个部分。另一方面,由于九是最大数,所以比喻国家幅员辽阔、疆域宽广。</p><p class="ql-block">禹铸九鼎绝非等闲,是象征九州的神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国家权力。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九鼎”作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象征,不仅代表了古代国家的权力中心,也反映了古人对国家统一和王权至高无上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九鼎是古代九州的实物替代标志,不管是九州还是九鼎,在四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代表民族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大禹凿开龙门,成就了“鱼跃龙门”的伟大壮举,孕育了“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精神。作为龙的传人,英雄的黄河儿女将世世代代秉承大禹精神,放飞梦想、飞跃龙门。为了纪念大禹功德,就把大禹凿开的“龙门”又称做“禹门”,在全国这样的双重称呼仅此一例。</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经过时代发展成一个成语,意思是鲤鱼跃过龙门变成了龙,象征事业成功、好运、文化表达及教育成就,寓意从平凡到卓越的转变,激励人们追求目标。这也是这里产生的最经典词语。</p> <p class="ql-block">其貌不扬的禹王洞,不看不知道,一看确实别有洞天,暗藏乾坤。不但错开河,斩龙台之说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涂山之会,不仅是夏朝建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更是让我长了见识。还有鱼跃龙门,一个民间传说,能演变成寄予美好的成语,不经意间开辟了中国文化新路子。于是,我们沿着天洞,顺着乾坤,按照禹王走过的路子走出洞穴,来到洞顶陡壁摩崖。这里不仅观景优势明显,更是一处岁月沧桑、自然风霜难以泯灭的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举目四望,中华民族的悲壮和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让山河汗颜,让被称为禹门的龙门叹服!单就一条横跨黄河,沟通晋陕峡谷的路桥,历经时代变迁,演绎出一条势不可挡的飞越传奇和神话。</p><p class="ql-block">铁索桥,渡河历史的突破。1949年,为支援解放大西北,西北野战军后勤运输部在这里建成第一座铁索桥,长150米,宽1.5米,结束了仅靠船渡过河的历史,成为最早连通晋陕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铁路桥与公路桥并建。1971年11月开工,1973年7月建成铁路桥,为单孔144米下承式钢桁简支梁桥,是侯西铁路的关键工程,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设计。1972年建成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公路桥,包含悬索桥(跨黄河中孤岛与山西岸)和双曲拱桥(连接孤岛与陕西岸),形成复合式交通体系。</p><p class="ql-block">现代化斜拉桥,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2015年11月动工兴建,横跨晋陕峡谷,成为国道京昆公路(G108)的重要节点。采用斜拉桥结构,主塔高耸,合龙技术先进,不仅成为禹门口黄河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而且极大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p><p class="ql-block">如今,禹门口黄河上,随着黄韩侯铁路新黄河特大桥建成,百余米河段上,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并存的四桥飞架的独特奇观,高度浓缩了中国路桥技术飞速发展的演进史,也为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禹门口作为“鲤鱼跃龙门”传说发源地,其桥梁建设不仅体现交通功能,也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历史功绩。它不但让晋陕大峡谷阻碍现代文明成为历史,也让中国建筑艺术,路桥文化飘扬在千古黄河之上。</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人们便在这片山崖上刻下祈福的文字和图案,希望能得到大禹治水精神的庇佑,祈求风调雨顺、鱼跃龙门。随后,石刻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的描绘了百姓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则是宗教信仰的体现。其中一头神兽石刻特别引人注目,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的坐骑,它有着神奇辟水力量,永远守护着禹门山,保护一方水土平安。</p><p class="ql-block">禹门摩崖石刻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出口的禹门口东岸,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地势险要,自古为秦晋要冲。看似荒凉残败,其实,它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本刻在石头上的书籍,是历史的见证与传承。它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传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继续下行,还是摩崖石刻,虽然年代感相比之下稍显逊色,但其意义更加伟大。因为这里有为纪念两次禹门口战役,粉碎日寇侵略大西北图谋阵亡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1师将士雕凿的石刻。</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25日拂晓,驻荣河日军企图偷袭禹门渡河,向驻防的61师阵地发起攻击,驻守禹门口的一个加强排奋力抵抗,全部牺牲。12月30日,师长钟松命令属下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271名官兵阵亡。</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荣河指荣河县,隶属于山西运城,1954年8月15日与万泉县合并,组成万荣县。</p><p class="ql-block">民国28年9月18日,时任61师师长钟松为纪念禹门口抗日阵亡将士及自淞沪会战以来,为国捐躯的61师22400名将士,特举办追悼纪念活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要员题词敬挽,并被镌凿于龙门山峭壁之上,形成巨幅崖刻,以追忆铭记、流芳千古。现存崖刻总高16米、宽幅4米。崖刻左侧原有“陆军第六十一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字样,后因修建铁路隧道部分被毁,右侧竖镌“陆军第六十一师抗战阵亡将士千古”,中间横镌挽词共六行,首行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气壮山河”,其下依次为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精神不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伟绩千秋”,国民党元老、时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于右任“成功成仁”,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宋希濂将军“倒却扶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90军军长李文将军“气壮龙门”。</p> <p class="ql-block">由摩崖石刻原路返回,来到山西省驰名的旅游公路“黄河一号公路”与70年代并建的横跨黄河的铁路桥和公路桥交叉口。这个岔路口绝非平凡的岔路口,它是这里一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p><p class="ql-block">当然了,黄河一号公路继续北上,开启它的世纪重任,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面是车水马龙,交通繁忙。铁路桥依然在兢兢业业履行着它的使命,只有公路桥已退出了交通属性,悠闲自在的供游人参观,它已被景区开辟成为人们了解历史,体验黄河风情的旅游景观平台。</p><p class="ql-block">在公路桥北侧,与之紧邻的是,这里黄河最早的连接沟通方式,铁索桥。不过,桥体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残存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东岸,紧贴公路桥是一座水利控制工程,它是一座集水文观测、资源管理、发电排洪、引水灌溉等于一身的现代化综合性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对此,我没有深入了解,我想,它极有可能含有龙门水文站的成分。关于龙门水文站,1934年建成,经过现代化改造后,与桥梁工程共同构成黄河治理的科技与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不过,我想说的是,黄河的秉性是自然存在的,黄河的气节是不言而喻的,它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发扬光大,并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要执拗,那就是“不见黄河心不死”。一个上升到汉语成语的高度,让你不达目的不罢休,让你走投无路时也不肯死心。</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要强词夺理,那就是“跳到黄河洗都不清”。不要说是一句汉语俗语,你就不当一回事。黄河有的是泥沙,足够浑浊,你就是再厚的污垢,再硬的棱角,也能把你打磨干净。如果,你还觉得蒙受冤屈,或陷入误会,无法自证清白,那你就“自作自受”吧,一切都是你“不自量力”造成的,这就是黄河自然特征与人文隐喻双重叠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门,不是陕西就是山西,反正都有西,这就是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缘分到了谁也拦不住,有了“秦晋之好”,无需“媒妁之言”,什么“秦晋之盟”、“秦欢晋爱”、什么“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都“不在话下”,一切“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认为比较轻率,不够分量,那就逆流而上,北上黄陵找“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坐镇。如果你觉得不够准确,甭急,我们有蒲城的“北京时间”。如果你觉得不够公平,甭怕,我们有泾阳的“大地原点”。如果你觉得麻烦,其实大可不必,不是洛河就是渭河,都是黄河的子河。</p><p class="ql-block">如果你需要一点背景的话,好办,你就东进序曲,去洪洞县大槐树下“寻根问祖”,“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你有一点小心思的话,那就继续北上,去米脂县拜求闯王李自成,“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你觉得钱不够花,那就河东顺下,去解(hāi)州敬拜关公能发财。总之就是不能让汾河像无定河一样失去方向,闹出“万荣笑话”,在“关公面前耍大刀”。</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口说无凭,那也好办,无非就是走些弯路,先南下,再西征,到洛河畔的白水县找“仓颉造字”,一切都会“泾渭分明”的。到此,我认为黄河有了这些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鸽子庵隧道,我们的“登天梯 跃龙门”将从这里通过,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当务之急就是先把鸽子庵弄清楚。</p> <p class="ql-block">要去鸽子庵,必须顺着水利枢纽东边,黄河一号公路靠黄河一侧的人行专用通道向北。这时,当你回头,禹门口奇观尽收眼底,诸桥飞越黄河一眼齐收,可谓英姿勃发,气势如虹,尤其是侯西铁路钢桁架最为显眼。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见证着时代发展与变迁,而且把黄河壮丽风景和周围山丘风光高度融合,展现出人类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角度看过去,最吸引眼球的是铁路桥钢桁架,它的几何外观、结构形态、视觉特征都呈现出完美境界。仔细品味,杆件网格交错的线性美感,对称与重复的柔性韵律,动态平衡的视觉张力,力学逻辑的美学表现,塑造出工业设计的标志性语言,既满足力学需求,尤其是三桥映衬互感,又创造出秩序化的清晰视觉,不仅是风光的最高境界,而且是山水人文完美融合的饕鬄体验。</p><p class="ql-block">这还没完,此去下行一里,便是龙门古渡码头。龙门古渡,黄河中游最重要的码头,曾是连接陕、晋、蒙、豫四省的重要渡口。清康熙年间,始设龙门镇,一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适逢开河季节千帆穿梭,蔚为壮观。1938年3月,日寇侵占河津古渡,龙门街被摧毁,渡口自此凋零。现于龙门古街原址复建仿古商铺,重现古渡口昔日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如此风光绝地、人文圣地,从陕西,到山西,隔山渡河,难得来一次禹门口,咱不想留名,也不想留声,只想在这里留个影,不图别的,只为“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这里黄河四桥奇观能看到三桥同辉,唯一不见的铁索桥已成为历史记忆留在心中,可谓一举多得,完美至极。此情此景,不敢说是百感交集,那也是触景生情,心潮起伏。</p> <p class="ql-block">鸽子庵,位于河津市阳村乡龙门村。沿禹门口东岸北行百余米,来到一天然岩洞。这里一面临水,三面石壁,上面是数十丈厚的悬空山崖,因其上方绝壁处多有岩洞,常有鸽群栖息,人们便称其鸽子庵,也叫鹁鸽子庵。</p><p class="ql-block">这里地形奇特,地势险要,尤其那悬空山崖堪称一绝,一下子把险要指数提升一大截,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就不足为奇,是设伏打援的好地方。从高空成半包围状的巨型悬空山崖,酷似开口葫芦,从高空直扑而下,隐蔽隔音。自禹门口北上过来,若不是黄河一号公路直穿而过,我们真的以为钻入了包围圈。</p> <p class="ql-block">既然鸽子庵天然具有地形优势,这里自古以来就战事不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重战场,因此,这里必不可少的存在精彩故事,其中不乏红色壮丽凯歌。</p><p class="ql-block">顺着坡形通道我们来到位于溶洞洞穴距地面四五米高的平台,也是鸽子庵的容量之所。整个平台最宽处不过五六米,长百余米,成圆弧状起伏延伸。因讲述故事和呈现精彩场景的需要,根据史实,因地制宜的布置打造了多处红色革命群雕场景。</p><p class="ql-block">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王震大军抢渡黄河”。不仅浮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场景壮观激烈,把人民解放军头顶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场景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背景吕梁山余脉形成的悬崖峭壁和激流波涛黄河水映衬下,更具精神,更显革命大无畏气概。</p><p class="ql-block">1947年底,人民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国民党军苟延残喘,西北守敌胡宗南残部妄图凭借黄河天险阻止解放大军西进。</p><p class="ql-block">宜川大捷是扭转西北战局关键一役。王震率领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接到了西渡黄河入陕,消灭韩城守敌,策应主力作战的任务。中共河津县委组织龙门及周边村五百余名船工成立了禹门口船工大队,支援大军渡河。但在渡河地点的选择上颇费周折,绕到远处渡河,平稳安全,却要多费时间,也会增加部队的疲劳。如果就近从禹门口强渡,会出呼敌人预料,又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只是禹门口河水湍急,地势险峻,敌人戒备严,风险大。王震觉得越是险处越安全,越是险处越有价值。他力排众议决定从禹门口渡黄河。但上报后,彭总感到太冒险,要王震重新考虑,最后上报给中央军委,毛主席支持了从禹门口渡河的意见。1948年2月23日黄昏,王震率领二纵从禹门口强渡黄河。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突击部队登上对岸,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打退敌人的反击,掩护主力陆续登岸。当晚10时,禹门口完全为我军控制,韩城守敌闻风南逃,有力配合了宜川大捷的最后胜利。</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战场,中华儿女凭借鸽子庵天险,依托母亲河和这绵延的大山铸成铜墙铁壁,阻止了日寇西进的脚步。1938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8师的加强营在这里与日军激战四昼夜,290名将士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1941年10月7日,驻守河津县城日军,纠集晋南13县的日伪兵力,向在禹门口设防的国民党预备1师2团夏尧邨部发动进攻。日军调集30门大炮、13架飞机轮番轰炸禹门口防地。之后日军兵分三路组织强攻,二团官兵奋勇抵抗。双方激战数日,二团官兵凭借鸽子庵天堑坚守阵地,日军攻之不克。后因阎锡山部退走师家滩,让出十八盘,遂使日军包抄后路,夏团腹背受敌,终于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日军占领禹门口后,将与太原古城门楼齐名,历经千年古老文明的山陕大禹庙建筑群尽行焚毁。日寇的暴行,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p> <p class="ql-block">空间有限的鸽子庵,真是倾其所有,让红色经典发扬光大。这里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气壮山河、英勇无敌,也让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为了自身翻身解放,赴汤蹈火、无私无畏的生动感人支前行动完美呈现,他们于肩扛、绳拽、手推之中输送了真情,赢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禹门口文化的精髓就是,人们对黄河鲤鱼经过三级跳,跃过龙门后变成了龙的终极理想,让“军民鱼水情”这一中国革命的“至理名言”在此得到最美诠释,使“鱼跃龙门”为中华文化增辉添彩,润色蕴味。所以,在黄河这里,最不缺的是鲤鱼。这不,两位老百姓除过自己“自给自足”外,抬着刚打捞的巨型新鲜黄河大鲤鱼,慰问前线浴血奋战的子弟兵,而且,兴高采烈、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听完上述红色经典,其实,鸽子庵历史上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51年秦晋韩原之战。</p><p class="ql-block">公元107年,汉武帝刘彻出巡河东祭夏禹。</p><p class="ql-block">公元357年,前秦始祖昭宣帝苻坚登龙门。</p><p class="ql-block">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幸龙门。</p><p class="ql-block">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从龙门西渡直取关中,攻克长安。</p><p class="ql-block">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临龙门祭大禹。</p><p class="ql-block">公元694年,武则天称帝后御驾龙门祭祀大禹。</p><p class="ql-block">公元1229年,太宗窝阔台由龙门西渡。</p><p class="ql-block">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于龙门扩建禹庙,赐名建极宫,正殿赐名明德殿,看河楼赐名临思阁,命纂刻《敕赐龙门建极宫碑》。</p><p class="ql-block">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义军自龙门东渡,直捣幽燕并攻进北京。</p><p class="ql-block">鸽子庵,其实就是一个纯天然的溶洞,并无庵堂。相传,大禹凿龙门时,石工们曾经在这里住宿。明代时,鸽子庵内曾有很多钟乳石,形态各异,瑰丽异常,后来由于自然风化,人为影响大多已消失。如今,庵内依然泉水叮咚,日夜不绝,尤在夜静时,宛如天然美曲,悦耳动听。这里便是古龙门八景之一的鸣泉漱玉。</p> <p class="ql-block">最后,还有一段不得不提的红色经典,杨得志率十九兵团渡黄河。</p><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5日,刚在太原解放大显身手的第十九兵团,驻扎晋中休整,突然接到第一野战军司令彭德怀的紧急命令,司令杨得志率领十九兵团下辖三个军立即向西进发,直达黄河沿岸的禹门口,西渡黄河。这次行动是为了增强新组建的第一野战军的战斗力,参加解放大西北战役,实现解放西北地区的战略目标。6月中旬与第一野战军在关中会师,正式编入第一野战军的序列,在彭德怀指挥下投入西北战役关键一战,扶眉战役,取得西北战场决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语出黄河,其根本语言标志是黄河一名缘何而出!其实黄河的出现,总体趋势是先有河,河变成了大河,大河再变成为黄河!</p><p class="ql-block">黄河,先秦时期多称“河”或“水”,关于这一点,文中《关雎》《蒹葭》已有体现,这说明黄河的开端在陕西。西汉武帝时期《史记-河渠书》把黄河始称“大河”,从此便有了大河奔流,这是陕西人对黄河特有爱称。</p><p class="ql-block">同样是陕西人,同样是黄河人(咸阳)的东汉班固,他不想写《汉书》与《史记》争功齐名,但他却完成了史圣未尽事宜,他跨越近两个世纪,因为同样的使命,同样的情怀和同样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与乡党太史公合称为“班马”,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汉书》,而且在于“沮水入黄河”,从此黄河就有了载籍备至的名分——“黄河”!</p><p class="ql-block">黄河,以经横空出世,便一步步走向中华文明发源地,走向中华民族精神象征,走向中华大地文明之根、经济之基、思想之光、传播之源,它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我们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黄河,作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既成事实,名至实归,黄河儿女感恩戴德,送给她无比亲切,像对待母亲一样尊恭儒雅的称号。</p><p class="ql-block">浊河,颂其浩荡之势抒发胸中之志,赞其浑浊却生命力顽强。</p><p class="ql-block">德水,秦始皇大幸天下赐名,寓意得水之上善,滋养万物、泽被苍生的伟大德行。</p><p class="ql-block">四渎之宗,渎本身就有大水之意,《尔雅·释水》将黄河与长江、淮河、济水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统称为“四渎”,而黄河因历史、文化及地理的独到建树被尊为宗。</p><p class="ql-block">黄河,征服了华夏地理特征,统治了中华文化属性,无需加冕和册封,她就是中国特定的民族标志。</p><p class="ql-block">中国河,民族的归属象征。</p><p class="ql-block">龙河,民族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金河,民族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圣水,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天河,生命源泉和滋养万物力量,是壮丽豪迈的概括,是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使命体现。</p><p class="ql-block">悬河,地理标签,文化符号,自然警示,生态反思、文明存续,发展境界。</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文明传承的母体象征,民族精神的哲学凝练。</p><p class="ql-block">万里黄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黄龙,拟神化称谓。自然形态的比喻,文化根脉的浓缩,神话到现实的飞跃。</p><p class="ql-block">华夏之脉,文明纽带意义。自然地位的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崇高赞誉。自然血脉,滋养文明的根基。文化命脉,传承文明的摇篮。精神评价,民族认同的纽带。历史见证,兴衰与共的史诗。</p><p class="ql-block">黄河,感天动地,迫使郦道元《水经注》,驱动黄河“周而复始”的联动,恰似血脉滋养华夏大地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说到底,语出黄河的真正意义在于,大禹治水成就了鱼跃龙门,母亲黄河成就了中华文化,大河奔流成就了华夏民族精神谱系!</p><p class="ql-block">黄河,此语一出,“龙、禹、爱、情”四个字成为她最经典的浓缩灵魂。“龙”是精神,“禹”是境界,“爱”是胸怀,“情”是驱动我们追求和奋斗。</p><p class="ql-block">黄河,已蜕变,已升华,卧薪尝胆,触底反弹,它不仅仅局限于一条自然地理之河,它已成为一条中国大地的人文情怀之河,一条托起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之河,一条我们中华民族可亲可爱可敬的母亲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