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是1986年的芒种,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四,五年光景。那时侯农民的积极性正高,生产力得到了解放。</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读初三,大姐读武功师范,二姐读高一,妹妹读小学四年级。父母亲那时思想保守,仍按步就班地种植粮食作物,当然有些门路广的农户种植小麦新品种,卖种子的价格能高不少。没有这层门路关系,父母那一年全部种的小偃6号,这个小麦产量虽低,但面粉筋度高,自己食用很实惠。</p><p class="ql-block"> 小偃6号早熟,十亩小麦基本上同时黄了,真的是麦黄一晌,不敢耽搁。我们姊妹四人一人一把镰刀,父母只负责用架子车往回拉麦捆。那个年代还没有联合收割机,麦割倒捆好拉到打麦场上,用脱粒机脱粒。</p><p class="ql-block"> 我妹妹给我们四人分地,一人十步或十五步,多年以后说起这往事,都说妹妹在丈量时给自己的步子跨得小,毕竟是妹妹,大家也都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正是能吃能干的年龄,午饭有时侯是拌面,来不及做就是花卷馍,父母把饭送到地里。</p><p class="ql-block"> 五,六天就把十亩地的小麦割完,打完,等到别的村民往打麦场上拉麦捆时,我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摞草垛,父亲在下面挑麦草,我在垛上来回挑,麦草垛要摞好,上面的人要脚勤,手勤,才能摞出方方正正的草垛,下雨也不容易进水。</p><p class="ql-block"> 等到开始晒麦子时,父亲已经蹬着二八自行车驮着菜筐开始走村串乡卖菜了,家里留下母亲和我们姊妹四人晒麦收麦呢。</p><p class="ql-block"> 芒种正是夏收的关键时侯,有龙口夺食的农谚,那个时候,人不分男女老幼,时间不分早晚白昼,个个生龙活虎,脚下生风,有感而发做此芒种诗。</p><p class="ql-block"> 芒种至,夏收忙,大人无暇小儿狂。追蝶却让花遭殃,学娘贴花黄。</p><p class="ql-block"> 芒种至,夏收忙,机器轰鸣忙赶场,往西追太阳,日日黄。 </p><p class="ql-block"> 麦上房,把糠扬却见泥翻浪,播种新希望,斜雨下夕阳,季季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