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牛首山揽胜

谭文华

<p class="ql-block">牛首山,古称天阙山、仙窟山、牛头山,主峰海拔242.9米,面积近5平方千米,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现为牛首山景区,景区面积为10.99平方千米。牛首山因山顶东西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由于开山采石西峰山体受损,现今仅存东峰。</p> <p class="ql-block">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后称牛首山为天阙。</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辟支和尚曾住在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为仙”,此山洞称辟支佛洞,又称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称仙窟山。</p> <p class="ql-block">唐代,牛首山“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眉并为圣道场地”,是当时三大佛教名山之一。贞观十七年(643年),法融禅师受禅宗四祖道信的点拨,在幽栖寺北岩创立茅茨禅室,创立牛头禅宗。大历九年(774年),建宏觉寺塔,也称为唐塔。相传是唐代宗李豫感梦“修峰顶七级浮屠”而建。天福八年(943年),安葬南唐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并称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牛首山南麓。</p> <p class="ql-block">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在牛首山西峰原佛窟寺处建辟支塔,因辟支和尚而得名,后更名为弘觉寺。</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航海家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清时,弘觉寺因避乾隆名讳(弘历),改名宏觉寺,民国时期宏觉寺又更名为普觉寺。</p> <p class="ql-block">舍利藏宫又称佛宝层由三厅一廊、藏宫大殿(舍利宝幢、拼画、四大菩萨)、参拜环廊三部分组成。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局,分别是香供厅、灯供厅、水供厅以及花供长廊。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在藏宫大殿内。大殿正中是舍利宝幢,宝幢通高7米,由幢顶、幢身、幢基三部分组成,幢身内部是一座六角玲珑莲花宝塔。</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处[,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属于深坑建筑,是中国第一个建在废弃矿坑里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建筑手法巧妙打造出“补西峰”现“牛首天阙”的场景。佛顶宫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其外部空间分为大穹顶、小穹顶和佛顶摩崖三大部分;内部空间共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佛顶宫地下的核心空间是千佛殿和万佛廊。万佛廊是一条环形的回廊,按照十二生肖配本命八尊的方式构成,共有两层</p> <p class="ql-block">佛顶塔在牛首山东门附近,塔高近88米,面积4677平方米,九级四面,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佛顶塔第八层安置有一口全铜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佛</p> <p class="ql-block">佛顶寺以珍藏于牛首山地宫的佛顶舍利命名,取名佛顶寺,位于牛首山主峰西南侧,占地面积68亩,建筑面积近40亩,坐西朝东,仿唐风格,传统中轴线格局。共有七座殿堂,外围有僧竂[liáo]、斋堂等建筑。始于南朝初年,北宋后易名宏觉寺。南宋毁于战乱,明代复兴。2012年重建宏觉寺,2015年全面竣工。</p><p class="ql-block">佛顶寺内有天王殿、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法堂,外围有僧竂、斋堂等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