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文题材的摄影,历来都会拍摄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用镜头来记录和呼吁社会对这个社会群体的关注。<div>我们这次来到孟加拉国就安排了这样的拍摄内容,在各处劳作现场的所见所闻远超出我的想像;同行中年长的摄友们会有这样的议论,倒退个几十年,我们那边不也有类似的情景吗?再说了,世界上哪个国家没经历过同样的历史阶段?</div>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一家修船厂拍到的工间休息场景,工人们的身上都没啥劳动防护的装备和措施,脚下穿的也是拖鞋;而地面上满是散乱砂石和杂物,还有杂乱放着的脚手架等材料 ... ...</p> 从高耸的船艏看,这家厂是修理木质渔船的。 <p class="ql-block">损坏的船帮木板要换掉。印象中这个作业高度离地4米多;按我们那里的要求,这样的高空作业是必须带上安全带的,可这边没有。</p> <p class="ql-block">补上的船板要修平。这脚手架,不够安全;其实连我自己以前也曾经这么干过😔。</p> 船底下的修补难度就大多了, <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在给船板之间的缝隙里嵌入纤维,增加船体的水密性;</p>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整个船体上有着数不清的板缝;所以这部分工作必须非常认真。 <p class="ql-block">这位正在准备嵌缝用纤维的老工人,满脸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嵌好缝还不算完,还需要在每条缝的外面抹上油膏(这个名字是我猜的),又是纯手工,手上啥防护的措施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刷油漆了。</p> <p class="ql-block">转到船尾的那位一定是来装螺旋桨的,</p> <p class="ql-block">安装螺旋桨这活儿得有把子力气。</p> 送螺旋桨的来了。 <p class="ql-block">这装好螺旋桨的船可能是他包的活儿,要不他能这样光着膀子,手扶螺旋桨站在那儿让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离得不远是一家以维修钢质船的修船厂;</p> 厂里停着好几艘要维修的船。 这些都是修船的常规操作了 在螺旋桨维护车间里有师傅在打磨螺旋桨,还是没啥防护措施的。<div>我是不是有点像来检查生产安全的?当然不可能,但这些工作场所的基本防护设施和措施应该都是最基本的常识。</div> 维修这种船的船体外表面就是大量的拷铲除锈和重新涂装;看起来脚手架上的工人还是没有带安全带,要知道这样的大船要比上一家的木船高得多了! 这艘船不小,双螺旋桨的;且螺旋桨的直径似乎要比边上的工人的身高要略大一点。 靠那边有艘完工了的小船,也是双螺旋桨的;是不是要准备下水啦? <p class="ql-block">看过了修船厂,对这样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印象深刻;这也是我联想起好多年前曾去过温州那边一家公司的车间里见到的情景,两者还真的有些相同之处。希望这几家修船厂能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渐改善工作的环境个和条件;因为谁都会希望有更好更安全的工作环境。</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去河岸边的煤场去看看。</p> 煤场到了。 岸边停靠着许多运煤船,船上的煤将要从船上卸下,然后装上卡车运走。 这个搬运的活儿都是靠工人们头顶着装满煤的大盆来运行的。 登上了运煤船,近距离看看怎么装煤,上顶; 工人们头顶大盆,走上高高的跳板走向岸上卡车; 长长的跳板随着工人们的脚步有点上下颤动,还好; 来到卡车了,用力一推头顶的大盆将煤倒入车厢。 就这样,这些人力输送带源源不断地把煤运上卡车, 只是得慢慢来,急不得。 仔细一看,走在跳板上的工人们都是穿着拖鞋上岗的,有点意外; 不知道这一大盆煤有多重? 顶在头上还要走这么长且上坡的跳板可不是谁都能干的。 <p class="ql-block">可以在这一小段视频里看看实际的人工运煤状况。</p> 这位年轻人的头上带的就是全部的劳动防护措施了,为的是让装满煤的大盆不那么咯脑袋,仅此而已。<div>不是吗?这小伙子还是蛮帅的。</div> 看了卸煤装车,再去卸黄沙的码头。 从公路上就远远地看到了桥那边的黄沙码头了,有吊车也有人力搬运的。我们要去的是桥的这一边。 果然桥这边的运砂船连成了一片, 一条条人力运砂线正忙碌着。 <p class="ql-block">还是先上船去看看,</p> 这砂子看起来含水不高,船舱里正忙着铲砂、装筐,上顶; 顶上了筐,还得走几步梯子才能出船舱; 上卡车的跳板右往左返,和这里公路上的行车规律相同。 来到卡车车厢,倒了砂子就左转返回 <p class="ql-block">上一段视频,看看现场的运黄沙的实况。</p> 我发现这里的运砂工基本是以打赤脚为主,也有小部分穿拖鞋的;也许是沾着砂子的跳板比较滑的缘故吧? 这边运砂的人力输送带里是有女将的, 这一条就是女将打头, 这几个男工还笑呵呵地跟在女将的后面,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咱们看看运砂女将们的风采, 这位看上去应该不年轻了, 但还是年轻人居多。 女将能干的还有发筹子,运砂和运煤都一样,都是计件付酬。曾听导游讲过,当地的工人们每天的平均工资大概折合人民币30元,若是计件付酬的话,可能每天上升到40和50元人民币。 运砂工人见到我们都友好,有的还专门停下来让我们拍照。 运砂工人中的老中青。 顶在头上的不仅只有黄沙,还有瓜果。 场地上也有包括吊车和铲车的机械设备,但是绝大多数的船还是采用人力运砂的这种低成本的搬运方式来运营。 岸上砂堆边上有许多小孩子在玩耍着。 午餐时间到了, 工人们一伙一伙地开始吃饭, 吃饭自然是用手,而且必须是右手;这和周围国家的吃饭方式都一样。 他们吃午饭,我们也该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