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伴翠觅虎迹,进门拾阶寻塔影---游槐乡永寿永平古镇

大海的真子集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31日,正值端午假期,趁着雨后凉爽的天气,我们一行沿着312国道从永寿县城一路向北,来到永平古镇景区。这里是从关中平原通往彬州山路的最高点,也是通往麟游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属陕甘大道要塞,素有“<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秦陇咽喉,彬宁锁钥</b>”之称,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要驿站,被称为“关中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  永平古镇是永寿县老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永平古镇景区,是当地政府2010年打造的景区,空气清新,树木葱茏,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古迹,水绿槐青松柏翠的小众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到古城遗址,是在清代“金盘城”遗址修建的,重修了城墙、县衙、仿古街等,古朴雅致。古城遗址是清康熙八年,由时任知县张焜捐资修建,因古城形状似盘中金元宝,故取名金盘城,又有固若金汤之意,为当时县城防御所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走进重修的县衙,有种穿越古时衙堂之中,体验知县审理乡民纠纷情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到了翠屏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只老虎雕塑,它睁大眼睛望着远方,威风凛凛的样子让人望而生畏,为此当地人把翠屏山也称虎头山。来到了山脚下,山门两侧的一副对联“<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登山伴翠寻虎迹,进门拾阶寻塔影</b>”,使我们一行人对登山鼓足了勇气,提振了精神,顺着平缓的台阶向上爬,十来分钟就登上了山顶。沿途穿越一片片槐林,在林木掩映间,就来到了本地著名的历史遗迹--武陵寺塔。碑记介绍该塔始建于北魏天兴年间(398--404年),现存建筑为北宋时期重建。塔高27.5米,八角四层楼阁式砖塔,塔身雕刻精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关中地区非常少见的宋代古塔,古人赞颂武陵寺塔云:<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遥望南山图似画,欣看北院翠盈眸,古树参天塔影浮,不到层峦不肯休。</b>”我们在诗的意境中,欣赏着翠屏山景。武陵寺塔静默而庄严地耸立着,给人的感觉是灵动的、秀美的,塔身四周槐树层层叠叠,如同岁月编织的帷幕,将古塔的神秘与沉稳衬托得愈发深沉。</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永平镇景观水系广场。当地政府依托旧城遗址,做亲水文章,显治水文化,<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由“一水、两轴、四区”构成:“一水”是指利用落差环绕景观的自流水系。“二轴”是指主园路的中轴和由花竹梅而成的侧轴。中轴宽三米,鹅卵石铺设的百体“寿”字贯穿始末,象征平安幸福长寿,无声地为游客送上了“槐乡永寿,常来长寿”的良好祝福。“四区”是指以历史文化为轴自北而南布列的“金盘映波”“碧水回廊”“勤政广场”“平湖塔影” 四大景系。</b>“勤政广场”乃水系之中心,廉吏张焜巍然立于大“寿”之上,广场中央矗立着张焜的雕像,一身洁白,清气浩荡,在夕照中更显壮阔肃穆,不由使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一代廉吏张焜,字大启,号西屏,清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康熙六年(1667年),由乡举任永寿知县,在任八年。后总督莫洛檄焜,赴吴粤参赞军务,以劳瘁卒。据记载,张焜在永寿做出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他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革除积弊,体察民情,修志存史,舍己奉公,设医济世,捐俸修渠,普设义学,匡正民风</b>等显赫功绩,在当地传为佳话,被广场周围浮雕墙的景诗图文,呈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景区四周曲桥流香、槐荫蝉鸣、使水系婀娜多姿,美不胜收。“平湖塔影”正对武陵寺塔,映照恒久美丽之塔影,衬托其古朴雄壮。</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千峰岚气轻隐武陵寺,万壑松风绿染翠屏山”!穿越永平古镇,犹如回归历史,这里雅致静谧,古建雄壮,带着先贤们的身影驶向远方,回味着吕公引泉为民、张焜捐资建城的聪明智慧和为民情怀;走进永平水系景区,仿佛逃离城市喧嚣,踏入了一个天然的绿色王国,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氧吧,都是满满的治愈感,感受着“中国槐乡,关中绿肺”绿色田园慢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