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京多年一直慕名北京“潭柘寺”,却因路程较远(离城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30多公里</span>) 一直都没去过。今春被宣传中的潭柘寺二乔玉兰花深深吸引,终于下决心去潭柘寺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了解和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刹的前世今生及其独特气场!👌</p><p class="ql-block">2025.4.2 早7点出门,换乘3趟地铁和一趟公交车,9:30到达潭柘寺(终点站)。</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因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处石塔随拍~</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入口到潭柘寺山门,还需要步行20分钟左右山路!😊</p> <p class="ql-block"><b>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b>。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以破败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p><p class="ql-block">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将寺改名为“大万寿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屡次更改,曾恢复旧名嘉福寺,<b>目前的总平面规模是明代形成的。</b></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拨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b>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b></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一份<b>手绘潭柘寺游览图</b></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宝珠峰南侧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内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塔院等几大部分,构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体。<b>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其建筑规模亦当属京城寺院之最!</b></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山门前,一片松林掩映~</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中路自南向北依次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废)和毗卢阁等,东西配殿、廊庑相辅左右。</p><p class="ql-block">东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宫和流杯亭等,多为庭院式建筑,是僧人居住和来寺的皇室、文人下榻之所。</p><p class="ql-block">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组合,有八角形重檐屋顶的楞严坛(已毁)、戒坛殿和观音殿等建筑。汉白玉砌筑的戒坛分三级,坛身刻有精细的花纹。观音殿高踞第二层台上,殿左右有文殊殿、祖堂等。</p><p class="ql-block">龙潭位于寺后,寺外还有安乐延寿堂和上、下塔院等建筑。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不同形制的僧塔共七十五座。</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入口牌坊~</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随拍~</p> <p class="ql-block"><b>潭柘寺山门</b>,檐下为清康熙皇帝亲书石额“敕建岫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b>天王殿</b>,面阔三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康熙皇帝御笔“天王殿”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像,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b>大雄宝殿 </b>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两座配殿,配殿前还建有钟楼、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b>原来有三圣殿 仅存基址</b></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与毗卢阁之间现为<b>“帝树广场”</b></p> <p class="ql-block"><b>帝王树——</b></p><p class="ql-block"><b>在潭柘寺的古树中,最著名的当属这棵<u>已有1400岁高龄的银杏</u>"帝王树"。</b>此树植于唐代,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须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来寺游玩时,御封此树为"帝王树"。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原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缚仪也到潭柘寺游览过。当时,他手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侧一根未与主干相合的细干,戏谑地说:"这根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树。"</p><p class="ql-block"><b>“帝王树”集自然奇观、历史传说与皇家文化于一身,是北京古树名木的代表性景观,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千年交融。</b></p> <p class="ql-block"><b>娑罗树——</b></p><p class="ql-block">娑罗树是佛门的圣树,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磐,因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这种树原产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一些佛寺所引种。目前,只有少数规模大的寺院才有种植。婆罗树又称七叶树,叶呈长卵形,夏初开花,花为串状白花。花开时节,仿佛在黑绿色的大树上插满了白色蜡烛,十分新奇、好看。婆罗树用途退多,可以食用、入药,也可做器具和建筑材料。清康熙皇帝有诗赞曰:"婆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有。"</p> <p class="ql-block"><b>毗卢阁——</b></p><p class="ql-block">位于潭柘寺第四进院中轴线末端,是寺内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现存主体为明代遗构,清代经康熙、乾隆两朝修缮并赐匾。其建筑高约22.9米,面阔七间。二层采用琉璃砖与汉白玉装饰,檐下彩绘狮子和藻井,屋顶有琉璃剪边,整体兼具庄严与华美。</p><p class="ql-block"><b>上层原为藏经阁,现为文物展室</b>,原供奉“三身佛”,现展出清代铜器、佛像、水墨罗汉画像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b>下层为佛殿,供奉五方佛</b>: 中央为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高7.25米,两侧分列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佛法智慧与功德。</p><p class="ql-block"><b>皇家印记</b>: 毗卢阁上悬挂乾隆御书“圆灵宗镜”匾额及康熙题写的“毗卢阁”匾,楹柱有清代书法家励宗万对联。</p><p class="ql-block">作为历代皇帝赐经收藏地,毗卢阁曾是寺内禁地,仅方丈与高阶僧侣可入。</p> <p class="ql-block"><b>春日的潭柘寺内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毗卢阁前东侧的两棵“二乔玉兰”</b>,据介绍它们<b>植于明代,树龄已有400多年,每年4月开花,花开时节一树锦绣,馨香满园,在北京独一无二。有诗赞曰:“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赏玉兰”,成为京西古刹最动人的春之印记。</b>👍👍🌸🌸🔥🔥</p> <p class="ql-block"><b>二乔玉兰</b>,又名朱砂玉兰,是玉兰与木兰的杂交品种。花朵硕大,紫中带白, 兼有双色,十分娇艳。因此人们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两个著名美女--大乔和二乔相喻,称此花为“二乔玉兰”。</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二乔玉兰旁边的“古探春”也不容错过!据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探春</span>植于明末,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树高约4米,树冠直径约6米,如此古老的探春在北京地区是不多见的,<b>被誉为北京“古探春之最”!</b>👍🔥</p> <p class="ql-block">“帝树广场”随拍——</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近些年栽种的紫玉兰花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许多鸽子在飞舞、觅食🕊🕊🕊</p> <p class="ql-block">远拍 <b>二乔玉兰辉映白塔</b>~</p> <p class="ql-block">登上毗卢阁高台,玉兰花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向东走 有<b>玉兰茶楼</b>~</p> <p class="ql-block">边喝茶边赏花,温馨又浪漫~</p> <p class="ql-block"><b>潭柘寺白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毗卢阁东侧,介于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span>是<b>潭柘寺白塔-名为金刚延寿塔</b>,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的覆钵式藏式白塔,高约16.8米,塔内藏有其母张皇后的生辰八字、佛经及遗物,旨在祈福延寿。</p><p class="ql-block">该塔也是北京著名的白塔之一,与妙应寺白塔、北海永安寺白塔等齐名。</p><p class="ql-block">在白塔旁边有两棵古松,西侧一棵略向东倾斜,在树的尖顶上,有一小树折曲成为三角形,宛如凤头,凤头上高耸着一篷松针,好像凤凰头上高挑的翎毛;树身上,两根大侧枝横生并微翘,好像凤凰张开的翅膀。东侧的一棵树身略向西倾斜,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这两株古松好像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被称之为<b>"双凤舞塔松"</b>。</p> <p class="ql-block"><b>地藏殿</b> 位于舍利塔东侧,是一座三开间硬山式建筑,供奉地藏菩萨木雕漆金坐像,殿顶正脊饰有镂空牡丹砖雕,原悬挂乾隆御书“性因净果”匾额,体现皇家寺院地位。是信徒超度亡灵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由此掉头,沿毗卢阁前向西走</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下层佛殿门前随拍~</p> <p class="ql-block">在毗卢阁前西侧还有两棵白玉兰,一树繁花似锦,同样吸引游人纷纷打卡🔥🔥</p> <p class="ql-block">随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b>药师殿</b> 位于毗卢阁西侧,殿内供奉有“东方三圣”, 中间为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其左侧为日光遍照菩萨,右侧为月光遍照燕萨, 殿内东西两侧塑有药师十二神将。</p> <p class="ql-block">走过药师殿有登山台阶,拾级而上,就是<b style="font-size:18px;">潭柘寺西路建筑群北侧(后山)佛殿建筑区</b><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依山而建,有观音殿、文殊殿、祖师堂、龙王殿等。</span></p> <p class="ql-block"><b>潭柘寺山上观景台</b>远眺、随拍~</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上拍摄<b>毗卢阁屋顶鸱吻~</b></p> <p class="ql-block">沿登山步道上来,正面对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b>观音殿——</b></p><p class="ql-block">位于毗卢阁后山上,是全寺中所处地势最高的一座建筑,门额上高悬着清乾隆皇帝所题“莲界慈航”的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观音像前两侧侍立着龙女和善财童子。在殿内左侧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拜砖”。</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出于替父赎罪的心理,代父出家,每天到观音像前虔诚参拜,日久竟留下两个深深的足印,其拜佛至诚之心为世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b>文殊殿 </b>位于观音殿的东侧,原是明万历年间潭柘寺住持达观大师的住所,名“一音堂”,后改建为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诸大菩萨中 智慧辩才第一,故而专习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其形象为男人女相,典雅端庄,秀美慈祥。</p> <p class="ql-block"><b>普贤殿 </b>位于观音殿西侧,供奉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p> <p class="ql-block">在文殊殿、普贤殿上香许愿、供奉莲花,挂上心愿牌,是人们祈求学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业</span>顺利、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龙王殿小院儿里排着长队,来这里摸石鱼是潭柘寺最火的项目!🔥🔥🔥</p> <p class="ql-block"><b>龙王殿和石鱼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龙王殿内供有龙王像,展出关于"石鱼"传说故事的连环图画。在殿前檐下的左侧,挂有一条石鱼,是用一块含铜的石料雕刻而成。其声如金石,若敲击其不同的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十分悦耳,犹如乐器。传说这条石鱼原来是南海龙王进献给玉皇大帝的一条神鱼。有一年,天下大旱疾病流行,玉皇大帝就把这条神鱼赐给了潭柘寺,让其下到人间去拯救灾难。这条石鱼广有神力,天下南七北六13个省,哪个省发生了旱灾,只要敲击一下鱼身上相应的</p><p class="ql-block">部位,那个地方就能够下雨;人有了伤病,只要用手摸一下鱼身上的相应部位,自己的伤病就可以痊愈。石鱼也是"潭柘四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王殿院外有一山门,<b>通往西观音洞</b>~</p> <p class="ql-block">前往西观音洞路上随拍~</p> <p class="ql-block"><b>西观音洞 </b>位于潭柘寺院观音殿西侧半山腰,坐西朝东、自成院落,正面有门楼一间,两侧与朱红色的院墙相连,院墙随山势高低起伏而建。院内前方有过厅三间,后面有敞厅三间,北侧有大殿三间,原来供奉山神,现在是"疯魔和尚"的迹行图片展室,记述了清代潭柘寺的"疯魔和尚"因亮法师治病行医,救人济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西观音洞过厅内,展有<b>“神秘佛头”</b>及相关说明</p> <p class="ql-block"><b>"神秘佛头"安家潭柘寺西观音洞</b></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在潭柘寺寺庙外四十多米的一个地发现一神秘佛像头,经多位文物专家鉴定后,认为应是元朝早期的文物石刻,现"佛头"正式安家潭柘寺内西观音洞。</p> <p class="ql-block">在院内南侧的崖壁上有一个山洞,就是西观音洞。山洞是人工开凿而成的,洞口用青石砌护,上方镶有一块汉白玉白横匾,上写"慈灵默佑"4个金字。洞口外建有抱厦一间,歇山顶,木结构,三面出廊,油漆彩绘。洞内进深4米,宽3米,高3米,尽头供有一尊汉白玉观世音坐像,每日里香客不断。</p> <p class="ql-block">敞厅后面是一道直立的山崖,山崖上长满了苔藓和攀缘植物,如同一道绿色的高墙一般。崖下的石缝中有一股涓细的泉水汩汩流淌,终年不断。泉水沿着引水石槽,通过敞厅,流入院中的一个六方形的水池子里。水池用青石砌成,直径1丈,深约6尺,在正面的池壁上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牌,上写"莲池"两个楷体红字。池内水深不足1尺,虽然名叫莲池,但池内现今并没有莲花。</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原来在潭柘寺的山门前方,现今停车场的所在地,曾于康熙年间开挖了一个很大的莲花池,引来了后山的清泉水注入池中,池内种植有康熙皇帝御赐的名贵品种白玉莲花,是当年潭柘寺的一绝。<u>现在西观音洞院内的南侧立有数块石碑,其中的一块石碑就是康熙年间陈琰所写的《岫云寺莲池记》,碑文中记述了当年潭柘寺举办"莲沧圣会"的盛况。</u></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在院内的西南角有两眼水井,紧贴相伴,其实这是一眼水井开了两个井口,井口同开在一块长方形有大青石上,形似眼镜,名叫"神虎泉"。井口至水面深约1米,水质清凉而甘甜,十分纯净。1985年潭柘寺公园在西观音洞开设了茶馆,所用的就是神虎泉的水…</p> <p class="ql-block">西观音洞院内 古树参天~</p> <p class="ql-block">在西观音洞院落旁边,还设有一个“老虎洞”,介绍关于潭柘寺老虎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山路途中随拍~</p> <p class="ql-block"><b>潭柘寺西路建筑群 </b>从使用功能上划分,后山上(北侧)是佛殿建筑,山下(南侧)是法坛建筑区,主要建筑有举行剃度出家仪式的戒坛、高僧讲经的楞严坛和大悲坛,还有僧人抄写经书的写经室、高等僧人吃饭的南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竹林院,因寺内种有两池名贵的“玉镶金”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悲坛 尚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随拍<b>楞严坛屋顶</b>~</p> <p class="ql-block"><b>戒坛殿~</b></p><p class="ql-block">戒坛殿,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奉英宗皇帝的御旨而修建。当时,英宗皇帝赐名为"广善戒坛"。戒坛大殿为硬山式,平面呈方形,高37尺,长、宽各55尺,青灰筒子瓦覆顶,镶有黄琉璃瓦的菱形棋盘心,以表示为"敕建"。殿内正中是戒台。戒台用汉白玉石砌成,共有三层,下大上小,呈品字形;每一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型;戒台全高10尺,平面呈正方形,下层台长、宽各16尺,以上逐层缩小;戒合的每一层都围有红漆木栏杆,在东腰处雕有双鱼、盘肠、宝瓶、兰花、藩草等各种花饰,上、下沿也雕有花纹。戒台上面正中供奉着一尊木质漆金的释迦牟尼坐像,结跏趺坐于木质的莲台之上,神态庄重而慈祥。佛像背面的后照上绘有金龙;佛像正上方是一个垂花木罩,从殿顶上悬垂下来,其大小与上层台面积相等。戒台殿的门额上挂有上写"戒坛"二字的匾额,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亲题。</p><p class="ql-block"><u>潭柘寺戒坛可以授佛门的大戒具足戒,又称比丘戒</u>,因而这座戒坛又称为比丘坛。无数僧人都曾在这里受过戒,受了比丘戒的僧人可凭着潭柘寺发给的度牒,到全国各地的寺院去挂单,也可以游历四方,到处化缘,<u>如同持有名牌大学文凭。</u></p> <p class="ql-block"><b>楞严坛简介~</b></p><p class="ql-block">楞严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是潭柘寺内最重要的佛事法坛,也是僧众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因其年久失修于1971年落架保护。2013年5月,在门头沟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政府、公司、僧团、功德主共同出资,按原有制式复建,完善了潭柘寺整体布局,成为目前国内仅存完整的楞严坛。</p><p class="ql-block">楞严坛全高49尺,为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坛底为汉白玉须弥座,坛身主体为八角形大殿,门开四方,木质花棂窗饰,青黄琉璃瓦相间,重檐攒尖屋顶上设有鎏金宝顶。殿外正面原先挂有乾隆御笔"寂照真如"横匾,其余三面则悬挂果亲王弘瞻所题"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以及显谨亲王衍璜所书"月镜常圆"。楞严坛殿内则供奉有佛像,并设法坛。</p><p class="ql-block">潭柘寺楞严坛的复建,不仅仅恢复了中国佛教界最为重要的佛事法坛,同时,它对弘扬潭柘寺悠久历史文化、传播中国佛教文化思想具有深远意义;亦是恩泽后世,福济大众的一次善举!</p><p class="ql-block">楞严在,正法在,楞严兴,正法兴!</p> <p class="ql-block">楞严坛旁 白玉兰花开~</p> <p class="ql-block">西路旁院里的玉兰花随拍~</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多回到帝树广场,结束参观。</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不仅建筑宏伟、历史悠久,还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和民间信仰。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祈求学业、事业、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庄严与神秘,也可以寻求到心灵的慰藉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句俗语生动地说明了潭柘寺在北京历史文化中无可替代的古老地位,是北京作为古都其深厚历史积淀的一个重要象征。它提醒人们,在宏伟的帝都崛起之前,这片土地上早已存在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信仰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下午3:50在潭柘寺车站上车,6:25进家门,在外11个小时多,一半在路上一半在景区,虽然辛苦但收获满满很开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潭柘寺山门时 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一张“帝王树”秋日照片,金秋时节叶片金黄,与寺院琉璃顶相映成辉,太美啦!希望秋日有兴再来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