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风情浅见

Wyb

<p class="ql-block">  几天来,我们先后游览了清江画廊、梭布垭、云龙地缝和七星寨,恩施的主要景区走了一圈。今天是我等游鄂行程的最后一天,上午参观两处硒都物品推介会。下午游览夷水侗乡和恩施女儿城。</p> <p class="ql-block">  夷水侗乡。距恩施城约半小时车程,中午12时到达景区。远远地,众人的目光被一座金字塔状的高大建筑吸引,看到这种侗、苗族人才特有的民族风情建筑,证明我们已经走入侗族山寨。</p> <p class="ql-block">  因它那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尤过突显,乍来的游客,都会不约而同走到楼前,欣赏这一有着异域情调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此楼名“锦屏鼓楼”。建造在夷水侗乡景区的中心位置。楼的外表呈棕褐色、通高达56米、共33层。全楼上下,榫卯连接,不用一钉。飞檐翘角,嵌花雕兽,描龙绘凤,做工精细,墩行梯次,直刺青天。将侗、苗传统建造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巧夺天工,无以复加。据说,共有220位鄂西土、苗、侗族的能工巧匠,用时660天才打造完工!</p><p class="ql-block"> 锦屏鼓楼,雄伟宏大,十分壮观。据称,就鼓楼这一特殊建筑而言,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鼓楼中,最高最大的。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之最”的精美之作。</p> <p class="ql-block">  与苗、彜等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相同,鼓楼,也是侗寨里必不可少的最重要建筑。是侗族人日常生活中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旧日封建时期,为求自保,各村各寨都建有土丁寨勇守家护寨。一但遇险,楼鼓骤响,丁勇麇集。平日,鼓声敲起,寨人自会聚至,或婚丧嫁娶,或族中议事,或庆典表彰、或惩恶戒众、或歌舞聚会,无不在这鼓楼下进行。鼓楼,是侗族人不可或缺的政治、文化、生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离锦屏鼓楼不远处的一座小山顶部,有一栋“楠木老屋”隐藏在绿阴丛中。导游向我们特别推介,称之为夷水侗乡的镇寨之宝!我等一众饶有兴趣地跟随导游向小山坡爬去。既是“镇寨之宝”,必有超凡脱俗的惊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  参观老屋,不收门票。每人只需付款5元购买鞋套(就是那种绿色的一次性塑料鞋套)既可入院。进得庭院,一栋老屋就在眼前。从外观看去,老旧普通平常一般。是那种走进大山村落,随处可见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  迈过门槛,进入厅堂,四梁八柱,一檩三件,大柁七架,板壁三开,榫卯密合,无偏无倚,典型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然而,这里面暗藏的玄机,会惊掉所有人下巴。还是听我细细道来。</p> <p class="ql-block">  此屋主人杨氏,世居恩施来凤县大河镇栏马村,一个步行需两小时才见有公路的大山深处。现今(指2011年)屋主杨老伯年近八旬,世代务农,长年足不出户,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闭塞生活。家贫人讷,无欲无求,自给自足,平淡如水。</p><p class="ql-block"> 老人自诉,其祖先明朝为官,明嘉靖年间为避祸乱,从汴京逃离,来到此处隐居。后经考证,此屋约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前后,距今已有440余年。</p><p class="ql-block"> 杨氏先人之所以将珍贵的楠木宅屋修建在深山老林中,房屋的外观形式、屋内结构完全采用本地民宅形制,其目的不言自明,显拙也,藏富也。这与埋名隐姓,避祸他乡,深藏不露的心态是相符的。</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夷水侗乡”开发建设立项,主要投资人陈可忠先生无意中得知老屋的存在,敏锐感觉到巨大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商机。经现场察看,并特请北京植物学、建筑学、民俗学专家实地考察鉴定,一致确认,这是国内罕见的金丝楠木民宅建筑!</p> <p class="ql-block">  金丝楠木,一种生长极其缓慢,木质紧密坚硬,我国南方深山密林中所特有的珍贵树种。封建时代,为皇家所专有。民间严禁使用,违者当以僭越罪论处。</p><p class="ql-block"> 楠、樟、梓、椆四大名木,楠占鳌头。而金丝楠木更是独占魁位,是建筑、家具等用材的最高段位。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千年不腐,万年不烂”之说。前不久京城某一拍卖会,一张明代金丝楠木条桌拍出了3136万的天价。</p><p class="ql-block"> 经专业检测,杨氏老屋用材全为金丝楠木,包括大门门槛也不例外。初步保守估计,其身价不会低于8个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可忠先生明确表达了可以巨资购买此屋。杨老伯</span>得知祖屋价值后,心静情淡,更是无意出售祖传老屋。</p><p class="ql-block"> 为使古屋走出大山,让世人得以一见,当然,主要还是为增加“夷水侗乡”景区的含金量,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从文物保护、价值体现、文化传承、文物展示等多角度,与杨老伯多次疏导沟通,最终老人同意将祖屋无偿献给国家。投资人陈可忠拿出100万元作为杨家安置费,又拿出200万元,将老屋原拆封装,整体搬入夷水侗乡景区内现所在位置,按照原样恢复。如此,这一楠木古屋方得横空出世,为今人所共知,也为这一传奇故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侗乡河道上最长见的廊桥。当地乡民习惯上称作花桥。因其造型独特,通常是桥、塔、亭三者合而组成,桥身描金绘彩,塔亭雕龙画凤,飞檐翘角,庄重壮伟,美观实用。这种长廊夹亭楼的桥梁建筑形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聪明与才智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磨水廊桥,夷水侗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代表了两湖地区风雨廊桥建造的较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鼓楼与廊桥。</p><p class="ql-block"> “夷水侗乡”三宝 :</p><p class="ql-block"> 楠木古屋、锦屏鼓楼、磨水廊桥。</p> <p class="ql-block">  女儿城,土家族聚居之大型社区之一。是当地政府为促进发展商、旅而投以巨资打造的一张王牌名片。占地800亩,建筑面积累计近10万平米!作为一个人造新景,其集旅游观光、餐饮服务、旅店客栈、特色小吃、休闲娱乐、文史展示、民俗表演等于一身的超级社区,自2014年正式开门迎客至今,为恩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女儿城”,有必要追溯一段当地土家文化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300余年前的明未,地处武陵山腹地的石窑、大顶山一带,土家人每逢月半都会聚集于街镇,赶场赴会,采办日常家用,出售自家农产,称作“赶半月场”。家有少男少女,便会妆扮鲜靓,走进“半月场”兜卖采买的同时,也会四处留意,寻觅意中人。久而久之,形成了当地风俗,逐渐确定为每年七月半,便是男女青年集会相互觅亲自订终身的盛会。并且逐渐演变成了“女儿会”风俗。据清时石灰窑《黄氏日用杂志》中记述:“未婚女子,相约上街,赶场一日。有缘男女嫣然一笑,约定交谈。中意者互定终身,至晚而归”。十里八乡青年纷纷聚至,以至官人、商人每年如期到场,使这一民间相亲活动被赋予了半官方性质的一年一度盛会,并得到了广泛的漫延散播。</p><p class="ql-block"> 最早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顶山一带的这一民间自发现象,已经发展成为恩施州八县市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女儿城,即依据这一传统文化为源头,力图打造出老传统、新风尚的土家族新时代形象。</p> <p class="ql-block">  女儿城,汇集了300余家小商品店和百十家风情客栈,有30多家特色餐饮和众多的小吃摊位,凡恩施远近八县市的各种佳肴美食,在这里都能尽情享受。</p> <p class="ql-block">  身着民族盛装,头上插满银饰的土家族青年大摇大摆走过街市,引来我等观光客诚挚的“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  盐水女神塑像。</p><p class="ql-block"> 关于土家族盐水女神的神话故事传说,我们确实一无所知。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才稍有了解。盐水女神是鄂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古老故事中的清江女王,也被称为“德济娘娘”。美丽的女王意外地爱上了前来征伐的巴人统领廪君,由爱而婚。后为保护土家族人免遭杀戮,死于禀君的利箭之下。清江女王为土家人自我献身的精神感动着无数土家儿女,被后世尊为盐水女神,一直为土家人供奉膜拜,是美丽与善良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抬花轿”民俗表演。</p><p class="ql-block"> 在一阵高吭激扬喧嚣喜庆的唢呐声中,一顶花轿正“招摇过市”,引来游客们的围观。此项表演可对游客开放,只要付费,你也可当一回“新娘”,享受一把被抬着满大街兜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俊俏的土家族少女,妩媚多姿,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  是日,我们午后3时许到访女儿城。此刻景区游人稀落,略显清冷。听说上午及傍晚时分以及双休日、节假日,人流会多起来,游客大多是为寻找美食而来。</p> <p class="ql-block">  恩施,在我泱泱中华的历史长河中,勉强也可算的上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永安三年(260年) 便在此设置沙渠县。历史上首次以恩施地名为县的,是雍正六年(1728年)。而恩施真正名载史册的,是抗日战争中,湖北省政府曾经迁治于此达8年之久。恩施也由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县城而为国人所熟知,并写入抗战史册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恩施的发展势头迅猛,不论社会经济还是城市建设,都迈进了快车道。我们祝福恩施的明天会更美好,祝福45个民族大家庭和睦和谐,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5日 于真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