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2年春,我从悉尼刚回国就听周维良说起不久前在沈阳的一次高炮五师战友聚会上遇见了赣州的曾本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名字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三十八年来我始终思念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本金是1971年入伍的,到连队就格外引人注目,个头不高但蕴藏英气,举手投足间都使人有亲切感。他是赣州市下乡到南康的知青,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从此战友中又多了一名学生兵,为相对枯燥的连队增添了几分文化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到这个消息,我萌生了去赣州看望老战友的强烈愿望。周维良自然是理想的同行人,他与我一起入伍又同时退伍且情趣相投,为人热情健谈,记得他在团政治处报导组时,曾有机会听到收音机直播的世乒赛盛况,然后就绘声绘色地给战友们转述,多次提到匈牙利球星克兰帕尔,汽车连的战友便授他雅号“克兰帕尔”,并在全团传开。他秉性耿直,退伍后长期在机关工作,谨凭出类拔萃的文字能力获得领导的青睐,是好党员好干部,也是我长期交往的挚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智是我同年入伍的沈阳兵中年龄最小的,为人重情谊讲义气,慷慨豪迈。2010年我与他在悉尼邂逅,共同体验了一段海外华人的生活,常在一起游泳、打乒乓球、看文艺演出。现在我们都回到沈阳,正好邀他一同前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本金剧照,从军期间入选了师部文艺宣传队,至今仍活跃在赣州文艺舞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维良、作者与战友在沈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与王智在悉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与曾本金的电话联系,2013年十月初,我和王智两家夫妻及周维良一行五人登上了沈阳经京九铁路直达赣州的列车。当时那段线路没有动车和高铁,列车运行时间较长。四十四年前参军入伍时我们有一次共同的长途旅行,如今又要一起在火车上渡过几昼夜,当年是闷罐,现在是软臥,虽然心境相似,但舒适度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在包厢里谈天说地,欣赏着沿途山河的景色,丝毫没有疲惫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达赣州是午夜时分,曾本金已经等候多时。他的热忱以及具体细致的安排至今令我感动。事先他没有表白接待计划,只问明人员和到达时间,此时他与十三团战友張裕平分别驾驶自家的轿车将我们接到四星级的山水大厦,我们住进了舒适的房间,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除此之外,本金还邀请了他的老友,摄影家兼作家刘年洪全程陪伴我们,此举不仅使旅行增色,也为我们引见了一位良师益友,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我们就去了通天岩景区。赣州通天岩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融合了丹霞地貌奇观与千年佛教文化,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以唐宋摩崖造像(359尊)和题刻(128品)为核心,兼具王阳明讲学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瑰宝。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他强调“知行合一”,是文武双全的人物,明正德年间他在赣南任职其间,凭聪明才智以一己之力荡平了匪患,又在平息南昌宁王之乱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事迹极具传奇色彩。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一右一为十三团的张裕平,其余皆为十五团四连战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八境台矗立在赣州北部古城墙上,章江和贡水在台下交汇成赣江悠悠然蜿蜒往北而去。位于贺兰山的郁孤台,南宋诗人辛弃疾曾在此作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忧国忧民的句子早就深深感染了我,挥之不去。我初中就看过介绍辛弃疾的书籍,他自幼习武,具有强壮的体魄,少年时生活在金兵占领的济南,却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青年时参加义军,独闯敌营擒获叛徒张安国,并率众渡江归宋。他的词作豪放悲壮,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还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对我的成长影响颇深。此刻我身处其登临过的郁孤台,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如泉水般喷涌而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图中间是刘年洪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城墙下是宽阔的赣江,江面上有浮桥连接两岸的交通。此时无论在城墙上看浮桥还是在浮桥上看城墙都会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盘据在赣州城里,但城外辽阔的赣南地区则是我党的中央根据地。按照曾本金的计划,赣南是我们此行的重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本金约了本地的两位朋友加入了赣南之旅,我们分乘两辆小汽车起早由赣州向西直奔瑞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9年毛泽东同志和朱德率红军转战赣南开辟根据地,领袖运筹帷幄,将士浴血奋战,几经周折终于在赣南和闽西站稳脚跟。瑞金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被誉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瑞金建政,翻天覆地”的重要地位。当年中央政府的礼堂庄严肃穆,我们在此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中央机关由上海迁移到瑞金,随着博古和李德错误军事路线的推行,形势急转直下。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之际,失去军事指挥权的毛主席在会昌城西北的岚山岭写下了《清平乐.会昌》。伟人胸襟广阔,用生花妙笔描绘出了红军光明的前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瑞金稍做停留即去了南面不远的会昌县,第二天清晨在曾本金当地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去攀登会昌山,会昌山俗称岚山岭,就是毛主席在《清平乐.会昌》中提到的“会昌城外高峰”。沿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中有座半山寺,当年红军医院设在此处。本金那位朋友是会昌县的中学教师,文质彬彬,书卷气十足,是位饱学之士,他拉开架势,在毛主席诗词纪念碑前给我们讲解了一遍《清平乐.会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左四便是那位中学教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会昌南面的筠门岭。筠门岭原名为“军门岭”,因其扼粤闽赣三省之咽喉,周围山峦重叠,异峰突起,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故而得名“军门岭”。这里也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一九三四年三月份,红军守备部队在此与国民党军激战,掩护主力部队集结准备长征。现在此地已经是旅游胜地,以汉仙岩最为著名。汉仙岩因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莱”的称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汉仙岩距离兴国二百余公里,午后两辆小汽车在赣南丘陵间的公路上向北疾驰,到达兴国县城已是傍晚时分。从赣州出发开始,一路上的食宿都是本金安排,不用我们操一点心,晚饭后我们住进了当地电业局的招待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兴国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故土。是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重要发源地、群众路线重要形成地。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人,为国捐躯5万多人,有姓名可考烈士达23179名,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官兵就有12038人,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萧华、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留下了《长冈乡调查》《兴国调查》等光辉著作,称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工作”,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奖匾褒扬兴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金将收官活动安排在赣州南康唐江镇。将近四十年后,沈阳和赣州的战友在此相聚,把酒言欢,共忆往事。四十年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从军队到地方,从热血青年到花甲老者,军人的情怀依旧,风韵犹存。王智仍旧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周维良依然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曾本金则深沉内敛,微笑中蕴藏着情感和力量。刘年洪先生用镜头记录了这精彩瞬间。明天我们将踏上归程,赣南的山水、红色的热土以及战友的深情厚谊将永远被铭记,这次赣南之旅是我们一生中珍贵的宝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