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成为“神经病”

九阁

<p class="ql-block">  “神经病”通常指神经系统疾病,这是一类影响大脑、脊髓或周围神经的疾病。下放农村时,我们曾干过一件糗事,差点被社员称为“神经病”。</p><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下放农村进入第三个年头。此时,我们已不像当初来农村时那样拘谨和胆怯,虽说囊中羞涩,但还是说走就走,由着性子玩耍。</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蚌埠。蚌埠是京沪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从新马桥乘绿皮车就三站。我下放在新马桥车站附近,乘车时,火车鸣笛进站再赶车也来得及,出行非常便捷。夜间从蚌埠驶往北方的绿皮车凌晨三点左右停靠在新马桥,有些夜间回公社的知青常到我们那里歇脚,次日清晨再赶往所在的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那时同组的几位马鞍山知青下乡都已满两年,具有招工、参军、考大学等离开农村的资格,大家紧锁的眉头也渐渐地舒展开来,就像黎明已看见了曙光,对前来歇脚的知青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有关招工的信息。至于信息真假如何我们不去求证,反正百听不厌。一天,一位知青从蚌埠返回说了一个与招工无关的消息。他说蚌埠火车站广场近日不知从哪里冒出个精神病患者,在那里又唱又跳,写得一手好字,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挺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听眼睛放亮,挺感兴趣,决定午饭后乘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果然,出站后就见广场上围着一群人,挤进去一看,见一位中年男人正疯疯癫癫地在那里唱歌,手舞足蹈又唱又跳,跳的是忠字舞。围观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跟在后面,不一会儿,那人又朗诵起高尔基《海燕》的片段: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声情并茂非常投入,估计头脑可能文革中受到刺激。不一会儿,他又手拿粉笔弯腰在地上写字,写得多是</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一些口号,字迹工整,看得出有一定的功底,这也许是大家围观的主要原因吧。我们觉得他仿佛就从那个时代穿越而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观看得津津乐道不知疲倦。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广场上华灯初上,饥肠辘辘的我们便找了个小饭店随便地吃上几口又赶回到广场。围观者少了许多,人群也不是那拨人了。我们扫了几眼后便无聊地在附近商场溜达,买东西吧,口袋里就几枚钢蹦。逛了一会觉得有点累了,便走进候车室找了个座位休息,等着回新马桥的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 凌晨三点左右,又困又乏的我们回到了知青小屋,进屋后倒头就睡,一直睡到晌午方醒。洗漱了一下,各自弄点吃的后不知道要干点什么,停了一会,决定再去蚌埠看那个精神病患者。</p><p class="ql-block"> 一连三天,天天如此。诡异反常的行为令社员们生疑,喜欢来知青小屋调侃的几位同龄哥问:这几日你们神出鬼没的去哪了?天天铁将军把门。</p><p class="ql-block"> 我们笑着把去蚌埠看神经病的事情说与他们听。他们听后愣住了,然后严肃认真地说:看神经病何须去蚌埠,你们相互看看就行了。天天正事不干,晚上不睡觉,坐着火车专程去看神经病?你们的行为不就是典型的神经病吗!</p><p class="ql-block"> 此言一出,我们一愣,心中不悦。咦,这话说得咋这么难听。但仔细一想,可不是吗?不禁哑然失笑,再也不干那个荒唐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图片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