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沟反穿十八缸~太行山户外活动游记

孔明

<p class="ql-block">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p><p class="ql-block">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p><p class="ql-block">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p><p class="ql-block">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p><p class="ql-block">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p><p class="ql-block">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p><p class="ql-block">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p><p class="ql-block">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p><p class="ql-block">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p><p class="ql-block"> 一首唐明皇李隆基的诗作,描述了太行山的雄伟壮丽,泉、壑、霞光,也写出了自己励精图治,建立盛唐的远大理想。</p> <p class="ql-block">  十八缸,位于豫晋交界的陵川县马圪垱乡地八洞河西蝴蝶谷,河流落差很大,水流冲击河道形成像一个个的石臼、水缸,前后大大小小约有28个,典型的有十八个,称为“十八缸”,因其独特的水蚀地形而闻名于户外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户外爱好者来一睹芳颜。</p><p class="ql-block"> 我们周六早早在高速口集合,一路风尘仆仆,自驾赶到榆树湾村,停好车,整理好行装,由于昨夜下点小雨,目标猴沟反穿十八缸。</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次来猴沟的时候,已经是几年前的旧事了,来了近20个人,从榆树湾西侧河道进入一个峡谷,同行的另一个小分队,进山就兴奋,一直往前走,把大家带到一个采药人走的小道,最后道路消失在半山腰悬崖边上,于是四处探路,先后攀爬了两道悬崖,第三道没上去,返回之后给本次路线起了个名字叫“猩猩崖”,寓意大概只有猴子🐵和大猩猩才能爬上去吧。</p><p class="ql-block"> 本次进山,来到山口清点人数,却发现收尾的东风大哥没跟上,原来他接了个电话,没看到大家转下河道,一路北上了,赶紧电话联系,返回寻找,也是“老战士遇到了新问题”,集齐人马,开始上山。</p> <p class="ql-block">  顺着崖边小道,走进树林,遇到交岔路口,拍个照,等等后队成员。</p> <p class="ql-block">  林间一路向上小攀爬,满眼绿色,曲径通幽,心旷神怡,偶尔露出的一块大石头,也成了小憩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猴沟,本意是此条路线位于一条峡谷当中,当地也称“沟”,因其攀爬难度较大,只有猴子才能攀爬上去,故而得名。我们绕行山边小道,进入“猴沟”,化身太行猕猴,开始探寻猴沟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根据以往的经验,探寻太行山路线,我们一般准备轨迹和离线地图,前锋两人互相保护攀登。这次,群里的燕子专门邀请一位熟悉路线的大哥,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得行程顺利了许多,致敬先锋和一路保护大家的强驴队友们!</p> <p class="ql-block">  猴沟的路线攀爬,可以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会从沟角边沿冒出来一条攀登小路,真的是给足了惊喜和刺激。</p> <p class="ql-block">  本来天气预报陵川阴天,但是昨晚还是下了一点小雨,润绿了山谷的小草和大树,但是也增加了我们攀爬的难度。来到一处攀爬点,后队架好相机,排队等候中。</p> <p class="ql-block">  正面一道崖壁,拐角处似乎可以攀爬,前队兵分两路,两条绳索分别保护,齐头并进。像不像我们的人生,也许一直直行会遇到困难,转换思路,拐角不一定遇到爱,但是拐角也许就是坦途和出路。</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又有一道崖壁横亘眼前,好在下面有人支了树干,不然下段还真是有点难度,不太好攀爬。</p> <p class="ql-block">  转个弯,来到猴沟最后一处难点,两位前锋已经攀爬上去,下了安全绳下来,等候期间,发现崖壁一侧石壁居然有溶解现象,也就是说属于不典型的石灰岩,遇水溶解了里面蕴含的碳酸钙成分,也许几十年后可以变成钟乳石奇观呢,而我们提前见证了这一未来奇观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昨晚的小雨,猴沟内很是湿润,常见于南方大山之中的石头上长青苔,在这里也成为了常态,而石壁的湿滑,也增加了攀爬的难度,好在先锋的保护很到位,虽然偶有滑脚,也都安全通过了。在此也敬告户外爱好者,雨后不建议走此条路线,安全第一!</p> <p class="ql-block">  美女拍到的峡谷里的植物,结的红彤彤的果子,经过查询,原来是接骨木。接骨木又名九节风、续骨草、木蒴藋、东北接骨木,是荚蒾科接骨木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传统医学中其茎、叶、根等部位常用于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促进骨骼愈合。现在医学认为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疗风湿痹痛、痛风、大骨节病等病症(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接骨木种子含油量高,是木本油料树种;果实还可加工成果酱、果冻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p> <p class="ql-block">  走完猴沟路线,辗转上到山顶。只有站在山顶上,才有那种“舍我其谁”、“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当你不够强大的时候,建议你把野心装进背包,用脚步丈量山川,把汗水种进旷野,人生亦如旷野,没有固定的轨道,只管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山高路远又怎样,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和生活的琐碎说再见,答案在路上,自由在风里。忘却所有的烦恼,山顶的美景就是给你最好的嘉奖。</p> <p class="ql-block">  上到山顶,已经过了中午,喊了前队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午餐。于是来到一个叫“桦皮庄”的废弃小山村,看房屋样子,棚内摆设,原来也是经常接待驴友的农家,可惜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渐“空心化”,年富力强的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孩子,老人孩子干不了农活的重体力活,梯田也种满了树木,大概是靠打工的钱来养活全家。更有孩子教育问题,“合村并校”导致深山里孩子上学不方便,于是很多人就迁出了老村庄,到县里城里上学,也加快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不知道下次我们来,还能不能见到本村的人。</p> <p class="ql-block">  午餐过后,我们前往本条路线上最著名的600年白皮松打卡留念。白皮松为松科松属乔木,又名蟠龙松、白骨松、美人松等。成年白皮松高达30米,胸径可达3米。而神农山顶也有几颗白皮松,最大的号称有3000多年了,远没有这里的树干直径大,也许是山顶气温低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拍完照片,恋恋不舍,三位美女手挽手围着大树转起了圈,嘻嘻哈哈,好不快乐。后有小帅哥评价“一人不进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抱树”,其实说得也对,这是过去老祖宗留下来的谶语,“一人不进庙”是说过去有些土匪强人占据了寺庙,一个人进庙可能有危险;“两人不观井”,说过去人心险恶,担心被人推到井中;“三人不抱树”也类似此,如果两个人想谋害其中一个人了,这个人两手都被抓住,没有还手之力。好在现在是太平盛世,也算做个提醒吧。</p> <p class="ql-block">  出了村庄,顺着小道一路下行,来到一个垭口,这里就是鼎鼎大名的“十八缸”的入口了。峡谷里碎石很多,大声喊着小心不要蹬落石子,一行人小心翼翼下到谷底。</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是从猴沟上来反穿十八缸,到这里先后偶遇了两三支上行的队伍,有一个9人的本地小分队,有在嵩山经常爬山的“亮哥”、“明月”、“刘阳(音)”等人,以及“又菜又爱玩”等人的小分队,互相打了招呼,各自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下到第二个缸,也就是第十七缸时候,下面帅哥美女们正在上行,我们从侧面放下绳索,互不干扰,背包里的背的圆绳终于拿出来“开光”了。不然不是白白背到山顶了嘛。</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来到一个山洞,洞里先站一个人做保护,洞顶援以助手,虽然有点湿滑,还是都安全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来到第十六缸,下面来了一个武汉的50人队伍,这下好了大堵车。本来这个地方有铁梯的,也是当年本地一位老汉架设的,当年还收费每人五元,疫情过后,收费老人没再出现,铁梯也被破坏了,后来再有队伍经过,加固了铁梯,增加了挂片,方便打保护。武汉的队伍大概是经常徒步,没走过多少攀爬路线,领队上来后,每个人都要加保护绳才敢顺梯子上来,于是我们在左侧1号线位置(常规路线为2号线,右侧为3号线),架设“卸人路线”,一条手绳,一条保护绳,顺利下到谷底。</p> <p class="ql-block">  下了十六缸,下面几道缸又多次与武汉队伍偶遇,互相帮助,共同征服十八缸。原来他们的强驴都在后面保护队友,三四道绳索同时发力,摄影、指挥、人工电梯反复启动,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出了第一缸,终于反穿走完了十八缸,旁边的山洞里涌出一汪泉水,忍不住掬一捧清水,洒在脸上,那种清凉的感觉,仿佛能洗净心灵。</p> <p class="ql-block">  因为多缸堵车,收队三人下到谷底,前队已经没了踪影,沿着林间小道,边走边聊。忽然峡谷左侧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有可能是山体滑坡崩塌,于是一路小跑,直到隆隆声渐渐停了,才敢回头看一眼。分析原因大概是近段时间天气炎热,昨晚的一场小雨,虽然也湿润了空气,滋养了植物,但是也造成山体内外冷热不均,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形成了山体崩塌。而前两年嵩山“福字石”西侧岩体大面积崩塌,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夏天雨后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p> <p class="ql-block">  出了峡谷,经过一片树林,远远地已经能看到村庄的痕迹了,前面的队伍都在路边的小停车场处等着我们。于是乘坐大山提前开回的车,前往榆树湾开回了另两辆车,还顺路捎回了再次偶遇的亮哥等人。临近出发又偶遇了花解语等人,嵩山的大侠们又相聚太行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从榆树湾猴沟上山,反穿十八缸,从地八洞河出来,全程大约13公里,由于昨晚一场小雨,路上有点湿滑,增加了攀爬难度,好在有队伍中老驴保护,中间又偶遇了多支队伍,天下驴友是一家,倒是多了一些陌生的朋友,少了一些无聊的寂寞,也算一次完美的出行。</p><p class="ql-block"> 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户外也是一种修行,见天见地见众生,也在相见之中认识自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活在当下,书写自己不后悔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照片视频来源于本次活动成员,由孔明编辑而成,如有肖像权方面的要求,请尽快联系更换或者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