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茅山风景资源独特,集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于一体,有深谷碧水,溪流蜿蜒的谷瀑景观;古木参天,幽深静谧的森林景观;云海雾涛,变幻莫测的天象景观;雄浑险峻,天生奇绝的峰峦景观;奇岩怪石,形神兼备的岩石景观;还有古迹遗踪,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大茅山与三清山东西并峙,同属怀玉山脉。大茅山景区内的最高峰四角坪海拔1465米,是怀玉山又一高峰。大茅山巍峨挺拔,云缠雾绕,高眺苍山日出日落,极目云海云卷云舒;流泉飞瀑绘水墨,溅玉飞花抒雅韵;林秀翠竹丰茂如亭盖,苍松虬劲如瀚海。古有“千峰倚空碧,万丈碍于云”之赞。大茅山花岗岩在节理裂隙和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了峰峦、峰丛、峰墙、峰柱后,在近水平节理和裂隙的切割下形成“岩块”,起初棱角明显,在风化过程中,棱角处首先风化、剥蚀,形成了玲珑奇巧秀美的象形石景观。这些岩石或屹立于绝顶之巅,或孤悬于绝壁之缘,或堆积于山谷深处,或相融于田野之中。历经亿万年风雕雨琢,其形千姿百态,犹如鬼斧神工,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大茅山风景名胜区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资源尤以花岗岩风蚀形成的各类峰林和象形石构景最为突出奇特,如:龙脊、笔架山、骆驼峰等峰林和神龟望月、僧尼峰、老尼祈福、天界碑等象形石构景观。登上大茅山顶,可以看到连绵数公里的花岗岩山峰(峰峦),峰挺如削,海拔998米至1163米,形如一条条巨龙脊背,屹立在群山之间,气势磅礴,威风凛凛。这一地质构造奇观,在江西乃至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重要的地学科普科研意义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p><p class="ql-block"> 大茅山是弘扬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精神的教育基地。梧风洞红军三百烈士就义地为中国革命重要历史事件见证地,它对于了解闽浙赣苏区革命斗争史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及“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都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大茅山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茅山是方志敏开辟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是闽浙赣皖最重要的游击区。当时任过中共德兴县委书记、红三十师政委的刘永祝就出生在大茅山黄歇田。在反第二次围剿斗争中,红十军医院迁来大茅山西南麓双溪北岸。化婺德中心县委成立后,在梧(乌)风洞设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浙赣军区三分院化婺德临时医务所。当时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利用大茅山的草医草药,抢救了不少红军伤病员。1934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在怀玉山失利后,粟裕、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800多人突出重围至大茅山,在大祀坪、黄歇田休整,并将300伤病员送到乌风洞医务所治疗。随后,粟裕、刘英率部去德兴广才山,找到省委组建了挺进师,挺进闽浙边,创建了浙西南根据地。1935年清明节前夕,敌43旅突然进攻乌风洞,300多名红军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惨遭群体杀害,这是“皖南事变”的前奏,是中国革命有影响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烈士殉难地建立了红军死难烈士纪念碑,方志纯同志亲笔题词书文。纪念碑正面是“乌风洞红军死难烈士纪念碑”,背面是“笔架山高,马溪水长,遇难烈士,万古流芳”。在大茅山乌风洞马溪南岸的山坡上有烈士邵伯平墓。邵伯平是邵式平的弟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区委书记、红军赤警团政委、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省军区总医院政委、化婺德中心县开化特区委书记等职。红军长征后,他留在乌风洞一带打游击,不幸于1935年4月牺牲。1966年,政府在梧风洞为其立墓,时任江西省长邵式平亲笔为墓碑题词,并作《菩萨蛮》词。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亲临大茅山视察,入住梧风洞迎宾馆。</p><p class="ql-block"> 大茅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明朝是大茅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成为当时饶、信、衢三州沿边一带及周边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上山中有石佛堂、白云庵、碧峰庵、香济亭(又名观音阁)、香息庵、脚庵庙、地藏殿、香息庵、定水庵、龙门塔、升天亭(僧尼圆寂火化的地方)等,僧众达数百人。每年佛日(七月十五),怀玉山寺庙和邻近一带庙宇的和尚均要前往大茅山集会朝圣。德兴境内和外县乐平、万年、波阳、玉山、上饶、横峰、浙江开化等地的信徒都有成群结队地上大茅山进香,声望之高,可以说誉达三州。山中现存白云庵、香息庵、脚庵庙。 </p><p class="ql-block"> 明代书法家、文学家、诗人祝世禄,德兴暖水人,自小好学,25岁乡试中举;他并不急于做官,而是四处拜师求学,独自一人来到大茅山一个岩洞里,苦读数年,学业猛进;万历十七年考取进士,授休宁知县,历任南京吏科给事、尚宝寺卿;有《祝子小言》、《环碧斋诗集》、《晚出彭蠡》等诗文行草书法作品传世。后来,祝世禄读书的岩洞被称之为“读书洞”。现在洞内的天然石桌、石凳、石床和一窟常年不干的清泉均完整保留,成为大茅山一景。此外,风景名胜区内人文古迹还有汉长沙王吴芮隐居地和我国湿法炼铜专家张潜故里,宋代文学家朱熹、叶元恺、苏轼等均在这里留下了足迹。</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5日,乐享驴途户外群18驴友,来到德兴大茅山景区这个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登高览胜、追思怀远。</p> <p class="ql-block"> 大家从景区右侧一条小山路开始登高,目标是海拔1392米的楼门塔和海拔1465米的大茅山景区最高峰四角坪。</p> <p class="ql-block"> 说是山路其实是养蜂人为了在山坡上放置蜂箱而劈出来的一小段路径,上升几百米,离开最高的蜂箱就进入野穿,小树林中狼萁草都有米把高</p> <p class="ql-block"> 山体陡峭,常有高高低低的石壁挡在面前</p> <p class="ql-block"> 峭壁攀爬</p> <p class="ql-block"> 山涧瀑流欢快</p> <p class="ql-block"> 攀登一个来小时,山间出现了一条山路,很像是当年大砍树木时期开挖出来用来运输木材的机耕路,可能是从景区门口附近上来的,但为了不偏离向楼门塔山顶的山脊线,走了一段山路后,大家还是继续走山脊线野穿上行</p> <p class="ql-block"> 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 (Lour.) Kuntze)是仙茅科仙茅属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粗厚,有细长走茎;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基部略下延,有显著折扇状脉,似折叠状;叶柄密被短柔毛;花茎被褐色长柔毛,总状花序极短缩成头状,俯垂;花密集,黄色;浆果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p><p class="ql-block"> 大叶仙茅原产于中国南部,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中,东南,西南各地,在越南及印度均有分布。大叶仙茅性喜温暖、阴湿环境,较耐寒,也耐旱。适合生长于疏松、富含殖质的砂质土壤。繁殖方式以分株繁殖为主。</p><p class="ql-block"> 大叶仙茅性味苦、涩、性平,药用可润肺化痰、止咳平咳、镇静、健脾、补肾同精。</p><p class="ql-block"> 大叶仙茅株形独特,叶表面与背面色彩不同,四季常青,是优美的盆栽观叶植物,适于室内装饰或会场、展览厅、公共场所的布置。花丝上的白色长毛是观察细胞原生质运动的良好材料。</p> <p class="ql-block"> 这儿长了一片几十朵的蘑菇,不知道能不能食用</p> <p class="ql-block"> 牛脊背</p> <p class="ql-block"> 一排很像人工垒成的石块</p> <p class="ql-block"> 林间奇石</p> <p class="ql-block"> 楼门塔主峰</p> <p class="ql-block"> 透过密林空隙可以看到四角坪主峰了</p> <p class="ql-block"> 扇形石衣</p> <p class="ql-block"> 悬崖峭壁</p> <p class="ql-block"> 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W. Y. Hsia)是松科松属乔木状。树高30米;树皮深灰褐色,会裂成不规则鳞状厚片或薄片;枝平展,老树的树冠平顶;针叶稍硬直;一年生小枝淡黄褐色或暗红褐色,无毛;球果卵形;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因为这一新树种是在黄山首次发现,所以用“黄山松”来命名。1961年,著名林学家郑万均等人发现黄山松与台湾松为同种,于是将两树种合并,仍保留“黄山松”这一中文名称。</p><p class="ql-block"> 黄山松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台湾、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贵州诸省山区,大多见于海拔600-1800米山地。喜凉润的高山气候,适生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土中;耐寒冷、抗风雪,畏酷暑;病虫害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繁殖方式主要为种子繁殖。</p><p class="ql-block">黄山松树姿雄健优美,适合植于山丘风景区和山林绿地中,黄山风光以松称绝而蜚声中外。除观赏价值外,黄山松材质坚实、树脂丰富,作为建材优于普通松树,其树干可割树脂。此外,它耐瘠薄,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可作为水土保持和改造土质的重要造林树种。黄山松名列“黄山四绝”之首,历来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美誉,是《世界遗产名录》中“十大名松”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一块巨石上可以毫无遮拦的远眺四角坪,这也是上山路上唯一一个可以观看四角坪主峰的点位</p> <p class="ql-block"> 近距离观看楼门塔</p> <p class="ql-block"> 海拔1200余米处,仍有映山红开得茂盛</p> <p class="ql-block">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红 照山红 春鸟花登,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的落叶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纤细。叶为革质,常聚集生在枝端,呈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前端短逐渐变尖,叶子边缘微微反卷并带有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白色;花冠呈阔漏斗形、倒卵形,一般2-6簇生于枝顶,有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p><p class="ql-block"> 杜鹃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主产东亚和东南亚,在中国集中产于西南、华南地区,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p><p class="ql-block"> 杜鹃花喜酸性肥沃土壤。耐荫凉喜温暖,常绿杜鹃在山地空气湿润凉爽处,才能生长良好。</p><p class="ql-block"> 杜鹃是中国三大自然野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是重要的森林植被组成种类。</p><p class="ql-block"> 杜鹃有较为广泛的药用价值,据《中药大辞典》等有关中医药文献记载:杜鹃花味酸甘,有活血调经之效,可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等疾病;因花冠鲜红色,可作花卉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杜鹃还能监测有毒气体,当空气中有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时,杜鹃叶片会出现斑纹,边缘开始枯萎;杜鹃花寓意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麻叶绣线菊(Spiraea cantoniensis Lour.):蔷薇科、绣线菊属灌木,高可达1.5米;小枝细瘦,冬芽小,卵形,叶片菱状披针形至菱状长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蓝色,两面无毛,叶柄无毛。伞形花序具多数花朵;苞片线形,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花盘由大小不等的近圆形裂片组成,子房近无毛,蓇葖果直立开张,花柱顶生,4-5月开花,7-9月结果。</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四川均有栽培。日本也有记录。</p><p class="ql-block"> 庭园栽培供观赏。花序密集,花色洁白,早春盛开如积雪,甚美丽。枝叶治疥癣。</p> <p class="ql-block"> 登顶楼门塔</p> <p class="ql-block"> 返身下楼门塔顶,在海拔1300米附近见到蟾蜍,稀罕!</p> <p class="ql-block">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的两栖动物,分26个属,是蟾蜍动物的总称。</p><p class="ql-block"> 古称为鼀(cù)、圥鼀(lù cù)或鼁鼀(qù cù)。蟾蜍的体粗壮,头宽大,口阔,嘴端圆;眼大而凸出;躯体短而宽,前肢粗壮而长,后肢粗壮而短,左右根部不相遇;全身皮肤极其粗糙,背面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p><p class="ql-block"> 蟾蜍分布于中国各地,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平原地区。蟾蜍除生殖季节外,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水沟边。蟾蜍因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以甲虫、蛾类、蜗牛等为食。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蟾蜍大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有危险时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蟾蜍为卵生动物,水中产卵,体外受精,繁殖能力较强;7</p><p class="ql-block">一年只产两次卵,一次可产卵两万多枚。</p><p class="ql-block"> 蟾蜍肝可入药,味辛、苦、甘,性凉,具有解毒散结,拔疔消肿,胆可镇咳祛痰之功效。</p><p class="ql-block"> 蟾蜍是中国传统名贵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p><p class="ql-block"> 蟾蜍有着长寿喜财的寓意,在中国民间相信蟾蜍能够使人发家致富,所以古时常用金、铜等金属制作三足蟾,并且还有吉祥图案“刘海戏蟾”。 </p> <p class="ql-block"> 下到塔门楼垭口,继续向四角坪攀爬,这一路山势较缓</p> <p class="ql-block"> 路边有一处巨石平躺林间,面积比乒乓球桌还大,跃上石头,可以回看塔门楼主峰以及峡谷风光</p> <p class="ql-block"> 回望塔门楼</p> <p class="ql-block"> 远山如黛</p> <p class="ql-block"> 亲密环抱</p> <p class="ql-block"> 除了垭口和上山一小段路上有不是太密的箬叶林里路径不太明显,出了箬叶林后山路清晰易辨</p> <p class="ql-block"> 快到山顶,林木变稀、草色渐深</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二点二十才登顶四角坪</p> <p class="ql-block"> 休息片刻,大家开始往十八跳峡谷方向下撤</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山脊线地势狭窄,岩石较多,上上下下的走的比较费力费时</p> <p class="ql-block"> 猴头杜鹃正是盛花期</p> <p class="ql-block"> 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灌木。株高2至5米,幼枝树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树皮有层状剥落,淡灰色或灰白色;叶子呈倒卵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厚革质,叶片上面呈深绿色,无毛,下面被淡棕色或淡灰色薄层毛被;顶生总状伞形花序,通常着花5至9朵,呈乳白色至粉红色;蒴果为长椭圆形;花期4至5月,果期7至9月。</p><p class="ql-block"> 猴头杜鹃产于中国华东西南部、湘南及两广地区。</p><p class="ql-block"> 生于海拔500至1600米的沟谷、山坡阔叶林中,在凉爽湿润气候,土壤成酸性而且富含腐殖质的混交林中生长较好。</p><p class="ql-block"> 繁殖方法一般采用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或压条繁殖。</p><p class="ql-block"> 猴头杜鹃组成的杜鹃林,如井冈山的“十里杜鹃长廊”,一到开花季节,白花绿叶,色调明朗,花具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利于森林旅游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别名南华杜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面山崖上到处都是盛开的猴头杜鹃</p> <p class="ql-block"> 夹缝求生,不得不赞叹生命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 一处崖壁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独蒜兰,有一两朵花儿才谢了没几天。</p><p class="ql-block"> 独蒜兰</p><p class="ql-block"> 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是兰科、独蒜兰属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1 </p><p class="ql-block"> 半附生草本。假鳞茎卵形至卵状圆锥形,上端有明显的颈,全长1-2.5厘米,直径1-2厘米,顶端具1枚叶。叶在花期尚幼嫩,长成后狭椭圆状披针形或近倒披针形,纸质。花葶从无叶的老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顶端具1花;花粉红色至淡紫色,唇瓣上有深色斑;花瓣倒披针形,稍斜歪,长3.5- 5厘米,宽4-7毫米;唇瓣轮廓为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3.5-4.5厘米,宽3-4厘米,不明显3裂。蒴果近长圆形,长2.7-3.5厘米。花期4-6月。</p><p class="ql-block"> 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或灌木林缘腐植质丰富的土壤上或苔藓覆盖的岩石上,海拔900-3600米。产中国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然石板栏杆</p> <p class="ql-block"> 远看山顶这石头,是不是有点像麻将的骰子</p> <p class="ql-block"> 林中石猿</p> <p class="ql-block"> 锯齿峰</p> <p class="ql-block"> 月宫玉兔跑这儿打盹来了</p> <p class="ql-block">刀片石</p> <p class="ql-block">回望下午一路走过的山脊线,陡峭、狭窄</p> <p class="ql-block"> 下到谷底,天色渐暗</p> <p class="ql-block"> 山路在峡谷中左右穿插 ,夜色下走得比较艰难</p> <p class="ql-block"> 大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在沉沉夜幕下全部安全到达终点。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天外来客、的佳、自由飞翔、吴甦等驴友的无私付出,也要感谢同行驴友们的精诚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