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3日 潮汕地区天气晴 气温19℃至30℃</p> <p class="ql-block"> 潮汕文化•岭海名邦探究(中集)</p><p class="ql-block">“暮春三月,韩祠庭园,草木丰茂,莺鸟纷飞。桃花烂漫如霞,海裳妩媚动人。”摹仿古调之中,意象存乎其间?其实这正是六朝骈文和唐四六体的通病——“依希其旨”,即在作品中的字义含混不清,难以把握住作者的真实意图。骈文以四言、六言式句为主,语言风格注重辞藻雕琢与典故运用,追求言律和谐。与韩愈散文对比,骈文形式规范,讲究美学提练,散文则式句自由,语言质朴,北宋古文运动后散文逐渐成为主流。古文运动跨越唐宋两朝代,北宋运动则直接继承唐代韩柳理论,形成“文统道统”的双重复兴。北宋时文人对唐代文风的华丽和浮夸感到厌倦,开始追求散文简洁、朴素的文风。宋仁宗年间,欧阳修通过科举改革推动平易文风,形成“唐宋八大家”群体。宋神宗和哲宗朝时,王安石和苏轼等进一步强调“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儒学复兴与文体改革成为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他们提倡以古文为范本,追求文笔的简练和内容的真实。我们在韩祠碑廊拜谒,追忆古人唯美绝句,岂不美哉!品读韩愈著《南海神庙碑附诗》,“海岭之辄,既足既濡”,词句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神灵的崇敬,情绪幽怨却不激烈,温柔敦厚,由情而景,意余言外。今天读来,仍能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日跌,出《韩文公祠》,我们老年旅游团在地接导游的引领下,徒步前往潮州广济桥。导游说:“广济桥是一个极具文化旅游价值的胜地,秀水两岸风景如画。俗话说,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韩江干流桥东段堤固景美,秀水河畅水清,阳光下波光粼粼。江边绿道树木惚郁,一座千年的桥粱奇迹般地横卧在滚滚韩江之上,构成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广济桥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潮州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潮州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也承载着潮汕民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情感和记忆</span>。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朝东岸进口处聚拢。</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又称湘之桥,在广东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在韩江上,集梁桥、浮桥、拱桥为三桥合一。在我国古代上万座桥梁中,三桥合一的桥只有这一座,并且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早上搭桥,晚上拆桥”,每天都在上演着现实版的“过河拆桥”。潮州广济桥、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和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修桥时间最长的桥梁——古潮州府自韩愈贬潮,驱锷释婢、关心农桑、延师兴教,中原文化向海疆凤城延伸,至南宋已逐渐繁荣,有了“岭海名邦”之美誉。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桥梁的搭建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条件。广济桥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工匠建设者智慧和心血的建桥修缮史:南宋初建,明代定型,因江宽水急前后369年才修成,清代维护,当代修缮。有史可查,重修重建达二十多次。广济桥全长518米,古名康济桥、丁侯桥、川济桥、俗称湘子桥。广济桥所处的环境位置,极富自然山水之美:桥梁横卧韩水之上,东襟笔架山,西连潮州城,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是古代广东通往闽浙赣的交通要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时任潮州太守曾汪主持建造,初为浮桥,由86条大木船连接而成。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洪水泛滥,太守丁允元修缮浮桥,在西岸修建10座桥墩,东岸则增加了13座桥墩,墩上架坚木为梁式桥,命名为“丁侯桥”,形成桥梁与浮桥的雏形。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王源知府主持石材加固,石梁架设在桥墩上,卯榫拱形结构,不用灰勾,坚实稳固,能有效地抵御海风侵蚀和潮浪冲击。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广济桥的桥面增加了126间桥亭楼阁,定型为“十八梭船廿四洲”制式。这些桥亭不仅美化了桥梁,还为商民们提供了经商的场所,因此就有了“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维修广济桥,并铸镇铁水牛两只,分别置于西桥的第八墩和东桥的第十二墩,其目的是“镇桥御水”,妄以臆度解决桥梁防洪难题。只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韩江发生了大洪水,冲垮桥墩若干座;次年又遭一场特大洪水,冲崩了江心东墩和墩上镇铁水牛坠入江中。太守刘涛、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及富户捐资重修广济桥。因工程浩大,经历数年始告完工,百姓不忘刘、吴功绩,建造了一座石牌坊以作纪念,取名“民不能忘”。这一事件被写进了地方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增添了广济桥的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移除浮桥改建为钢梁桥;2003年按照明代形制进行整体修复;2007年重现启闭式功能并获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民众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一次次地对广济桥进行修复和扩建,使其不断地发展演变,最终成为如今独特的风貌。每一次修缮,都融入时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元素,使得广济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一部生动历史的教科书,见证了潮汕地区社会发展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最突出的建筑功能便是“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结构,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span>中国众多桥架中唯一的一座启闭式桥梁。桥由东、西两岸的24座桥墩,与中间十八梭船连结而成。东西两段为石梁桥,桥墩取韩山上的大青麻条石为建筑材料,经有规律的叠堆而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以凿榫头和卯眼相吻合的连接方式,用于支撑桥粱重量和传递荷载到地基;石粱桥面板架设在桥墩上,坚固稳定,使得中国传统<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卯榫造桥技术,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界物理的风化侵蚀和海潮冲击。中间的浮桥由十八只梭船横向并排,用铁索联接而成 。浮桥没有任何支柱,直接浮在水面上,两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浮桥可随着水位涨落而高低起落。矶头墩设有石阶梯,方便行人上下浮桥 。每遇洪水或过往商船通行时,可将梭船解开,使河道畅通;过后再将梭船连接起来,恢复桥面上的交通 。这种桥舟结合,可启可闭的设计,不仅实现了桥上交通和过往商船通航的双重功能,还能在洪水来临时,通过开启浮桥迅速排洪,极大地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广济桥除了这一独特的结构,其桥面上的亭台楼阁也别具一格,有着 “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 的美誉 。在 24 座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用途不同的楼台亭阁 。这些楼台亭阁有的轻盈俏丽,有的雍容华贵,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与古桥相得益彰,不仅为行人和游客提供了遮阳避雨和文旅赏景的憩息场所,还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济</span>桥起到了美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span>作用,让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span>宛如一条绚丽多彩的彩带,飘浮在韩江秀水之上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百年来,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赞颂的诗句,供后人雅俗共赏之。</span></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其桥亭名称融合了历史、文学与建筑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譬如主要桥亭名称及来源:南宋初建时期,草创阶段已有亭名:“冰壶”、“玉鉴”、“盖秀”等,体现早期文人对自然意象的推崇。明代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在桥上修筑楼台,命名的部分亭名包括: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蘅、小蓬莱、风鳞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名称的文化寓意,自然与神话结合:如“小蓬莱”、“摘星”象征着仙境;“凌波”、“飞虹”,描绘桥梁与江水的动态美感。纪念性命名:如“仰韩”指向韩江及韩愈,反映地方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功能性隐喻:如“济川”、“涉川”呼应桥梁的渡河功能,而“右通”、“左达”则强调交通要津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现代词句也颇有品赏价值,与君分享之!如凝练版:千年一瞬,步履古今。桥载沧桑,水诉流年。</p><p class="ql-block">意境版:广济桥上风轻语,每块石板藏千年密语。</p><p class="ql-block">韩江水悠古桥默,一步一印刻时光。</p><p class="ql-block">深度版:梁桥、浮桥、拱桥聚一身,踏过广济如翻阅史书,脚下是传奇,抬眼即风华。</p><p class="ql-block">互动提问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可曾听见石板的低语?</p><p class="ql-block">若历史有温度,广济桥的每一阶会告诉你什么?</p><p class="ql-block">精辟短句:千年广济,一步千年。——既点明桥梁的历史厚重感,又暗喻行走时的时空交错体验。</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美丽传说,其中“仙佛造桥”的民间故事最为著名,与潮州的历史文化、民风淳朴乡情厚的习俗紧密相连。相传:韩愈被贬潮州府后,为了沟通东西两岸,想在恶溪上建造一座桥梁,因为水深流急,便请侄儿韩湘子及八仙和活佛广济和尚帮助。广济和尚负责西岸工程,八仙负责东岸工程。为了早日造好桥梁,他们各显神通。广济和尚跑到桑浦山,口中念起佛咒,用手一指,只见满山石头都滚动起来,霎时变成一群羔羊,由他赶往潮州城。东岸八仙跑到凤凰山,把山上的石头变成一群猪,也赶向工地。八仙人多,分批赶猪。别人都走了,只有铁拐李赶着最后一批猪。哪知半路碰到一个孝妇在一座坟墓前啼哭。这丧气一冲,符法就失灵了,那群乌猪倒下去变成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猪山”。广济和尚一个人赶羊,顾此失彼,赶到潮州时,发现少了两只羊,急忙跑回头寻找。找到后刚要回赶,又碰上一名贪心的财主,说这两只羊是他家丢失的羊,硬要把它们拖走。拖到自己的田里,羊再也不肯走了。财主在羊身上抽了一鞭,两只羊顿时变成两座山头,把财主和他的一百多亩田地都压在山底下,这两座山就被人们称为“乌羊山”。八仙们少了一只猪,广济和尚少了二只羊,大桥建到江中心便无法连接起来。铁拐李急得直跺脚,结果把东岸的桥墩踩低了一角。大家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关键时刻,只见何仙姑把手中的宝莲花篮抛下,花蕊飘在江心散开来,变成十八条梭船;对岸广济和尚看了急忙把禅杖丢下江心,变成一根长绳,把十八条梭船连成一架浮桥。桥梁建成后,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湘子等八仙和广济和尚,就给大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湘子桥”,另一个叫“广济桥”。这个“仙佛造桥”动人的美好传说深入人心,由此传颂至今。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民众丰富的想象力,也寄托了人们对广济桥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p> <p class="ql-block">回望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03分,过了广济桥“奇观”桥亭,迎面便是著名的潮州古城广济门。广济门城楼,又称韩江楼、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为潮州古城七城门之首。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石,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周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可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媲美。城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之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栏相衍支撑,并跨出城墙外,形似骑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历经明清两朝多次维修,恢复了1931年修缮以前的原貌,保留了明代东门城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赏功能的石木结构。</span>广济门城楼一至三楼都有匾额柱联,其中一楼为“当代隶书第一人”刘炳森先生题写的“岭东首邑”匾额,以及书法艺术家陈景舒挥毫“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的楹联;二楼有国学泰斗饶宗颐大师题写的“东为万春”匾额,与柱联上“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楼有“女书圣”萧娴题写的“广济楼”匮额,与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书写的“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之楹联。使得广济门城楼重现昔日的风光且增色不少,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潮汕文化系列•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5年4月8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6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