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绥镇长城---镇北台

忘江湖

提起榆林镇北台,先要了解延绥镇长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延绥镇长城是明朝九边延安至绥德段,它东起黄河西岸黄甫川,西至盐池花马池,全长1170千米,设东、中、西三路,有36座营堡,数千座墩台(图一),防御来自鄂尔多斯及河套地区的蒙古骑兵。曾驻军5.5万,马驼3.3万,由兵部派总兵镇守。 图一:明朝延绥镇部分防御图 延绥镇与其它边镇不同,它有大边、二边、界石边(图二)。大边居北是长城主线,二边居中是长城复线,界石居南是边界线。明初利用前朝旧边旧磊,简单修缮,在通衢处派兵驻守。成化、嘉靖、万历年重修长城、营堡,在大边界石之间开垦农田。 图二:延绥镇大边二边界石示意图 界石是若干界碑标示的边界线,其内是家园,其外至大边是军事禁区。由于屯田外扩,成化年在大边南、界石北依地势,铲削修筑了简陋的不规则墙体,即二边。现界石、二边基本无存。界石的出现,说明明长城有的段落不代表边界。<div> 延绥镇大部分营堡设在两边之间,所以也称夹墙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九边之初,镇城绥德距边墙较远,为了便于调动兵力和指挥,后来镇城迁徙至榆林,又称榆林镇(图三)。</div> 图三:榆林城,明朝的卫城镇城 榆林北3千多米有红山长城、红山峡石窟(图四),嘉靖年为了缓和内外关系,在这风景秀丽的地方设置了易马城(图五),隆庆议和后这里成为明朝著名的边贸市场之一。 图四:红石峡宋之后的“塞上碑林” 图五:明朝榆林的易马城(买卖城)残垣 万历三十五年,在榆溪河西岸红山墩处(图六),修筑款贡城、会盟馆,建成朝贡恩赉的边所。款贡城建在红山之上,北连大边,外开两门,东称通衢门,西叫抚柔门(图七),城门之间筑大墙台,上敌楼已毁。南开一门,书款贡城。 图六:款贡城内遗存的秦汉红山墩 图七:款贡城东北角及两个北门 为了宣示武力,扬大明国威,保护贸易活动,同时在款贡城内修筑了高大威武的镇北台。镇北台是明长城最大的墩台,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图八)。 图八:修复后的镇北台东南侧 镇北台,建在款贡城内西北角,外砖内土实心,周长320米,内置阶梯,方台分四层,每层内缩设垛口,台顶三间铺房(图九)。台南刻“向明”,台北书“镇北台”。 图九:原镇北台的白色垛口及铺房 镇北台自我防御很强,有自己的城垣,城门匾“款赛台”。城内设兵营、仓储。镇北台居高临下,边内外几十里尽收眼底(图十)。 图十:镇北台及其城池 延绥镇长城巧,边贸活,镇北台独树一帜,镇住了蒙古达人,边塞平安。以至延绥镇有精力抽调兵力,作为班军去蓟镇密云轮值,如司马台长城“万历六年延绥营造”长城砖(图十一),述说着延绥兵马为保卫京师,曾远赴千里(图十二)。 图十一:密云司马台长城文字砖<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图十二:榆林款贡城内的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