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造像碑浅析

刘晴中

<p class="ql-block">  原置于黎城县西南部上遥镇正社村土地庙遗址,后藏于县文博馆的北魏造像碑,文风简练,书法精妙,现浅析如次。</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夫辉功显绩,万务归综,济幽拔滞,觉感群蠢。于是潜圣双林,击容遐伐。</p><p class="ql-block"> 弟子张法光、法恝兄弟眷属,X劫忡影,每愧乖真。慨长迷于宫庭,縶众纲之缠结,四趣兴念于胸衿。希X祥于俗表,焕X验延于无疆,矸慈鉴于衢X,兰绍饰于末叶。上为皇家祚康万代,泽沾苍生,边方有形,同归佛果。弟子等亲眷,睹弥陀禳却之会,等登上首。唯大魏大代建仪元年岁次戊申七月丙辰朔三日戊午,张法光、张法恝兄弟,造石像一区,置马安山谷口庄上矸块畎,铭记于此处。</p><p class="ql-block"> 新兴太守张法恝 寄氏令张法光</p><p class="ql-block"> 屯留令张法惠 屯留令张惠光</p><p class="ql-block"> 清河太守张淑</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张文显 佛弟子张庆和</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张文景 佛弟子张文达</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张文虎 佛弟子张文和</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张荣祖 佛弟子张荣宗</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张元进 佛弟子张元兴</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张元伯 佛弟子张宝庆</p><p class="ql-block"> 碑正面上部居中刻一佛龛,龛高35厘米,宽32厘米,正中刻一坐佛,两侧各立侍者。碑左侧上方刻一小佛龛,龛高12.5厘米,宽8厘米,龛中一佛。</p> <p class="ql-block">  魏晋以来三百多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到五胡乱华时期达到顶峰。本土的儒道文化日趋式微,外来的佛教文化逐渐汉化,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佛教文化勃然兴盛,成了人们疗伤自慰,安顿心灵的首选。到了北魏时期,在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下,凿石窟、雕佛像、刻佛经、建寺院,佛事日盛,僧俗咸信。</p><p class="ql-block"> 这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庄帝建仪元年(公元528),碑文的大致意思是:</p><p class="ql-block"> 有了辉煌的功勳和显著的业绩,就千万要归纳总结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把那些生活在幽暗无望中的人拯救出来。因此人们从内心里敬仰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 信徒张法光、张法恝兄弟及其眷属,时常处于忧愁之中,没有领会到佛教的真谛。感慨自己深陷日常冗务和各种条条框框的来缚,“四趣”(佛教中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恶趣)之念在心中兴起,难得“自在”。希望自己能摆脱烦恼,脸上洋溢着安祥的神情,心中光明,长长久久。并且以佛菩萨的慈悲之心观照尘世上的芸芸众生,用自己美好的德行改变这个充满苦难的娑婆世界。上可以助皇家阼康万代,下可以让苍生雨露均沾。这样才能使海内规矩昌明,同归佛果。我和我的家眷们亲眼目睹了弥陀禳灾却邪的盛会,企望登上更高的果位。北魏建仪元年(公元528)岁次戊申七月丙辰朔三日戊午,张法光、张法恝兄弟,造石像一尊,放置于马鞍山谷口庄上的沟边石岸上,铭记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碑文里有几个字辨认不清,非常影响对文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连贯起来看,总体意思不会有大的出入。</p><p class="ql-block"> 碑上没有撰文人的名字,但从文章的口气来说应该就是张法光本人。既然以弟子自称,也算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书写,当然无须再写撰文人姓名。</p><p class="ql-block"> 碑中共列张姓佛弟子一十七人,其中郡太守二人,县令三人,无官职的佛弟子一十二人。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改潞县为刈陵县,县治设在今黎城县的古县村,这是黎城设县之始。到北魏建仪元年(公元528),立碑的这个地方仍属刈陵县管辖。区区刈陵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的张家,在同一时代能出这么多当官的人,当属名门望族无疑了。这个家族的后人哪里去了?值得有心人去追踪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