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关西新围游记

北方的狼

<p class="ql-block">  三月中旬,我们结束了今冬广东阳江一个多月的避寒旅居,踏上了九百多公里的回归行程。为了避免我在高速上疲劳驾驶,夫人提前做好旅游攻略,计划边走边玩!在广东境内,我们每200-300公里就选择一个名胜古迹玩上一至二天。在江西境内选择了🐉南关西新围和赣州古城两个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从广东出发。沿济广高速行驶,进入广东梅州路段车载导航指引我们离开高速,进入535国道,“丰田”在大山中左右盘旋,转得我分不清东西南北。傍晚,我们终于进入江西境内,大家立即选择在赣州的南端定南休息一晚。按旅游计划: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直奔第一个目的地——龙南关西新围。</p> <p class="ql-block">  记得十年前的2015年,新钢摄协组织到赣州围屋群采风时,我曾经到过龙南关西围屋。自以为曾经光顾此地,轻车熟路。可是,当双脚落地,放眼四顾,却分不清东西南北,这里今非昔比了。</p> <p class="ql-block">  厚实的大门、坚固的围墙以及威严的碉堡楼,给人一种神密莫测的感觉。这不是我见到过的关西新围啊!?</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为增强游览趣味性新增的亨普迷宫,转得游客找不着“北”。</p><p class="ql-block"> 据说设计灵感源自客家围屋的防御智慧,墙体采用传统三合土夯筑技艺,与围屋外墙工艺一致,既呼应历史,又赋予现代游玩功能。</p> <p class="ql-block">  巨型打谷机吸引着游客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戏台子早已搭好,就等您来唱戏呢!</p> <p class="ql-block">  从鹏皋围飘出的腊肉香气散发在空气当中。</p> <p class="ql-block">  左顾右盼之间,我眼里突然重合了久违的影像:关西新围!</p><p class="ql-block"> 这里,简要向您介绍一下。关西新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关西镇,是赣南客家围屋的杰出代表。关西新围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以其宏大的规模、规整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名片。</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规模上,它的平面呈“国”字形,坐西南朝东北,面阔92.2米,进深83.5米,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在功能布局上,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体,围屋中间套建一幢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大天井的豪华大宅,配套有花园、土屋、边房、戏台、书院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竣工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历时近30年,由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据传说,徐名钧因子女增多,原客家围屋日显拥挤,他耗资百万,延请名匠设计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围屋。</p> <p class="ql-block">  从它的建筑特色方面来讲,围墙高约8米,墙厚1米,四角各建有一座10米高的炮楼,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墙上有许多炮孔和梅花枪眼,座座炮楼连通,防御构造严密。</p> <p class="ql-block">  在内部结构上,围屋主体建筑五组并列,前后三进,共有11个天井、大小房屋124间,分为下厅、前厅、中厅和上厅,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采光、通风、排污等都考虑得十分周到。</p><p class="ql-block"> 围内有大量木雕石刻,厅堂偏院以及厢房都镶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房梁雕饰多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等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文化价值方面来讲,关西新围见证了客家人在赣南地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状况,对于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科学价值上,它的建筑结构和防御体系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水平,对研究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和防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价值上,精美的木雕、石刻等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于研究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p> <p class="ql-block">  当您畅游其中,发现它的空间布局与构建巧妙!</p><p class="ql-block"> 一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祠堂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体现了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二是复杂交通网络。围内以廊、墙、甬道相连,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丰富,宛如迷宫,既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又在防御上起到了迷惑敌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三是“三进六开”结构。主房结构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功能齐全,满足了家族聚居的各种需求。</p> <p class="ql-block">  据说,清嘉庆三年到道光七年,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有条件建造大规模、布局规整、防御完善的围屋。</p><p class="ql-block"> 名绅徐名钧十分注重家族的团聚和整体规划,按照“九井(幢)十八厅”的大型民居典范设计,功能比较齐全。</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讲究地形与风水。关西新围背靠青山,面临关西河,地势较为平坦。建造时遵循传统风水观念,整体呈长方形,以祠堂为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客家人对秩序和对称美的追求。再加上徐名钧经营木材生意等,家累万金,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大规模、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能够采用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精美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关西新围对家族文化有什么影响呢?据当地人讲,关西围屋呈长方形,以祠堂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它体现了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强调家族的统一和秩序。这种布局也反映了当时家族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强化了家族的宗法制度。</p><p class="ql-block"> 此外,它对民俗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关西新围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体,在举行家族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时,宏大规整的建筑空间为这些活动提供了庄严、隆重的场所,强化了民俗活动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来到关西新围的后院,举目四望,发现前方有一个十年前未曾涉足的新景点,此时夫人已经在那个围屋的大门口向我招手了。</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西昌围始建于明末清初。它是关西新围创建人徐名钧的祖居地,是他的祖辈、父辈及其兄弟们逐渐建起来的一座不规则形围屋。最初由徐名钧曾祖父三兄弟之瑜、之瑯、之璋共同建造,后历经徐氏家族多代人修建而成。因徐氏家族经营木材生意时,船号和木头的烙印标记均为“西昌号”,故得名“西昌围”。</p> <p class="ql-block">  西昌围与关西新围最大的区别是不规则形围屋。相传因它是建在蛤蟆形风水宝地上,形状如同蛤蟆;围内建筑各成独体,没有统一规划布局,以祠堂为中心,周围共建有6幢厅堂和1幢观音厅,各厅互不相连,因山就势,自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  西昌围呢,占地面积约5257.6平方米,建筑面积小于关西新围,围内建筑相对较少且分散。住房主体为二层石木结构,二层青砖到顶,建筑风格较为古朴,因建造时间跨度大,不同时期的建筑结构略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  从防御设施来看相对简单,外墙的上端设有炮眼,底层为三合土夹卵石筑成,设有乾、坤二门进出,建有4座碉楼。</p><p class="ql-block"> 进入围内发现,天花板彩绘和颖环板雕刻是龙南围屋中的精品,窗扇、门页、门柱、天花上的彩绘雕刻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相传西昌围建在蛤蟆形风水宝地上,因山就势而建,体现了徐氏对自然地形和风水的尊重与顺应。这种布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族发展的自然生长性,各房分支相对独立,在家族整体的框架下,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家族文化中既有整体的认同感,也有各分支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西昌围的探访,我的总体感觉是它保存了明代建筑的结构特点,是赣南围屋中不规则型围屋的代表,为专业人员研究明代建筑风格以及围屋从早期形态向成熟形态演变提供了实物例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