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Al)一场深刻的探讨

布衣衫

<p class="ql-block">  “情感领域美友之家”主持人6月拟定了四个创作专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知他是有意为“难”我们,还是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从小到老的那些有趣、有记忆、有灵魂、有情感的人生故事。专题既有“童心”,也有“父爱如山”,可谓是童叟无欺,老少皆宜。既有几代人牵肠挂肚、寝食难安的“家有考生”的忧虑,也有我们这些七老八十岁的科盲“我说Al”的窘境。</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Al,真的是难煞我也!几次提笔又放下。因为我对它很生疏,总觉得自己说不好,不好说,还是不说为好。但既然主持人把它作为情感圈的热门话题,自然有他所指。我领会,也许在为平台走下一步路作深入的探讨。不管怎样,重在参与,就当是开盲盒,一次全新的接触和学习体验吧。</p> <p class="ql-block">  情感美友圈对Al的交流、讨论已有一段时间了,美友们有关此类的文章,我也一篇不落的拜读过。Al的出现,对于我们写情感类文章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它是一场滚滚向前的科技革命,无法阻挡,只有如何积极的去适应它。</p><p class="ql-block"> 从网上得到的资料不难看出,Al在情感类文章创作中的应用,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引发了深刻的争议。它究竟是情感的“高效模拟者”,还是“空洞的修辞机器”?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触及人类情感表达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目前我所认知的层面,从有利的角度看,它至少有两点:首先,它有共情能力。Al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文本,识别人类情感的常见表达模式,并生成符合特定情绪的文章,这些文章,甚至比部分人类作者更擅长“精准投递”情感词汇。</p> <p class="ql-block">  其次,它能突破创作瓶颈。许多作家和文字爱好者在长期的创作中,会陷入“情感表达疲劳”或灵感枯竭。而Al能提供新颖的比喻、叙事结构或情绪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而从其存在的弊端来剖析,所表现出的不足显而易见。第一、它可能成为无意识的情感表演者。Al的本质是概率模型,它并不理解“悲伤”或“喜悦”的生理与心理体验,只是通过统计规律重组词汇。因此,其文章可能华丽且空洞,正如网上一些专业人士批评的那样:“它是一个精心设计但无灵魂的提线木偶”。</p><p class="ql-block"> 第二、它可能导致人类创作能力的退化。过度依赖Al,可能导致写作者放弃对自身情感敏锐度的锤炼。真正的艺术创作是需要经历情感的煎熬与提炼的,而Al的便捷性让这一过程被跳过。</p> <p class="ql-block">  针对上述Al在情感类文章创作中的利与弊,面对美友们在写作中遭遇的“冤”与“屈”,我觉得,美篇平台不应一棍子把人打死,不要有病忌医,不要把朱雀模型检测当成不可触碰的法条戒律。可以借船下海,借鸡生蛋,建立人机协作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学术界对论文的抄袭和剽窃的界定不也有字数和相关的规定吗?那么,情感类文章在利用Al工具生成文章时,是否也可以在字数或段落上来个明文规定?或者强制标注Al生成内容,避免读者被误导。</p><p class="ql-block"> 情感圈的美友们也不要把Al当成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也不要因噎废食。可以借来攻玉的它山之石,又何尝不去借一点呢?不加“精”就自我欣赏吧。在评判、界定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你找谁申诉,找谁评理?</p> <p class="ql-block">  目前,Al在情感文章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強者(不可触碰),我们是弱者(不敢触碰),本质上反映了技术对人性边界的试探。它或许能模仿情感的“形”,但难以承载的是情感的“质”。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抵制Al,而是明确区分哪些情感需要真实的灵与肉,哪些可以交给Al去提效润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技术的浪潮中,守护住文字背后那份真实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Al在情感文章创作中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提升效率,又有可能削弱深度。合理利用Al辅助创作,同时保持人类的情感真实性和创造力,或许是未来的平衡之道。以上想法权当把自己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罢了。一管之见,不妥、不对、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