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的阳光之旅—附中同学情群东北行记》

闲童 张明火

<p class="ql-block">《跨越半世纪的阳光之旅——附中同学情群东北行记》</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风携着半世纪前的书声琅琅,将40颗历经沧桑却依旧年轻的心,从赣鄱大地吹向东北的莽莽林海。5月21日,当我们这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少年"踏上航班时,舷窗外的阳光正像当年课间操的铃声般明亮——属于我们的"哈尔滨长春阳光之旅",在机翼划破云层的瞬间正式启航。</p> <p class="ql-block">长春:历史与自然的双重叙事</p><p class="ql-block"> 落地长春,第一站便撞进历史的褶皱里。伪满皇宫的青砖灰瓦间,仿佛还浮动着往昔的风云,讲解员的声音掠过同德殿的鎏金穹顶,我们在文物展柜前驻足,白发与玻璃映出的旧时光重叠,有人轻声说:"这比课本里的故事更沉啊。</p> <p class="ql-block">  告别长春,我们驱车前往镜泊湖。湖面上的游船劈开绸缎般的波光,两岸青山尚未褪尽春寒,却已有新绿在枝头探头。船行深处,吊水楼瀑布的轰鸣声渐次清晰,瀑布飞溅的水雾在阳光下织出半道彩虹,残雪沿着崖壁蜿蜒成银链,与岩缝中钻出的达子香花相映成趣。同学们倚着栏杆争相拍照,留下大自然一幅幅风景如画的绚丽色彩。转身便扑进长白山的雪怀里。五月的长白山仍被白雪茫茫覆盖,盘山公路宛如银蛇游走在林海间,车载音响里流淌着《我和我的祖国》。当天池的冰面第一次撞入眼帘,全车忽然静了下来——灰蓝色的冰湖凝固着雪山的倒影,风卷着雪粒掠过围栏,恍惚间以为闯入了冰雪童话。有人兴奋地踩响雪地,这些银絲白发的老人纷纷举起手机拍下在南方正值春暖花开之时难以见到的白雪皑皑。</p> <p class="ql-block">延吉:舌尖上的朝鲜族风情</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民俗村的石板路上,我们换上鲜艳的民族服饰,特意来到那面色彩斑斓的延吉网红墙前,在充满朝鲜族元素的壁画前摆起"复古pose"。金达莱花在鬓边绽放,打糕的香气裹着辣白菜的酸爽钻进鼻腔,80后导游笑我们"比年轻人还会找打卡点",却不知镜头里定格的,是历经岁月仍未褪色的好奇心。有人跟着阿迈学做辣炒年糕,有人在传统韩屋里辨认当年课本里的朝鲜族文字,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与网红墙的霓虹一起,拼成一串跨越半世纪的省略号。</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冰城夏都的浪漫变奏</p><p class="ql-block"> 索菲亚教堂的白鸽掠过洋葱头穹顶时,我们正站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上。百年俄式建筑的浮雕里,藏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页气息,马迭尔冰棍的甜腻混着红肠的咸香,恍惚间以为走进了老电影的片场。龙塔的透明观景台让人心跳加速,一位老同学。扶着栏杆笑出眼泪:"当年爬教学楼天台看晚霞的胆子,原来还在!"</p><p class="ql-block">东北虎林园的猛兽观光车激起惊呼一片,而太阳岛的白桦林里,我们手拉手唱起《喀秋莎》,歌声惊飞了几只麻雀,却惊不散记忆里课间合唱的余韵。师范学院夜市的烤冷面摊前,有人指着霓虹感慨:当年下晚自习啃的馒头咸菜,怎么就变成了眼前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归程:行李箱里的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27日返程的航班上,每个人的行李箱都鼓鼓囊囊:延吉的辣白菜、哈尔滨的红肠,还有相册里2000多张照片——有站在瀑布前比耶的,有在民俗村跳长鼓舞的,有夜游松花江时被江风拂起白发的。客机在高空平稳的飞翔。我坐在机舱的座椅里闭目养神,但心朝却难以平静。这七天,我们把56年的光阴走成了诗。</p><p class="ql-block">飞机掠过长江时,夕阳正把云海染成金红色。舷窗上的倒影里,有人闭着双眼养神!,有人望着云端出神——或许都在想,下一次同学会,该去看哪片海,哪座山?</p><p class="ql-block">岁月会模糊很多东西,但有些故事永远鲜活:比如长白山巅的风,曾托起我们的白发;比如镜泊湖的浪,曾听见我们的笑声;比如40颗心在旅途中重逢时,依旧能撞出如初春朝阳般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