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骑行到母校​多少往事上心头

坐看云起

<h3><br>​ 今天芒种,预报高温。清晨起来,凉爽如春,正好可以骑车出去转转。环望麦田,还没有收割的迹象。沿着邻村宜安村南环路,随弯就势,三拐两拐,走到了去南营镇的斜路上。<br>​ 看看时间才5点一刻,回去太早,索性去趟南营,到初中时代的母校_南营中学看看。南营村是南营镇政府所在地,村子比较大,好像有一万来人。村庄像摊大饼那样,民居四外延展。印象中的母校是在南营村西,可是骑车进村后,怎么也找不到学校。<br> 沿中心大街西行至村西口,没有看到学校的模样。又回来从一条胡同穿到南面一条横街,东行不远,还真找到了学校的大门。拍了几张照片,骑车返回。<br> 吃罢早饭,泡上杯茶。利用这档口,梳理一下心里的念想。<br> 不怕大家笑话,早上去看的这所南营中学,是我此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最高学历。1963年洪灾后入学,1966年夏停课,1967年底离开学校。是一个没有拿到毕业证的1966届初中毕业生,也算老三届的范围。2016年夏,在毕业50周年的时候,在隋周年等热心同学的张罗下,老三届同学们齐聚于藁城四明楼,至今历历在目。<br> 疫情过后,定居广州的老同学赵新兴回乡,回老家南营村小住。抓住机会,邀请了数位老同学来土山小聚。去年,不知道是哪位热心同学,从母校档案里翻到一批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我们18班的毕业合影。几十年过去,我自己已经认不出照片上的自己。后来梁建国同学仔细辨认后,在照片上做了标注,下载收藏,今天又翻了出来。<br> 照片上的大多少同学,自从1967底一别,再也没有机会见面。大家后来的发展,也无从得知。后来接触过的,知道有一些同学譬如张建民、米香云、耿文英等再入学深造,孙玉军、隋周年、王喜路、南苟仁等从学校参军。而与自己一道入伍到南京炮兵的,就有梁建国、王振国、李文须、潘虎群、霍为民、王梅海等多位。<br> 近些年,藁城那边的隋周年、秦海军、梁建国,先后张罗过多次饭局,都因为有事而未能参会,很是遗憾。也曾在同学群里提议过,能否组织一毕业60周年纪念活动,但没能如愿。<br> 去年应约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参加一个饭局,席间又见到了19班老同学杨锡峰,他送给我和同去参会的耿文英每人一件自己制作的葫芦烫画。摆放在餐厅的冰箱之上,天天可以看到。看到葫芦烫画,自然念起杨西峰,想起南营中学读书的人与事。<b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