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构 · 3.75座

老南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走梁林之路 (3)</p><p class="ql-block">图/文 老南蛮、采菊东篱</p> <p class="ql-block">仅在开篇恭录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p> <p class="ql-block">“山西庙宇的远景,无论大小都有两个特征:一是立体的组织,权衡俊美,各部参差高下,大小相依附,从任何观点望去均恰到好处;一是在山西,砖筑或石砌物,斑彩醇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岗、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p> <p class="ql-block">这如散文诗一般的赞语,道出梁思成先生对古代建筑无限崇敬的情怀。普普通通的一堆木头和石块,经由古代匠人之手,变成了千年不朽的殿宇,而在梁先生的眼中,这些殿宇已经与中华广袤的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它们承载着历史,展示着民族的审美。它们穿过漫长的时空,与我们对望,昭示后人,勿忘传承。</p> <p class="ql-block">书归正传。</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唐代的。然而大唐盛世,二百八十九年,存留至今的完整的木构建筑仅存三座,且均在山西。</p><p class="ql-block">按建造时间先后排序:</p><p class="ql-block">五台县李家庄南禅寺大佛殿,公元782年</p><p class="ql-block">芮城中龙泉村广仁王庙,公元831年</p><p class="ql-block">五台山豆村佛光寺东大殿,公元857年 </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河北正定开元寺有一座两层的钟楼。有权威学者考证,钟楼的底层属于唐构,于是民间古建爱好者将其列为半座唐构,戏称“0.5”座。又,甘肃敦煌第196窟的窟檐也被考证是唐代的,因为窟檐仅是石窟的门面,连半座房子都算不上,于是,又有人戏称它是0.25座唐构,这样加起来就有了“唐构3.75座”的说法。当然,这是我们这类古建发烧友的说法,并非权威机构的定论。</p> <p class="ql-block">打卡并集齐3.75座唐代木构建筑,是每一个古建发烧友追求的目标,我们俩也汇入这个潮流,不顾奔八高龄,数次赶赴山西,以及河北、甘肃,终于在今年五月将3.75座唐代木构建筑打卡完毕!本篇就是我们的打卡足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十几分钟时间,随我们看遍无比珍贵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我们来到五台县李家庄。初夏的五台山麓,绿树成荫,山雀和蝉的鸣叫,使得山谷更显得静寂。</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正殿大佛殿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距今124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村级小庙,藏身偏僻的山沟,山高皇帝远,恐怕是它能够躲过唐会昌灭佛之灾的原因。同样的原因,上世纪三十年代,它没有被从事田野调查的梁林团队发现,尽管它距佛光寺仅40公里。直到1953年,全国文物古建普查时才被发掘出来。</p><p class="ql-block">1961年,南禅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大佛殿,采用单檐歇山顶,是现存古建筑中屋顶坡度最平缓的。</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结构简洁实用。</p> <p class="ql-block">专家认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铺作(斗拱)形制,在南禅寺大佛殿基本定型。</p> <p class="ql-block">屋顶舒缓,出檐深远,斗拱硕大疏朗,虽是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庙,却也表现出唐代建筑的雍容大气。</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十七尊彩塑佛像,均为唐代原作,极其珍贵,可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走三尊。</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的最南端,芮城中龙泉村,有一座与南禅寺地位一样的村级小庙—广仁王庙。</p><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建于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距今1193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广仁王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小庙建在村北高阜之上。</p> <p class="ql-block">它是村民为了祈雨而建,是一座道教庙宇,供奉的是水神广仁王,故名。又因为庙前曾有个五龙泉,所以,又叫做五龙庙。</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大殿对面是一座清代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在1958年经历了一次“粗暴”的整修,将烂掉的椽檐锯掉而没有恢复原长,使得出檐的深度缩短很多,屋顶坡度也不如南禅寺舒缓,唐风锐减!</p> <p class="ql-block">2014年,广仁王庙又迎来了一次改变形象的大修整。</p> <p class="ql-block">设计师的思路是将广仁王庙及周边改造成一个露天古建筑博物馆。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据说还得到了政府和当地村民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但是,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尤其受到众多古建发烧友的批评。</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不应脱离原有的环境而孤立存在,因为古建筑的环境自有它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历史遗韵,这种环境是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建博物馆完全可以择地另建,尤其是要将一座唐代古建当作试验品,代价何其大。</p><p class="ql-block">唐代木构,全中国只有三座呀!</p> <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下旬,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林一行四人,经过艰苦的跋涉,来到五台山南台豆村的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考证佛光寺东大殿的建造年代。之前,日本著名建筑学家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已考察过佛光寺。但是,他们不认为东大殿是唐代建筑,认为可能是宋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这一次考察,梁思成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因为,他们经过五年的田野调查,测绘考证了千余座古建筑,依然没有找到唐代木构建筑,而中日战争已经一触即发,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193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梁思成摄。</p> <p class="ql-block">最终,梁林四人根据东大殿梁架上墨笔书写的出资人和送供人的名字,以及殿前唐代石经幢所刻的送供人及建造年代,证实东大殿是唐代建筑,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p><p class="ql-block">测绘和取证的过程非常艰苦曲折,且具有戏剧性,详见我们早前的另一个美篇《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建筑学家依靠自己的学识和科学严谨的方法,首次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存在,打破了日本学者关野贞:“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要研究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的奈良”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这是梁思成、林徽因人生和事业最辉煌的时刻!时间是1937年7月5日。</p><p class="ql-block">但是,仅仅两天后,中日战争即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刚刚立下惊天之功的梁林团队,瞬时又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等待他们的是南迁的流浪生活。</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高等级的殿堂建筑,并且保存得非常完好。不像南禅寺和广仁王庙,在近现代遭到“伤筋动骨”的改造。</p><p class="ql-block">单檐庑殿顶,转角七铺作,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斗拱雄大,广檐翼出,充分展现出唐代建筑雄浑豪迈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大殿内还有珍贵的唐代塑像、壁画及书法墨迹,完全称得上是“中华第一国宝”。</p><p class="ql-block">顺便提一下,在北京古建博物馆(先农坛内)和国家博物馆(天安门东南方)均有佛光寺东大殿的模型。中国古建享有这等地位的仅有两座,另一座是山西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河北正定有一座开元寺。经过近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寺内现在只剩下一座唐代风格的砖塔(清代重建)和一座唐代风格的钟楼(上半部分为后世重建)。</p> <p class="ql-block">钟楼下半部,梁思成、罗哲文等建筑学大师根据形制,推测为唐代原构。于是,我们古建发烧友便将这座开元寺钟楼列为半座唐构,亦即0.5座。尽管不严谨,但足见我们对唐代遗构的偏爱,呵呵🤭</p> <p class="ql-block">去年九月,我们去了敦煌莫高窟。看石窟艺术当然是主要的目的,但是,到那里寻找那个唐代窟檐,也是我们“蓄谋已久”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烈日当空,汗流浃背,却找不到那个第196窟。往返多次,几欲放弃时,向一个坐在地上的保安小哥打听,他微笑着,抬手一指高处:“那个就是,没有编号!”我们抬头仰望,在小山的最上层,果然有一个正在修缮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天呐,就是它!这位保安小哥就是专门坐在那里给我们古建爱好者指路的吧!</p> <p class="ql-block">196窟开凿于晚唐景福年间(公元892~893年)。</p><p class="ql-block">六边形檐柱,以及风化残缺的柱头斗拱的批竹型构件,都是唐代建筑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从百度百科上截了两张图,那是196窟里的唐代的塑像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因为窟檐仅是石窟的门面,连半个房子都算不上,因此,它被古建发烧友们戏称为0.25座唐构。</p><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将3.75座唐代木构建筑打卡完毕!而看遍这3.75座唐构,时间跨度竟然达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1974年春,老南蛮第一次赴山西考察古建筑,领略了佛光寺东大殿的雄姿,为这座雄浑大气的盛唐殿宇倾倒;</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赴河北正定,参观唐开元寺,看钟楼的半座唐代遗构;</p><p class="ql-block">2024年春,我们再次赴山西五台山,再拜佛光寺东大殿,并顺路参观了南禅寺;</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赴敦煌石窟,寻觅那1/4座唐构—196窟的窟檐;</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赴晋南芮城中龙泉村,参观那座像模型一样,摆放在露天古建博物馆里的广仁王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走梁林之路》的后续内容是:八大辽构;我们所看到的山西寺庙里的塑像、壁画;浊漳河谷中的国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