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慈阁凭借“城楼阁拔天”的美誉成为保定的标志,故有“不到大慈阁,未到保定”之说。大慈阁始建于公元1227年,由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原名大悲阁,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于建造大慈阁的目的之一是军事防御,因此具有登高瞭望塔通宵观察敌情的功能。后来在清朝乾隆年间遭雷击被烧毁,现存为乾隆年间重修,如今这里香火鼎盛,非常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坐北朝南,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不只是一座楼,而是一组寺庙群,</span>据说大慈阁之所以被称为真觉禅寺,是因为历史上有一位名叫真觉的和尚曾在此居住并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走进寺庙,迎面是一座三门建筑,这在寺庙很常见,一般的说法,寺庙前面的三门,分别对应佛学上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当中的门叫空门,常说出家为“遁入空门”,指的就是这个门。左边的门叫无作门,右边的门叫无相门。一般来说,普通信众百姓进庙礼佛、参观可以走两侧之门,古时寺庙如逢皇帝贵胄显宦进庙,仪仗便从中门迎入送出,大型佛事活动,高僧住持也从中门通过。</p> <p class="ql-block">穿过中间的空门,迎面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坐北向南,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寺”横额。这是大悲阁的别称,在清道光二十六年时就有了这个名字了。殿内有弥勒佛和韦陀塑像。</p> <p class="ql-block">走出天王殿,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东西两侧的钟楼、鼓楼,二楼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分上下两层。通常说“晨钟暮鼓”,早晨敲钟,晚上敲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暮鼓唤回苦海梦迷人。</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将目光转向寺庙的主体建筑大慈阁,大慈阁建于高5.4米的石台基上。阁前是22级台阶,因此阁楼所在位置比其他建筑高出许多,再加上自身31米的高度,建成后便有了“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图金阁碧云端”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大慈阁”三字清晰可见,这是清末大慈阁的住持胜果大和尚的手笔,字体圆熟,大气磅礴。进门后一楼门楣上悬挂有嘉庆帝手书“海藏法施”四字横匾。殿门两侧门柱上抱柱联“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禅”为清代名臣李鸿章所书。</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共三层,一层正中供奉着5米多高、千手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矗立莲花须弥台上,慈眉善目,神态安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壁则有十八罗汉壁画和经文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背后是关帝庙,关帝庙不大,始建于明朝时期,历史久远,原来是叫做“汉寿亭侯庙”,“汉寿亭侯”是关羽跟着曹操和袁绍打仗时,因为战功卓著,曹操上表汉献帝赐给关羽的爵位,也是关羽生前被授予的最高官职。现存关帝庙是重修的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因其坐南朝北,故称倒座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庙内仔细观看的话,可以看到关帝庙内部四周墙壁上还有残留的壁画痕迹,因此让这座关帝庙尽显沧桑。</p> <p class="ql-block">走出关帝庙,其旁边立一方石刻,据石刻旁文字记录,原来是明末清初黄檗隐元禅师(1592一一1673)所书“红见”二字,出自杜《晴》诗曰“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此诗意境高远,亦见禅机。这也算一次机缘吧,能有幸目睹隐元禅师的笔触,不枉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真绝禅寺,沿街步行没多远你将会看到一座钟楼,它巍峨耸立、雄踞繁华闹市,毗邻大慈阁。近观之,其庄严之势,让人不禁仰望,仿佛历史的钟声于耳畔回响。</p> <p class="ql-block">钟楼历史悠久,始建于金年,明宣德年间重修后,称“宣德楼”,成化年间重修后,又名为“千云楼”,清康熙四十二年重修后,又称“鸣霜楼”。有钟楼必藏钟,据悉钟楼内的大钟亦历史悠久,铸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是国内所存最古老之钟。不过想看钟的真容必须进楼。</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距离钟楼不远处,一座古老建筑直隶总督署,静静地矗立在繁华街头。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保定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直隶总督署共有直隶总督共74人99任次,比较为人熟知的如李卫、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p> <p class="ql-block">关于总督署辕门内东西两侧,原来各有木质旗杆一根。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的保定府旧址大门之前,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直隶总督署定位至此,此时大门前木制旗杆高约二十米,上刷红漆,它是署衙的标志,历经明清两个朝代,至民国年间的1920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坐镇保定,从国外进口水泥钢筋,在原来的旗杆位置上建成了由底座、旗杆、旗斗三部分组成通高十丈五尺(33.6米)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一对大旗杆。</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期,直隶总督位列九大总督之首,等级制度森严,直隶总督署的辕门,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辕门位于直隶总督署门前南部两侧,是总督署最前面的第一道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辕门为牌楼型建筑,其内侧中间牌楼门上大书“辕门”二字,十分醒目。东侧辕门的外面上书:“</span>都南屏翰”,西侧辕门外面上书“冀北干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明直隶总督的极其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城市原点”指城市的起点和出发点。在地理含义上,它代表城市核心区的精确位置,并以此为起点表达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在文化含义上,它反映城市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明,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人文景观。保定将“城市原点”坐落于总督署中轴线上,面朝总督署广场。其标志的核心部分为直径1.227米的铸铜浮雕,浮雕四周有东、西、南、北中文标注,并标明海拔及经纬度。</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放眼望去,便是仪门,仪门即礼仪之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只有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才会出仪门迎接共进大堂。仪门上悬挂匾额“威抚畿疆”四个大字。上联:昔为畿辅,今控岩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下联: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这幅对联为李鸿章所写。</p> <p class="ql-block">想要更全面的了解直隶总督署,不妨于甬路两旁的展示栏前驻足,对总督署的简介,及参观路线可以说是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早在1920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特意从国外进口钢筋、水泥,将总督署门前木质旗杆改成水泥浇筑,高约33.6米。1971年据说是旗杆影响交通或其他原因,被拆除了。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大旗杆剩余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span>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个大旗杆,可以成为中国的旗杆之最了,原为木制旗杆,高20米,民国初年曹锟重修旗杆,旗杆加高到十丈零五尺(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据说比北京的前门楼还高出六尺(前门楼高九丈九尺),旗杆之大,全国独有,成了保定市内的标志性建筑。有关大旗杆的民间传说很多,素有“保定府的大旗杆”。</p> <p class="ql-block">古城保定的这两根大旗杆,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的保定府旧址大门之前,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直隶总督署定位至此,此时大门前木制旗杆高约二十米,上刷红漆,它是署衙的标志,历经明清两个朝代,至民国年间的1920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坐镇保定,从国外进口水泥钢筋,在原来的旗杆位置上建成了由底座、旗杆、旗斗三部分组成通高十丈五尺(33.6米)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一对大旗杆,高于当时天安门前的大旗杆,这在全国那也是首屈一指的了。它的底座和杆体均为八角形,底座高约二点五米,並在这两个旗杆的三分之二处各有一个方形旗斗。</p> <p class="ql-block">进入仪门就来到了大堂院,甬道两边这些树龄已4、5百年,依然枝繁叶茂的古树已成为总督署活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古树的掩映下,甬道的正中矗立着一座公生明牌坊又叫戒石坊。其上方中间耀人眼目的三个红底金字,道尽了流传中国千年的为官之道。背面则刻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所书的御制戒石坊,“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句话是提醒官者要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在过去所有衙门大堂前甬道正中都立有戒石坊, 戒石刻官箴,为宋太宗创建。明太祖令各州县立戒石碑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清代改为牌坊,称“戒石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戒石坊设立在大堂正前方,抬眼就能看见,以示儆戒。</span></p> <p class="ql-block">公生明牌坊再往后走,就到了大堂,又称“正堂”。大堂是总督拜碑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总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来审理各类案件,大堂及前面的月台是总督举行隆重庆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场所,如承接谕旨、拜发奏折以及对皇帝、太后、皇后生辰吉礼的朝贺等。</p> <p class="ql-block">大堂门口悬挂着三块牌匾,中间一块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旟镇冀门”匾额,</span> 是乾隆皇帝赐给方观承的四个大字“旗镇冀门”意思是方观承就像大旗杆一样镇守直隶保卫京师。旁边两块 <span style="font-size:18px;">钧衡笃祜”、“调鼎凝厘”匾</span>额,分别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李鸿章70大寿的时候所赐。</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堂,顿感威严肃穆,屏风上方悬挂匾额,上书“恪恭首牧”。这是当年雍正皇帝御笔,用以褒奖克勤克俭的直隶总督唐执玉。</p> <p class="ql-block">想具体了解这座府衙的历史,不妨先到位于其中的展馆中转转,对其有个大致的观感和印象。</p> <p class="ql-block">大堂内部的布置是按照当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候的场景复原,中间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初升的太阳、丹顶鹤、海水”分别象征着皇帝、文官一品大员,百姓。大堂左右两边摆放着红色的牌子,是代表着总督权利的职衔牌。</p> <p class="ql-block">穿大堂而过后边是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取深思熟虑补其不足之意。这里是总督日常办公,复审案件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二堂匾额“勳高柱石”。对联为:虎帐壮军威天肃清高风雲变色,龙韬娴武略地临重要旗帜生光。因为和大堂一样为办公地点,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威严庄重的。</p> <p class="ql-block">二堂东侧室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者休息的场所。议事厅面积不大,仍保留着清时的家具和装饰,抬头可见匾额上方的四字箴言,明目达听、整纲饬纪、心清似水等言语时刻提醒着官员对自身品德的约束和要求。</p> <p class="ql-block">二堂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墙上悬挂的居官八约,体现了乾隆朝直隶总督孙嘉淦为官做事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出了二堂再往后走就是内宅了,是总督的生活区。首先是三堂院,也叫官邸院。是总督在内宅办公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堂正房五间,堂内布置典雅古朴。东侧的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之所。西侧的书房是总督习经写字著书立说的地方。堂外的楹联是唐执玉任总督时手书的座右铭:“将勤补拙,以俭养廉”。</span></p> <p class="ql-block">走出三堂即是四堂,又称为上房,是总督和家属们生活的地方。此处是曾国藩四堂场景还原,在四堂门前楹柱上悬挂着的是曾国藩所题写的对联,不过这副对联当属他的自律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直隶总督署设有多个专题陈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直隶总督署的历史和文化。位于直隶总督署中轴建筑两侧的多个厢房,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直隶总督与直隶地区的演变过程,以及总督在清代历史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通过这些展览了解清朝时官员的习俗、直隶总督的生平和直隶总督署的建设、保护历史等。</p> <p class="ql-block">走进明清瓷器展览馆,馆内各种珍贵的古瓷器展示,引起了游客们浓厚的兴趣,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古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承载了数百年历史文化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这口古井,是当年总督署用水打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撼的,还要属数字体验馆内安装的113平方米360度高清环形大屏,配合投影及声控设备,沉浸式空间接续时光长廊穿梭至近代,从直隶总督发出的决策,诞生了“唐胥铁路”“开平煤矿”“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这些工业的涌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与科技奠定了基础。体验过后大家均表示,身处其中如同亲身走过了那段岁月。</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