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栀子花开,盛夏将至,又到了大学招生入学的时候。每年这时都会让我想起上大学时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恩惠。</p><p class="ql-block">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78级,当时上大学国家有助学金政策,助学金的发放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评定为一二三等奖学金,家庭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就没有助学金,真正体现了“助学”的功能。我家半工半农,家里六囗人。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属于那种与农家子弟比家境还算不错,与城里人比算差的家庭,我们班大多数是杭州同学,我“当之无愧”被评定为一等奖学金受助者,每个月领取十八元五角。对于我们相对贫寒的家庭子女来说真是雪中送碳。</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十八元五角够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十五元雷打不动留作一个月的伙食费,每天五角,那天超支了改日一定节约回来,余下的三元五角用作买书、买牙膏肥皂之类的日用品。连同每月二十八斤定量的粮票,都是计划着使用,早餐二两,中晚餐各四两,不敢有半点马虎,更不可能寅吃卯粮,加之寒暑假回家省下的粮票,一年的定量也勉强够了。</p><p class="ql-block"> 听说现在大学已经没有了助学金政策,改成了奖学金,为何要改不得而知。一字之差,或许让许多贫寒家庭子女失去了国家资助完成大学学业的机会,也失去了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失去了摆脱家庭贫困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我能在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生活工作,能在假日漫步于西子湖畔,享受徐徐暖风,除却父母,首先要感谢邓小平,他让我有机会上大学,其次要感谢国家,她让我从容地完成了学业。“国家”两字,有时对个人来说会感觉比较虚幻,但我深切地感觉她的存在,如同父母一样在你需要时,能按时足额地把助学金交于你手上。</p><p class="ql-block"> “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之心,感恩之心怎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