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日至3日游览建水。</p><p class="ql-block">2月1日上午10点多出发,路上继续欣赏云海美景,然后从元阳西上高速,于下午1点多从建水南下高速。途中有时空隧道,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多去建水古城朱家花园。</p><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地处云南昆明南部约220千米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双龙桥(十七孔桥)及燕子洞等。其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03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拥有超过50座古建筑,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古城的景区布局以中心为基点向外辐射,核心区域围绕建水文庙展开,文庙是整个景区的灵魂,布局遵循中轴对称原则,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附属建筑,形成庄重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在文庙东侧,朱家花园以其宏伟和精致的设计成为另一个重要景点,与文庙共同构成古城东部的主要景观带。古城南部的朝阳楼是主要的入口之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为古城增添了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西部的双龙桥横跨泸江河和塌冲河,不仅连接古城与周边地区,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十七孔设计使桥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体而言,建水古城通过这些重要建筑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1665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已近六百年历史,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内现存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州、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47个,文物点358处,地面文物数量居全省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首。建水古城现有3个4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文庙景区、朱家花园景区、学政考棚景区。</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所建,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园林,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2月2日去建水双龙桥、乡会桥、团山民居。</p><p class="ql-block">双龙桥是一座双阁十七孔石拱桥,坐落在建水城西5千米泸水与塌冲河会合处,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所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及乡会镇公所,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老易屯村,因清朝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乡会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由青石拱券砌置,全长约102米。乡会桥为典型的砖木石结构楼阁式风雨桥,东西向跨于泸江河上,整座桥呈“L”形。桥上是楼阁,上层建有三屋,中间为文星阁,下层为人马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乡会镇公所属建水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67平方米,为四合二进院二天井土木结构二层建筑,现存大门、前院、后院、四厢四躲共计54间房,前后院皆为走马转角楼,互相联通,乡会镇公所与乡会桥仅有一墙之隔。</p><p class="ql-block">乡会桥及乡会镇公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建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乡会镇公所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中共建水县委领导和发动乡会桥武装起义的旧址。乡会桥及乡会镇公所不仅建筑具有建水地方的古建筑布局规整、装修细腻的风格,而且具有革命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21日,乡会桥及乡会镇公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车站</p><p class="ql-block">这座车站始建于1936年,融合了中法建筑风格,是云南建水至团山村米轨小火车的重要站点。车站主体采用中式木结构,单檐歇山屋顶,与法式建筑部分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法式建筑部分居中,状若炮楼,砖石结构,黄色墙体色彩浓烈,极具时代感。车站内装饰风格为民国时期,后设有小花园,适合用餐和咖啡,充满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团山车站是建水古城小火车的终点站,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车站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民国风情,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建水小火车</p><p class="ql-block">建水小火车,也被称为个碧石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始于1915年。这条铁路全长约13公里,轨距为1米,被誉为“米轨铁路”。</p><p class="ql-block"> 小火车从临安站到团山站往返,途经双龙桥站、乡会桥站两个站点,将建水的临安镇和西庄镇这两个旅游小镇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串联起来。</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村庄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面临肥沃的西庄坝子、泸江河、个碧石铁路、鸡石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村前,交通十分便利,并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2002年全村227户,854人,张姓占608人。</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被誉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村落群,是“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这里的建筑具有典型的云南民居风格,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等,而且保存完好,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典型的有张家花园、将军第、秀才府等。</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院落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非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于“将军第”匾额而得名。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院落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并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平面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因此得名。院内木雕刀工细腻,手艺娴熟,反映出屋主的文化修养和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村长讲话</p> <p class="ql-block">晒秋</p> <p class="ql-block">2月3日建水古城寻井记</p><p class="ql-block">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城镇乡村,到处可以见到许多年代久远、形状奇特、水质甘冽的古井。那被历史和生活打磨得光滑透亮的井台,被绳索勒磨出道道痕迹的井圈,遍布建水城乡各个角落,无语地守在深巷老屋一隅,一言不发地凝视着世事更迭,注目着建水的兴衰,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并用流淌不的甘泉,养育着建水一代代人的生命,恩泽着每家人的生活,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正因为井的开凿,一座千年名城有了发展繁荣的生机,“滇南邹鲁”、“文献名邦”有了新的活力,人们的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有了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话题。</p><p class="ql-block">其中大板井是“滇南第一井”</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建水县临安镇西门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2.7米。至今仍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般热闹,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据《云南通志》记载: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称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p> <p class="ql-block">史书之外,更有民间说法: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的誉称。</p> <p class="ql-block">大板井外有著名的曾记大板井豆腐坊,一楼为制作豆腐的,二楼为自助餐厅,主要售买自制的豆浆豆花等食品。</p> <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