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最美进藏中路线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丹巴县</p><p class="ql-block">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p><p class="ql-block">丹巴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东大门,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辖区面积5649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6月,全县辖9个镇、3个乡。截至2023年底,全县常住人口5.07万人。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丹巴县,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甲居藏寨、墨尔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萨尔石刻、党岭自然风光,东谷天然盆景、中路、梭坡古碉群以及极富传奇的十三角古碉等旅游资源在县域内争相辉映,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承接点和主要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2023年,丹巴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6384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建制县时,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奴隶制蜀国统治四川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丹巴县境属其辖区边缘。</p><p class="ql-block">秦王朝时期,县境域为蜀郡边徼。汉属西羌,隋为嘉良夷。</p><p class="ql-block">唐属羁糜金川州,隶剑南节度使管辖。后吐蕃势强渐次东侵,县境被侵占。</p><p class="ql-block">宋仍置东西嘉良州。元代分别属威、茂二州下辖的千户所、万户府及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安抚司管辖。</p><p class="ql-block">明代,县境(今中路、梭坡、格宗、章谷镇、水子、东谷地区)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控制范围;县境大小金川及革什扎河流域归金川寺演化禅师治理。永乐五年(1407年),牦牛河及大渡河一带归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管辖。</p><p class="ql-block">在承袭明代疆域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清康熙五年,明正土司属地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今县境二十四村地区)范围划归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管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县境革什扎河流域归丹东革什扎安抚司管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境巴底、巴旺、聂呷区域归巴旺安抚司管辖,后巴底境域归巴底宣慰使司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土设屯”,县境岳扎、半扇门、太平桥等地归章谷屯管辖,屯署设在白呷山下(今章谷镇一带),隶属于成绵道懋功屯务厅。同治十二年(1837年),在原章谷屯辖区的基础上,划明正土司属地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地区,革什扎、巴底、巴旺土司管辖区域归章谷屯管辖,隶属打箭炉厅。至此,基本形成以后设置县治境域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丹巴县,设置建县后,隶属于康定川边经略使署,县下分设五路。</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红军长征到丹巴,成立丹巴县苏维埃政府,辖7区49个乡村级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丹巴县属西康屯垦区。</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元月,西康省政府成立,丹巴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p><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18日,丹巴县解放。11月,西康藏族自治区成立,丹巴县属其管辖。</p><p class="ql-block">1955年3月,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0月,川康并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属其管辖。</p> <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区划沿革</p><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丹巴县中路乡更名为东女谷乡。</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甘孜州调整丹巴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丹东乡、边耳乡,设立丹东镇,以原丹东乡和原边耳乡所属行政区域为丹东镇的行政区域,丹东镇人民政府驻丹东村1组80号。撤销东谷乡、水子乡、东女谷乡、聂呷乡和岳扎乡,设立东谷镇、墨尔多山镇和甲居镇。以原东谷乡和原水子乡纳交一村、纳交二村、科里村所属行政区域为东谷镇的行政区域,东谷镇人民政府驻东谷村1组52号。将原水子乡水子一村、水子二村、水子三村、大马村、长纳村、各宗村、吉宗村,原东女谷乡纵宁村、俄满村、俄多村,原聂呷乡甲居三村佛爷岩片区,革什扎镇布科村索断桥片区和梭坡乡宋达村黄土坎区域,巴旺乡扎科村大金川河中心线以东集体荒山荒坡区域划归章谷镇管辖,章谷镇人民政府驻水子一村1组7号。以原东女谷乡克格依村、基卡依村、呷仁依村、波色龙村、罕额依村、折龙村、李龙村和原岳扎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墨尔多山镇的行政区域,墨尔多山镇人民政府驻岳扎坝村1组39号。将原聂呷乡(除甲居三村佛爷岩片区)和巴旺乡聂拉村、小巴旺村、小聂呷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甲居镇管辖,甲居镇人民政府驻聂呷村4组17号。撤销格宗乡,设立格宗镇,以原格宗乡所属行政区域为格宗镇的行政区域,格宗镇人民政府驻格宗村2组17号。撤销半扇门乡,设立半扇门镇,以原半扇门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半扇门镇的行政区域,半扇门镇人民政府驻半扇门一村1组41号。</p> <p class="ql-block">区划详情</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6月,丹巴县辖9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章谷镇。</p> <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市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介于北纬30°24′至31°23′、东经101°17′至102°12′,东西最宽86.9千米,南北最长105.7千米,辖区面积5649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丹巴县属岷山、邛崃山高山区,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在大雪山脉与邛崃山之间。由于山脉受大地构造带的控制,多为南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南高,东南低。西南方向的海子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5820米,东南方向的大渡河为全县最低点,海拔1700米,高低悬殊4120米,一般高差为2000-3000米。境内高山对峙,峰峦重叠,峡谷深邃,沟壑众多,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而山脉走向,又挟持河流走向。</p><p class="ql-block">丹巴县地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川滇南北向构造与小金—金汤弧形构造和复合部位,构造体系复杂,区内南北向构造属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褶皱发育。在地形地貌上,丹巴县位于大雪山东麓邛崃山西坡,属于岷山、邛崃高山区,是我国第一、二阶梯过渡地带,系典型高山峡谷地貌,境内地形复杂,地势变化多端,相对高差悬殊,山脉逶迤,奇峰耸立,怪石磋砣,山河相间,河川纵横,峡谷深切,河沟密布。</p> <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丹巴县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呈垂直带分布。山顶与河谷的气温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温度4.4℃,8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2.4℃。每年12月开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会结冰,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p><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丹巴县处于长江上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溪沟密布,共131条,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附近汇入大渡河,流域面积4721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大金川由北而南,先后纳入西部的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折而东流,又纳入由东北南下的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其水向东南流入康定县境。</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水资源</p><p class="ql-block">丹巴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77.12万千瓦,可开发量327.5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87%。其中大金川河、大渡河在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为209.6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91万千瓦,为国家重点开发流域(不计入县内)。余下的小金川河、革什扎河、东谷河及其他支流,其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67.5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36.5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81%(其中小金川河24万千瓦、东谷河32.8万千瓦,革什扎河41.4万千瓦,其他小支流38.3万千瓦),已开发量为1.1728万千瓦,仅占三条河流可开发量的0.86%。</p> <p class="ql-block">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丹巴县粮食作物主产玉米、小麦、黄豆、青稞、豌豆、胡豆等。水果主产梨、苹果、核桃、花椒、石榴、桃子、葡萄、樱桃等。蔬菜主产洋芋、莲花白、茄子、西红柿、青笋、胡萝卜、大白菜、辣椒等。贵重中药材有松茸、天麻、贝母、虫草、大黄、羌活等。境内植物资源有67科185属1000余种。野生动物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雪豹、金雕、绿尾红雉、白唇鹿、玉带海雕、胡兀鹫等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纲12目16科25种;鸟类12科18种。全县天然水域面广,鱼类资源种类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国家二级水生野生动物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p> <p class="ql-block">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丹巴县矿产资源品位高,易开发,共生伴生组合多,综合开发效益高,已探明矿产4大类16种,主要优势矿产资源有:铂、镍、云母及金矿,已探明大型矿床2个(铂镍矿、白云母矿),中型矿床4个,小型矿床13个。地热资源丰富,有30余处出露点,有丹东热水塘、边尔党岭温泉,东谷牦牛热水塘温泉等,可供人沐浴,治关节炎、风湿病、皮肤病。</p> <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丹巴县常住人口为49872人。</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底,丹巴县户籍总户数为17221户,户籍人口56021人,其中城镇人口15084人,乡村人口40937人;男28194人,女27827人。年末常住人口5.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8万人,乡村人口3.3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3.14%,比上年末增长1.07个百分点。境内有藏、汉、羌等民族。</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非遗文保</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2月,丹巴县境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巴古碉群、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p> <p class="ql-block">藏族碉楼营造技艺</p><p class="ql-block">以丹巴碉楼为代表的藏族砌石建筑传统技艺被称为叠石技艺,自然运用建筑力学原理,用天然石材砌筑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的碉楼。竣工当年不得进行装饰,过年后才能进行装饰。早期平民民房一般只装饰经堂,别的房间很少装饰。现今,人民的生活改善了,除了底楼,楼上的房间内外都装饰得很精美华丽。藏族碉楼建筑艺术高超和杰出,历经风雨、战争和地震,几百上千年屹立成坚固的“东方金字塔”。2008年6月7日,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丹巴古碉群</p><p class="ql-block">丹巴素有“千碉之国”、“东方金字塔”的美称,在古碉建筑最辉煌的时期,有3000余座碉楼耸立在丹巴境内,其建筑年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丹巴目前现存古碉562座,其中梭坡就有176座,是世界高碉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丹巴古碉形式多样,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最,古碉高30米左右,最高的达60余米。从功能分类看,大致可分为家碉和寨碉两类,家碉以户为单位,依房而建;寨碉以村或部落为单位,一般建于道路要塞、山梁高处。寨碉又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烽火碉、要隘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等。</p> <p class="ql-block">用石头叠成的碉楼群,号称‘千碉之国’,就在四川丹巴</p><p class="ql-block">丹巴的石碉楼均为木石结构建筑,现存的石碉楼最早建于汉代。其中,中路和梭坡两乡又是石碉楼分布最多的。梭坡是整个丹巴、乃至世界上古碉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有84座。</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p><p class="ql-block">罕额依遗址位于四川省丹巴县东北约3千米的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地处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约600米,海拔2300米。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中及其外围有大量石棺墓分布。1987年夏,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在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发现了分布范围大,埋葬方式特殊的石棺墓群。翌年秋,四川省文物普查队办公室派员复查,在刹拉科发现了堆积厚达8米左右的文化层,初步踏查后认定为一处古文化遗址。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罕额依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零两个月的发掘,共开5×5米探方4个,2×15米探沟一条,实际发掘面积12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民族服饰</p><p class="ql-block">嘉绒藏族服饰是整个藏族服饰中颇具代表性的,服饰多是用氆氇、呢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上衣外套分大领和小领,也有长装和短装。外套的衣领、袖口等处镶有水獭皮、豹皮。领口、袖口均用金丝缎镶边。着装一般分为盛装和便装,用于不同的季节的场合。另外,女性服饰还有四季和年龄之分。在春季服饰鲜亮,以桃花为形;夏季着单色彩衣,以杜鹃花为形;秋季着蓝色衬衫,以百合为形;冬季着皮裘缎衣,以梅花为形。老人服饰贵重而色彩单调,青年人服装鲜艳,中年人的服装则庄重而让人别具风度。嘉绒服饰也同样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丹巴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民俗节庆</p><p class="ql-block">丹巴嘉绒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十分丰富,其中以丹巴锅庄、弓剑舞最具民族特色。丹巴的选美节又叫风情节,每年5月21日至23日举行,每年选出了一朵金花,二朵银花,五朵石榴花,还要选出一朵康巴之花。藏族青年男女通过节日,耍坝子、庙会、转经、跳锅庄、对山歌等形式来结交异性朋友,有的地方还至今流行着顶毪衫、抢头帕等古老风俗。</p> <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2月,丹巴县境内拥有AAAA景区——甲居藏寨景区,AAA景区——中路景区、梭坡景区。</p><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社会旅游资源为一体,可分为3大类17个亚类30个小类。其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古碉群、巴底土司官寨、藏寨民居、东女国都城遗址、中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古石棺墓群、格萨尔石刻画和古战场遗址等;自然生态资源有:格宗领袖峰、墨尔多山、石笋、自生塔、牦牛谷“天然盆景”、莫斯卡风光、党岭风光、甲居藏寨、布科藏寨等。到2017年底,已开发的景区有甲居藏寨,中路—梭坡藏寨古碉群、巴底美人谷、牦牛谷天然盆景、布科藏寨等景区。</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甲居藏寨</p><p class="ql-block">甲居藏寨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独具特色的藏式楼房建筑而得名。造型奇异,色彩绚丽,藏寨及民俗风情特色尤为突出。寨楼一般修建三层,总高15米左右,均为石木结构,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特征和传统而古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中路藏寨</p><p class="ql-block">中路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海拔2100米。“中路”,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整座藏寨坐落于小金川东岸山坡半山腰的一处开阔平地上。庇护在嘉绒藏区最著名的墨尔多神山脚下。中路藏寨有悠久的古碉楼,古朴的成人仪式,形式多样的锅庄舞、古藏戏,华美的嘉绒藏服,以及顶毪衫习俗、酥油茶、火烧馍馍等。</p> <p class="ql-block">梭坡景区</p><p class="ql-block">梭坡古碉群,从大渡河对岸看,山坡上古碉错落有致、高耸而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一路延伸到雪山之顶。</p> <p class="ql-block">名优特产</p><p class="ql-block">丹巴县主要土特产有:蜂蜜、核桃、花椒、苹果、梨;虫草、松茸、天麻、贝母、各类食用菌;藏床、藏桌;银铜包边茶桶、金银碗、金银包边酒杯、金银手饰;酥油、香猪腿、香肠、血肠、猪膘、腊肉、酸菜包子、火烧子馍馍;“三片”等藏式服饰。</p> <p class="ql-block">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31日,丹巴县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入选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表彰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p><p class="ql-block">2021年,入选四川省2021年度省级生态县(市、区)候选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