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 兴 散 记——邓池沟探秘

自在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美篇号:62674263</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图 / 文:自在客</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未从夹金山历史的厚重中走出来, 夏初的第一缕清风带着花香又把我们送上新的行程。车辆在宝兴的千里绿林中穿行,连绵的群山,云雾缭绕,随意铺展的身姿如同刚刚出水的少女,披着白纱妙漫而神秘。凝视着窗外的青翠,与山川对望,心灵纯粹如洗。钟表仿佛放慢了它的脚步,邓池沟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的标志已然朴入了眼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邓池沟位于宝兴县蜂桶寨乡境内,是茫茫林海中的一个小村落,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和夹金山南麓。这里不仅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然而让邓池沟享誉世界的,则因为她既是大熊猫的家园,也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更吸引我的则是她背后的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海拔从谷底800多米不断升高,沿途的植被景观也随之悄然变化着,红杉树遮天蔽日,藤蔓缠绕,竹林繁茂,满山密布。湿润的空气中带着松木的清香,吸进肺底,似乎在身体中过滤,传来阵阵难以描述的舒爽。行进在这人迹罕至的林间,让人才真正明白被誉为动植物宝库的邓池沟,数万年来能够成为包括大熊猫在内的无数原生物种生栖繁衍的天然家园,绝非浪得虚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辆在盘山道中穿行,在老县长的指引下拐进密林中另一条山道。突然眼前一亮,山腰间好镜面般现出了一块平坦之地,熊猫溯源的标志物立于进口处,台阶上屹立着一座朴实庄重的川西民居样式的建筑。这就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熊猫源纪念馆,也是融中西建筑美学文化为一体的建筑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奇启于1802年,法国远东教会的周耶神甫在邓池沟开始传教。1829年周耶神甫病逝并归葬于此,逐渐成为川西天主教会的圣地。现在的教堂建于1831一一1839年,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既有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形拱门,肋状顶拱,彩色窗花,又有川西民居全木质庭院式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69年又一个法国传教士、动植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步履坚定的徒步走到这里。住在教堂,传教30多年,同时在此开展动植物研究。偶遇憨态可鞠的大熊猫,惊喜的考证认定为新物种,制作成标本,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正式名命为大熊猫,由此引发了熊猫热,并被世界所认知。至今标本仍在法国自然博物馆珍藏。所谓科学发现,就是中国这种上百万年特有的物种,从这里带到外部世界,第一次被近代世界确名和认识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站在纪念馆空旷的广场前,环顾四周,视野极为开阔。纪念馆后面的莽莽群山,连绵起伏,向天际扩展,那是无数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身后断崖深不见底,云雾缭绕,阳光透过丛林斑驳陆离,夹金山积雪的融水汇成清澈的条条小溪,从路边,从林间,从屋前,潺潺流过。耳旁叮咚的迭水声伴着不知名的鸟鸣,清新的花香随风阵阵朴入鼻吸,让人一时愰忽,仿佛进入了仙境,心醉神迷不能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远凝视着这座近二百年的川西民居式的纪念馆,沉静而质朴,从外表找不出一丝教堂的影子。在老县长引领下举步走上台阶。近前细看方知别有洞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宽阔长廊左右拉伸到头,廊顶与屋顶相联,卯榫相扣,显得极为高大开阔。右侧的大门好似大户人家的祠堂门口,举头望去,大门上的匾额上刻着“圣母领报堂”五个大字,由此才显出教堂的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迈进教堂大门的那一刻,便被精美的哥特式建筑震惊得无以复加。全木质结构的三纵六拱共十八个肋形顶拱,以夸张繁复纵横的网格线条,把教堂筑成高耸宽阔的蓬顶,拱顶的木材虽经百年风雨却仍保持着原本的鲜明色彩。巨大的窄而高的玻璃窗,复以窗花,以蓝色为基底,明媚的阳光透过窗花折射在教堂里,烘托出神秘,哀婉,祟高的宗教气氛。这座独具匠心精致的建筑艺术瑰宝,完美的诠释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可以说是建筑活化石在中国的展現。它每块石料都见证着中西建筑美学的融合,每一根木料都默默的承载着岁月的苍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入宽阔的长廓,站在巨大正门前,透过挑檐望向院内,典型的川西民居围院式四合建筑, 主体为三层,穿斗全木结构楼房,四周为石料墙裙,坚固美观。从院内右侧楼围的玻璃窗才可看出,与教堂的左侧墙是共用墙,巧妙的把中西方建筑精髓融合在结构中。这种独特的中西合壁的围合式庭院建筑,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保存之完好,在川西乃至全中国都十分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经历了近二个世纪的精美建筑得以完美的保存,不仅由于地处偏辟,交通不便,还得益于精巧的设计,上乘的施工质量。主横梁上刻有工匠的名字,其用工之坚实可见一斑。老县长告诉我们,一百多年来能够避于战乱更得益于百姓的维护和智慧。文革中破四旧的狂风也吹到了宝兴,老百姓迅速把云母石(石棉矿)堆滿了教堂和院落,作为公家的仓库,这才避免了被摧毁的灾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子后侧是大熊猫起源馆,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阿尔芒.戴维在此生活,研究,发現熊猫,带出走向世界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11月,阿尔芒.戴维逝世100周年之际,戴维家乡艾斯佩莱特市市长带着亲友团悄然来到邓池沟,他们惊诧的发现,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圣母领报堂,戴维故居仍保存完好,阿尔芒.戴维的塑像静静的耸立在蓝天下。感动之余艾斯佩莱特市欣然与雅安市结为友好城市。2017年大熊猫“花花”在法国出生,出镜那天马克龙夫妇亲自为“花花”站台。2023年10月雅安前专员孙前先生从戴维的子孙奥古斯特.戴海杜手中接过了代表其家族荣誉的手杖,俩人在大熊猫园前持手而泣,续写着百年友谊传奇,就像一颗明亮的星,闪耀在浩瀚的历史夜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丽的传奇续写在童话般的绿光秘境中。我们移步大熊猫园,近距离观赏大熊猫的生活起居。这里于其说是熊猫园不如说是野生散养基地,四只大熊猫原住民生活在这里,处于群山之中的半野生状态。园外还生活着数个野生种群。如果您足够幸运的话,在巡山员的带领下或许能够邂逅隐秘于竹林中,瘫坐于树杈端的野生大熊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没有观光车,没有人潮汹涌的商业气息,有的只是滿目的色彩和静谧的山林。不论是溯源文化体验区,还是科普游憩营,亦或是大熊猫宿营区,隐没于群山环抱里,沉静在时光隧道中,犹如置身于美妙的山水画卷,让您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抚慰那喧嚣的躁动,洗涤着心灵的纯净,享受这份慢生活的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邓池沟的美,浓缩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您绝不会后悔选择走近她亲近她,世间已多风雨,何不把这份难得的纯净铭刻在您的记忆深处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