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继《易经》“师卦”(䷆)之后,便是“比卦”(䷇),师卦上坤下坎,而比卦系上坎下坤,故“师、比卦”互为综卦。</p><p class="ql-block"> “师卦”系地下有水,水聚而反,形成对立,发动战争,兵戎相见,你死我活。而“比卦”系地上之水象,宛若漂流、湖泊与大地的关系,水滋养大地,大地承载流水,和平相处,相依共生。</p><p class="ql-block"> “比”有人解读为两柄匕首,泛指两件兵器,并排放在一起,寓意敌对双方各自放下兵器,表示弃战和好,和平共处,此解倒也形象。</p><p class="ql-block"> 实则“比”古文字形是面朝右并排站着的两个人,由此表示靠近、挨着,有并肩而行之意。这和汉字的“从”构字之法有点相似,“从”是一前一后两人为“从”,而一左一右两人则为“比”,如“比翼双飞”“天涯若比邻”等。</p><p class="ql-block"> 故而“比卦”重点讲的就是战争之后,彼此坐下来化干戈为玉帛,摒弃前嫌,和平相处、亲近依附之道。</p> <p class="ql-block"> “比卦”卦辞曰:“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p><p class="ql-block"> “比”和睦相处,友好相待,自然是吉祥、无咎。故卦辞中“吉,原筮,元永贞,无咎。”是最其码的征象了。</p><p class="ql-block"> “原筮”的“筮”有“占卜”之意,所以,众多资料解读为第一次进行占卜,卜辞是好的,吉祥的。</p><p class="ql-block"> 私以为这种解读以是字解意,虽尊重原文,但不合原意。我认为“原”不能解读为“原来”、“第一次”。而有“平原”、“高原”的“原”的意味。再直白点讲,就是筑土为台,在台上设祭天仪式,所有诸侯国也好,小邦国也好,其首领聚集于此,向天盟誓,结为盟友。故我认为“筮”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盟约”。故“原筮”应该是相“比”的邦国,在高台上缔结盟约,祭天拜地的场境,在我们三门峡的渑池境内就遗存着秦赵的会盟台。</p><p class="ql-block"> 世间事,和则两立,战则两败,通过战争的洗礼,双方或多方能坐下来进行平等对话,这样就可少让生灵涂炭,自然也是功德的事,是吉祥的。</p><p class="ql-block"> 但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有时兴“师”也是平息恩怨的良方,通过“师”的振荡,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重新进行建制。建立新的秩序。这也是吉祥的。历朝历代,换代之初,修养生息,减免赋税,人们生活都是安居乐业,幸福而安定的。</p><p class="ql-block"> 这其实也是现实,历朝历代,开元之初,政治清明,打天下者知道得天下之不易,保持“正贞”之道,亲民、爱民,以百姓心为心,与民同乐,故“无咎”,这是被历史验证过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卦辞的后半句:“不宁方来,后夫凶。”</p><p class="ql-block"> “不宁方来”。“宁”是安宁,消停。“不宁”指不安宁,心里忽上忽下,拿不定注意,左右为难,忧虑不定的样子。“方”指“方国”,“小邦”。“不宁方来”,就是指那些还犹豫不定的小的方国看到别的方国都缔结盟约,建立政治互信,经济共荣,军事同盟,抱团取暖,也都纷纷前来,加入这个结盟组织,成为其会员国或成员国。</p><p class="ql-block"> “后夫凶”。“夫”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就是一个助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后才幡然醒悟想加入组织的方国,由于太不积极,则被视为共同的敌人,被排斥在“比”的组织之外,面临的是即将被群殴的凶险。</p> <p class="ql-block"> 纵观“比卦”,是“师卦”之后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是社会大融合、大团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平等以待,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比”翼齐飞,合作共赢。但对于认不清形势,反应迟钝的方国,即不加入组织的方国,将会被孤立,则处境更加艰难和凶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