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寒江雪的美篇

独钓寒江雪

<p class="ql-block">夏初时节,与溪闽和姜大哥及董老师、沈老师(夫妻)同行,来到伊滨公园花海赏花拍花。下午时分来到“水泉石窟”。此是第一次听溪闽讲起才知这个小众石窟。于是上网查询。此乃多年习惯,先做攻略可知大概。</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洞窟坐东朝西,面对 万安山 主峰,沙河溪流由窟前向东北流去,背山面水,环境清幽。</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两侧绿植葳蕤,苍翠郁葱。初见一铁栅门,心想好小哟。但进得石窟中却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近距离的观看1500年前北魏时期雕刻的石像仍清晰美观,我被深深地震撼……这亦是我跟随溪闽,跟随“大咖说”第一次实地来到石窟中参观学习。之前绝对是“太白金星”,拍几张照片留念而已。</p> <p class="ql-block">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北距北魏洛阳城约20千米。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是洛阳地区龙门石窟周边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时期的佛教石窟寺。石窟年代较早、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又不乏独特、新颖之处,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石窟寺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窟门外璧摩崖碑记,是我国目前唯一记载北魏时期洛阳地区造像的文记,共约八百多字。文中详细描写了石窟主昙覆的生平及开凿石窟的缘由。是研究北魏佛学、史学、地学的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由此让我记住并印证了大咖老师们所讲文物的实证不仅包括碑记和铭文,还包括考古发现和典籍记载等多种证据。‌</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立,在全国石窟中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二佛并立”是指北侧立佛通高538厘米,南侧立佛上半身残毁,残高294厘米,两尊佛像左右站立,衣纹表现相似。这种布局不仅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溶洞的结果,更是北魏晚期皇权政治在佛教造像中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打领带的大佛国内独有</p> <p class="ql-block">反关节交脚弥勒,造型独特,被称为“跳芭蕾舞的弥勒”(有一力士双手托举弥勒的双脚)。加之鸟翼袈裟,更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的凤翼龛楣是全国唯一的独特艺术形式。龛楣设计模仿凤凰展翅形态,两侧对称展开如凤翼,雕刻精细,兼具北魏时期典型的流畅线条与华丽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屋形龛。檐下为尖拱楣圆券龛,龛楣装饰似两片凤鸟翅翼。龛内一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悬裳垂至龛下,为他处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的羊肠纹对称是最典型的。</p> <p class="ql-block">巩义石窟的羊肠纹不规则,据说要比水泉石窟晚些。</p><p class="ql-block">此图文由溪闽提供。</p> <p class="ql-block">千佛龛龛像密集排列,形成“千佛”视觉效果,体现北魏小型龛像的典型布局。</p><p class="ql-block">部分千佛龛与礼佛图、飞天图共存,龛楣装饰包含莲花童子、火焰纹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每个小石佛身边都刻有名字。</p> <p class="ql-block">面对1500年前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石窟,我并未感到冰冷,而是感到了一种温度……</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这个被低估的小众石窟,令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光辉。</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海内孤例“凤翼龛楣”;</p><p class="ql-block">有罕见的“反关节交脚弥勒”;</p><p class="ql-block">有精巧的超越佛像本身的龛楣幔帐;</p><p class="ql-block">有奇人张三丰到此一游的题刻。</p><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更令我深深感动的是石窟守护人一师广耀先生。他曾经是水泉村党支部书记。自1978年(当年31岁)至今在此守护石窟47年。青丝染白发,如今已是78岁的他仍然守护着水泉石窟。故而被誉为“石窟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他一手拿书,一手执激光笔。非常专业,如数家珍。</p> <p class="ql-block">回望水泉石窟,山崖上的松柏和枫树郁郁葱葱。那是老人家从1998年至2000年化缘而来的。不禁想起《卧龙吟》中的两句话: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老先生,向您致敬!</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佛光与人性之光交相辉映。千年的石窟映照出熠熠星河。</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下起了小雨。远山如黛,烟雨濛濛……上天亦为那些默默无闻的“文物守护神”以及我身边的好战友、挚友溪闽还有她们志愿者团队的董老师、沈老师们所为之感动而细雨菲菲……</p><p class="ql-block">表面平静,内心却汹涌。思绪万千……曾经拜读了张泉《荒野上的大师》,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感叹、感慨……“梁上君子”(梁思成),“林下美人”(林徽因),1937年7月13日,实现了他们寻找梦中的大唐,终于完成了为中国找到存世唐代木构建筑的理想。“佛光寺”一千年后的夕阳残照,如约倾覆在这座被遗忘的建筑上。许多年后,人们记住了他们在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家;记住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记住了种种绯闻与情感的暗涌八卦,却不记得他们并没有留在舒适的客厅里,而是风餐露宿,在荒野与山村间碾转。把自己交付给古老的建筑遗存,交付给那些消逝已久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每个角落,都有她(他)们最美的声音,最美的身影。她们不辞辛苦,义无反顾。不断的汲取和积累知识,以此充实讲解内容。她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亦是文化的传承者。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的根与魂。功在当代,立在千秋!我们会记得妳们!后人会记得妳们!历史会记得妳们!正是因为你们,我们华夏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弘扬志愿精神,彰显时代担当!爱与奉献薪火相传,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她们只是众多志愿者中的缩影。她们让我深切地感受每个志愿者都是一朵玫瑰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p><p class="ql-block">平凡而伟大!向你们致以军人最崇高的敬礼!</p> <p class="ql-block">游玩的过程亦是研学的过程。学无止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