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 class="ql-block">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编织,作为指尖上的艺术,融合了“编”与“织”的技艺,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通过编织活动,幼儿不仅能发展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的良好品质,同时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我们将编织活动巧妙融入班本课程,带孩子们一起探索指尖的艺术世界!</p> 课程起缘 <p class="ql-block"> 晨练发现长长头发的小朋友编着麻花辫,这一幕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他们纷纷议论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辫子太好看了!是怎么编的呀。”</p><p class="ql-block">“麻花辫真漂亮呀!”</p><p class="ql-block">“我妈妈也会给我编辫子。”</p><p class="ql-block">“我妈妈也给我编,可是我不会。”</p><p class="ql-block">“这辫子好像我吃过的麻花呀!”</p> 探寻编织 <p class="ql-block"> 寻找生活中的编织</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寻找一些造型各异、用途不同的编织品。在寻找过程中,他们发现每一件编织品都有独特的纹路和编织方法。例如,手提包是用玉米皮编织而成,鞋子、衣服、竹篓则是用材料编织而成。这些发现让孩子们对编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p> 走进编织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编织?”</p><p class="ql-block">小朋友们的答案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编织就是可以用线变成围巾。”</p><p class="ql-block">“可以用线变成手链。”</p><p class="ql-block">“用毛线可以编织成毛衣。”</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编织小课堂。通过阅读绘本故事《织毛线的猫》以及观看视频讲解,孩子们了解到,编织是将细长的材料通过交错、勾连、穿插、缠绕等方法组织起来的艺术形式。同时,我们还通过图片讲解认识了各种编织工具的名称,为后续实践打下了基础。</p> “编”玩“编”乐大调查 <p class="ql-block"> 在对编织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向孩子们发放了《“编”玩“编”乐》调查表,鼓励他们深入探寻编织的秘密。通过调查,孩子们不仅对编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p> 了解编织技法 <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不同的编织技巧,孩子们亲手制作出各种作品。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让他们在编织中体会到乐趣与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缠绕、前后交叉等基本编织方法。从简单的编织开始,他们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技法,并掌握了部分编织工具的制作方法。这一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耐心,也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p> 编织小游戏 <p class="ql-block"> 抓尾巴编织不仅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还成为他们游戏中的重要元素。瞧,孩子们将自己编的麻花辫融入户外活动,玩起了“抓尾巴”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尽情享受着编织带来的乐趣,也进一步感受到了编织艺术的魅力。</p> 收获 <p class="ql-block"> 幼儿从最初的简单“一上一下”有规律的穿线、绕线到现在有着丰富的编织方法,这些看似需要极其深厚编织技法的动作,一一被幼儿所感受和理解,并在编织过程中,呈现和表达出来。他们在不断的操作中探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编织规律。孩子们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思维越来越活跃、小手越来越灵活,动作越来越协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手指尖上”,通过区域游戏活动展开,我们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也感动于他们的成长。孩子从不会到会,不断挑战自己,在点滴中进步成长。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千丝万缕织成多彩童年。孩子们在编织艺术的熏陶和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编织的魅力。培养了幼儿各方面的品格和魅力,同时促进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养成。在游戏化、生活化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用兴趣引领,用爱心浇灌,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一起见证从无到有,落地生花。孩子们不断进步着,体验着编织的乐趣,探索着编织的奥秘,我们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