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那些事

幸福来敲门

借书那些事 <p class="ql-block">  婚后,我依旧在山村教书。农村素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冬天来了,夜就尤其显得漫长。吃过晚饭后,时钟才刚敲响五下,此时电视上放的内容很杂,电视剧要到黄金时间八点开播,三个小时的等待是多么无聊,脑子处于缺氧状态,瞌睡虫趁机找上门来,一晚上睡十几小时是不足为奇的。那时候没有手机,如果有本书是很美的一件事,可是整个村子只有烟火气,不见读书人。不过,在长期的观察中,我终于有了借书处。</p> <p class="ql-block">  首先,说说借书给我的那位姓程的阿姨吧。她大概有70多岁,鼻梁上挂着一副老花镜。读过几年书,在那个年代算是颇有文化的,后来学了裁缝,上门给别人家做衣服。她年岁已高,耳朵不灵,要和她沟通就必须“吼"。她丈夫是先天性的瞎子,从村人口中得知,她丈夫家以前是地主,婚前互相不知底细,只听媒人从中撮合,从而组建家庭。她有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50多岁后都有点失聪,小儿子还是瘸子。程阿姨和别人交流时,接收的信号总有偏差之故,少有人和她说话,所以寂寞之余就爱看书。她手中的书要么皱巴巴的,要么有首无尾,要么有尾无首,残缺不全。尽管如此,她依旧是给我提供书的源头之一。我不嫌弃书的外表和褒贬,只要是书,都会如捧着珍宝似的翻阅。一来二往,她觉得和我有共同情趣。当有新书时,就会招呼我去她那拿,她还会和我聊聊书中的情节,我只有听的份,因为即使我用“吼”来和她沟通,她也只会答非所问。</p> <p class="ql-block">  其次,借书之地就是堂婶那了。堂婶比堂叔小18岁,因为是继母做主,所以搭建了这对年龄不匹配的姻缘。那时候堂叔家养老母猪,在那个年代是万元户了,堂叔给堂婶的继母买了金银首饰,所以继母就把堂婶嫁过来了。堂婶比我小几岁,她当年还不到20。我经过她家门口时,总看见她手捧小书,头也不抬。为了能从她那儿借本书看,我主动讨好她:“婶,看书呀!”她不得不把视线从书中移过来,冲我笑笑。我走上前去,满脸堆笑地说:“婶,我也喜欢看书也。”她很知我意,把手中的书递给我,又回房拿出几本,说:“你挑两本,看完还我,这是你叔租的 ,一本书五角钱, 期限十天。”我欣喜若狂,连声答应:“婶儿,我保证三天看完,就还你!”就这样,我和婶越来越熟络,她家就真地成了我的“借书室”。听婶的婆婆说,堂叔知道她爱看书,就借书给她看,哄着她在这里住的开心,这样就不会想娘家。</p> <p class="ql-block">“书非借不能读也”,也就这样,我在紧赶慢赶中读了不少书。如今,政策好了,国家的民生工程为民服务,在图书馆花50元办张借书卡,终身受用。一本书,期限一个月,逾期不还,每天就缴纳一角的借书费。因为一个月日子长,一本书在我手中左拖右拖,往往到期前一天,我才会慌忙读完。这样的好政策,我却没了往日读书的激情,是年龄大了,是生活的压力……罢了罢了,别找理由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