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大伾山

土豆德彪

<p class="ql-block">浚县大伾山,当地人称之为东山,海拔只有135米。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禹导河,至于大伾。大伾被列为黄河下游的重要地标,大禹治水时曾在此疏河导流。</p> <p class="ql-block">浚县泥咕咕是国家级非遗,南北朝时期,泥咕咕就已经成了浚县庙会中的特色民间工艺品。到了元明清时期,泥咕咕随着庙会的不断扩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由泥猴张设计的石猴文化石阶,从山门开始沿山修建,石阶上雕刻了形态各异的石猴,数量多达1986只,与大伾山修建时间1986年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泥猴张本名张希和,是浚县著名的民间艺人。利用夸张和多变的手法塑造了神情各异、千奇百怪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这座名为恩荣坊的牌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皇帝为表彰孟楠家族 “一门三进士” 的荣耀而建。孟楠时任工部主事,其父亲孟含霓、祖父孟继均被追封为同进士出身,三代荣获科举功名,堪称明代科举史上的佳话。这座牌坊不仅承载着家族荣耀,更以 “牌坊摞牌坊” 的独特结构闻名遐迩 —— 因建造时占用邻居赫家土地,年幼的赫瀛放言 “日后我家立牌坊要建在你家顶上”,最终赫瀛高中进士官至御史,孟家信守承诺,在大牌坊顶部加建了一座小石坊,形成 “重坊相叠” 的奇观。</p><p class="ql-block">恩荣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青石建筑,高 11.5 米,宽 10 米,采用仿木结构雕刻,柱脚抱鼓石上雕有 12 对姿态各异的狮子,栩栩如生。顶部原有的小石坊在 1966 年被毁,2022 年原址重建时恢复,使整座牌坊重现 “双坊叠立” 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牌坊共分为七层:</p><p class="ql-block">第一层“二龙戏珠” 浮雕,象征皇权与祥瑞,呼应 “皇恩浩荡” 的建造背景。</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匾额 “龙章宠锡”(圣旨恩赐之意),点明牌坊的皇家属性。</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八仙庆寿” 图,融合道教文化元素,寓意长寿与吉祥。</p><p class="ql-block">第四层刻有孟楠父亲孟含霓的官职与封号,彰显家族世袭荣耀。</p><p class="ql-block">第五层“竹林七贤” 图,以魏晋名士的雅趣为题材,通过雕刻细节展现四季变化 —— 春竹抽芽、夏林蔽日、秋叶飘落、冬雪覆枝,堪称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第六层孟楠的进士身份与官职题记,与父亲的封号上下呼应。</p><p class="ql-block">第七层“衣锦还乡” 场景浮雕,刻画孟家祖孙三代荣归故里的宏大场面,人物、车马、仪仗栩栩如生,空中更有仙人护佑,寓意 “光宗耀祖” 的终极追求。</p> <p class="ql-block">抱鼓石造型较为规整,上半部分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类似鼓的形状,下半部分为方形基座,与坊柱和地面紧密相连,给人一种稳定、坚实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恩荣坊的镂空雕刻通过多层次的雕刻手法,使图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例如柳树的雕刻,镂空的技法雕刻出了柳枝随风摇曳的动态。</p> <p class="ql-block">上面两幅图案为现代修复,但一眼就能看出与最下方的原迹在工艺技术上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狮子在传统文化中是 “瑞兽”,仰头嘶吼的形态象征 “驱邪避凶”,守护牌坊背后的家族荣耀。</p> <p class="ql-block">大伾山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叠压三层,局部青石裸露。山中的青石质地相对较软,易于雕刻和加工。</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山中,与浚县古城相望。</p> <p class="ql-block">情人柏:两棵古柏树一棵挺直,另一棵斜躺在直立的柏树身上,犹如一对情侣柔情蜜意地依偎缠绵。</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庙,又称天齐庙,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 1000 多年历史,1978 年庙内正殿被大火烧毁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门两侧塑有黄飞虎的四员大将:黄明、周纪、吴谦、龙环。</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东岳大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原名大伾山寺,坐西朝东,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年-500年)。明朝时改建为坐北向南,并更名为天宁寺。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又改为坐西朝东,形成如今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正门正对着大伾山景区的东门以及上山路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寺门口的“唐王槐”,是一棵国槐,树高8米,主干3米,树龄约有1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龙槐拦驾”:据《新唐书》记载,唐武德五年夏四月,李世民平定河北刘黑闼后,准备引兵攻打徐元朗,在黎阳(今浚县)集结兵马。千船待发之际,李世民听从军师徐懋功的建议,进天宁寺拜大石佛,祈佑东征胜利。王冠高耸的李世民在诸将陪同下赶往天宁寺,走到天宁寺门口时,他的王冠被横出至寺门前的槐枝挂掉了。李世民认为这是大佛显灵,意在警示自己不可傲慢,于是心领神会,毕恭毕敬地进入天宁寺祈求石佛保佑。后来,李世民东征大获全胜,这棵槐树也因此被称为“龙槐”,“龙槐拦驾”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大佛于目前正在进行修缮。这是自明正统十年(1445年)整体修缮后,时隔580年首次进行的大型整体修缮,预计修缮时间3年。</p> <p class="ql-block">大佛楼内依崖凿就的弥勒坐像,被誉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通高22.29米,比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高5.15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还早400多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伾山上为什么有座大佛?据说当年建造大佛就是为了镇黄河。据明末浚县知县张肯堂所纂《浚县志》载:“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镵崖石为佛像,高八丈,以镇黄河”。传说当年黄河从大伾山下流过,河水经常暴涨,冲坏堤坝、淹毁庄稼,百姓苦于水患,无力抗拒,把解除水患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图澄为传佛慰籍百姓,建议石勒在大伾山开凿大石佛以镇黄河,减少水灾。百姓称大佛为“镇河将军”,其左手抚膝,右手屈肘前举,手心向外,这种姿势在佛教中被称为无畏印,有斩妖除魔无所畏惧的意义。</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为2024年10月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浚县当地百姓提起大佛,常习惯用“八丈石佛七丈楼,还有一丈在下头”这句话来形容。摩崖大佛开凿于后赵时期,佛足深踏地面之下一丈多,而遮护大佛的楼阁高约七丈,从地面算起,石佛高度超过楼阁,所以有了这样的说法。其形成是因为先有石佛的开凿,后北魏时期为保护佛像修建大佛阁,楼阁依佛身而建,底部借佛身为根基,且地基抬高,才出现了这种佛比楼高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登大伾山诗》:“晓披烟雾入清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舞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p><p class="ql-block">摩崖大佛附近现存历代摩崖石刻三百多块。名气最大、最珍贵的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王明阳)的《大伾山诗》: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第二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大伾山诗》,整篇诗作表达了诗人昂扬的斗志和对政治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洞又名“西阳明洞”,是老黎阳八景之一“龙洞祥云”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龙洞座西向东,面阔三间,庙内石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上洞口径1米,中洞口径0.5米,下洞最小。</p> <p class="ql-block">餐霞阁是一座青砖砌成的四层楼阁,由浚县知县刘德新在清康熙年间建造。楼阁造型独特,阁顶形似道士帽,门槛处有石刻对联“金鼎销红日,丹田老紫芝”,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刘德新信奉道教,认为自己有仙风道骨,便将办公地点搬到餐霞阁,在此早晚焚香礼拜、处理政务。</p> <p class="ql-block">吕祖祠</p> <p class="ql-block">大伾山的崖壁上布满了历代摩崖题刻,数量多达460余处。这些题刻内容丰富,字体涵盖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李培基是民国时期的官员,曾担任过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游大伾山时留下了摩崖题字“瞻彼淇澳”。</p> <p class="ql-block">“瞻彼淇澳”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原诗是用来赞美君子的文采风流和高尚品德。</p> <p class="ql-block">“愿天下尽读有用书”由清末濮阳秀才李鸿儒题写于清代辛丑年间:</p><p class="ql-block">正着读:愿天下尽读有用书。</p><p class="ql-block">​反着读:书有用读尽天下愿。</p><p class="ql-block">从中间往两边读:读有用书,尽天下愿。</p> <p class="ql-block">与大伾山相望的浮丘山位于浚县县城西南,是太行山余脉,因山傍卫水势如行舟,故有“浮丘”之美称。山中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石构件,如碧霞宫是中原地区罕见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这些遗迹见证了浮丘山的兴衰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