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语文老师

凌西

<p class="ql-block">老师,学者 -- 项楚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半世纪前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项楚老师是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五十年前聆听项老师语文课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仿佛还能看到讲台上的老师身影。</p><p class="ql-block"> 1970-1975年我在成都西北中学渡过五年的中学时光,那段岁月里,幸运地遇见了项老师,而整个高中时代的语文课,也都由他亲自讲授。</p><p class="ql-block"> 项老师来西北中学时很年轻,文质彬彬,儒雅谦和,学识渊博,我当时对老师的名子“项楚”印象很深,觉得这个“楚”字取得真好,联想起楚辞,楚国,荆楚之地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学校的学习氛围远不比今日,学生上课不听讲,吵闹是常有的事,项老师的课堂也遇到这种情况,但老师从不对学生吼叫,他总是站在讲台上耐心地等候同学们讲完,待嘈杂声平息下来,课堂安静了他便开始讲授。</p><p class="ql-block"> 在项老师宽和的君子之风感染下,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听课也变成了一种享受!特别是老师讲授的中国古典文学课文时,同学们都听得异常认真,课堂上鸦雀无声,项老师用他广博的学识,平和的语气将中国的古典诗文娓娓道来,就象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项老师以渊博的学识与人格魅力赢得了同学们的敬仰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项老师1975年7月留影于西北中学,时年35岁。。</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天,项老师与西北中学老师同学合影,第二排右一为项老师。</p> <p class="ql-block">  至今还记得项老师当年给我们讲授的语文课,我对项老师讲解的先秦诸子《劝学》篇,《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小说《水浒》章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课文印象最深。那时我们对学习古文都存有畏难情绪,古文生辟字多,难董,不易接受,而项老师在讲授《劝学》这篇文章时,着重讲述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文章所要阐明的学习的重大意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很详细地为同学讲授课文中的比喻·警句·成语等难点,帮肋我们更好地理解读懂这篇文章。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的时代背景下,项老师就对我们寄予着一种希望,希望同学们通过对《劝学》的学习,来读懂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史记·项羽本记》中的鸿门宴篇章很长,理解起来很有难度,项老师讲解这篇课文时,先为我们讲述了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介绍秦末起义军的两大首领项羽,刘邦由联合破秦到互争天下的过程,而鸿门宴就是这段历史的转折点。文章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生动记载了项羽,刘邦两家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刀光剑影,情节跌宕,出场人物个个形象鲜明,项老师逐一为我们剖析了司马迁笔下如何刻划出项羽,刘邦,项伯,项庄,范增,张良,樊哙,曹无伤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些历史人物最终如何走向不同的命运结局。</p> <p class="ql-block">  项老师把“枯燥难董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还时常为我们穿插一些课文之外的文学史上的趣闻迭事,不知不觉激发了我们对学习语文的性趣,更让语文课变得格处有意思。如讲王安石评价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时,用“一鸟不鸣山更幽”作评,因此被苏东坡称作是“点金成铁匠”。这些有趣的文学故事,至今回想起来还让我觉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二,项老师在西北中学的十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老师是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攻治六朝唐宋文学。研究生毕业后在甘洛军垦农场劳动两年,1970年30岁时到成都西北中学任语文老师,1980年40岁时调任四川大学教师,在西北中学任教10年,项老师在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与家庭,七十年代还是物质短缺,项老师一家就居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生活比较艰辛,项老师一边上课教学,一边也要帮着做家务带孩子,因此时常在学校食堂打饭吃。</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早晨,我碰到项老师在紧挨宿舍门的街沿边生火炉。是一种铁皮做成炉子,项老师要先用点燃报子把炉内的柴火引燃,当发现报子快燃完而柴火还没引然时,扇炉子的扇子又不在旁边,他有点着急了。这时我看到他急中生智,迅速提起炉子在空中快速来回摇晃,利用来回摆动让炉子加大进风助燃,终于将炭火成功引燃了。看项老师平时文质彬彬的斯文模样,再看到他做起家务时笨拙又认真的样子,觉得项老师好可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项老师西北中学时期教育印迹</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天,项老师与西北中学70级5班同学留影于文化公园,后排左一为项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高73级7班在西北中学校园拍摄毕业合影照。前排右六为项老师。</p> <p class="ql-block">1995年7月8日,我们73级高7班毕业20年,同学老师重回西北中学校园留影。照片中第二排右起第四为项老师,第五袁老师。</p> <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19日,在太升路蜀运宾馆参加师生聚会留念。前排右五为项老师,右六袁老师。</p> <p class="ql-block">项老师文殊坊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8日,项老师参加西北中学70级师生在文殊坊成都生活馆的聚会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项老师与西北中学学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儒雅,博学,随和的项老师</p> <p class="ql-block">  在西北中学执教的十年,生活条件很是艰苦,当时全国刚复课不久,许多返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恶劣的环境下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很多,但是项老师的心中始终沉静如一,怀揣着远大的学术理想。他日复一日他埋头读书,钻研教学,项老师最终在敦煌学,文献学,语言学及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享誉学界的大家。作为四川大学的杰出教授,他更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扎根基层的岁月中,在西北中学这方朴素的讲台上,项老师用他非凡的定力和热忱,以寂寞为深耕的沃土,将清苦锻造成理想的花朵,以智启慧,以德润心,留给了我们每名学生终生难忘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