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屋门前有一条河,老屋门后也有一条河。</p><p class="ql-block">门前的是老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胭脂古河。据说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是人称“江汉先英”的反元英雄汉王陈友谅在此征收赋税以供后宫胭脂水粉之用,因而得名。起于周老嘴镇五龙捧圣之处,于自然墩台之间蜿蜒曲折而来,在皇蓬口这段难得的呈正北正南。</p><p class="ql-block">门后的是新河,大约是我出生那年开挖的。我记事就从仰望那高高的河堤开始。新河没有名字,长大了才知道它叫二支渠,是分盐镇跃进河从西往东的第二条支渠。</p><p class="ql-block">老屋门朝西开,与同条河港上大多数房屋一样,门前是平整好的禾场。禾场下去,大约一二十米的杂树林,旁边就修有简易的河埠头。</p><p class="ql-block">从后门出去,大约二三十米远,就到了新河堤。蹲到河堤对面看老屋,这才发现堤面与老屋台基差不多高。中间隔着的这块低洼地,恰好是一片上好的菜园。</p><p class="ql-block">新河的堤面就是公路了。那年农历端午节前,我跟着大人到屋后的公路边看热闹。一条大船(后来才知道是生产队里最大的)上坐着十多个大人,手里挥舞着桡子,中间鼓仓里打鼓的老头把鼓打得震天响。人潮从北边的小队涌来,大队书记在我们队桥上作势拦阻,没有人应答。船很快的划过桥洞,往丰收河方向划去。</p><p class="ql-block">刚到我家屋后的河面时,鼓声戛然而止。奔跑着的大人小孩都停了下来。出什么事了?一阵喧嚣过后,船上面的大人把鼓手抬上岸,从附近借了一块木板,把老人平放在上面。然后又呼啦一声上船了。鼓声重新响了起来,人们从老人身旁经过,议论着是谁谁的老父亲,以前的鼓手。</p><p class="ql-block">大队书记在四队桥下面拦着不让向前时,船上前面两对桡手默契地掀了一桡水花,把书记的衣服弄湿了。</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我,还没有更远行的胆量。从四队的范围返回时,偷偷的瞄了死去的老人几眼。老人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却有些许让人捉摸不透的笑意。天黑后,才有人来抬走了老人,伴随着女儿阵阵哭泣声。</p><p class="ql-block">当晚,各小队就开始了划龙船的准备工作。以前没有这么大的河渠,老一辈都能划,现在政策放开,正是劈波斩浪赛龙舟的好时机,谁不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p><p class="ql-block">蚂蝗听不得水响,端午听不得鼓响,水乡就在年复一年的龙舟赛中把祭祀先贤的民俗活动代代传承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