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报恩寺

B团姜莱

<h3>B团姜莱,1000余字,用时一小时</h3> <h3>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跟着何老师来到了大报恩寺。<br>  一、千年佛脉<br>大报恩寺,明成祖朱棣为感恩父母而建,其前身建初寺,为江南首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报恩寺在不同的时期名称是不一样的。公元247年,吴大帝孙权下令修建江南首寺—建初寺;东晋317年,改名为长干寺;北宋1017年间,改名为天禧寺;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母“罔极之恩”,下诏按照“宫阙规制”在天禧寺原址重新修建并赐额“大报恩寺”,另在慈恩塔旧址重新建立九层琉璃宝塔。清朝咸丰年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h3> <h3> 二、遗址小课堂<br> 问:“大报恩塔”的设计理念是什么?<br> 答:传承中创新!宋明两代共用地宫,明代用当时最高超的技术建设了琉璃塔。古人都在用当时最理想的设计和建设传承历史的魂脉。今天,新塔在原址上建造,采用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材料,形成轻质塔形保护建筑,再结合智能控制LED与建筑投影再现当年琉光塔影。<br> 问:地上的石头干嘛的?<br>  答:那些叫做“柱础”,是柱子下面的底座,用来支撑整个建筑,让它更加稳固。通过天王殿留下的柱础,我们可以推测这里原来有一座五开间、三进深的建筑。</h3> <h3> 三、出土文物<br> 大报恩寺琉璃塔曾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报恩寺琉璃拱门是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标志性部分。这座琉璃拱门,其实不是门,而是小窗户,内置长明灯,由10人看守,但是通过它,能让我们一窥当年琉璃塔的金碧辉煌与雄伟壮观。它高约6米,采用仿木结构形制,通体由黄、绿、褐三色琉璃构建而成,色彩搭配和谐又夺目,仿佛将绚丽的晚霞凝固在了建筑之上。拱券运用榫卯结构层层叠砌,形成了跨度达3米的弧形门洞,既保证了结构稳固,又营造出深邃庄严的感觉。<br>  现藏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堪称 “塔中王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 。这座塔为檀香木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总重 50 公斤,塔高 1.2 米、宽 40 厘米 。通体镶嵌着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在灯光下,整座塔金光闪耀、气势恢宏。</h3> <h3> 四、佛教文化<br> 西方三圣是指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br>  我们还现场抄经,金色的笔墨印在红色的纸上,格外醒目。</h3> <h3>  今天的游学收获满满,我顺利得背出了十个端午节的别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龙舟节、粽子节、五黄节、五月节、天中节、正阳节、诗人节、夏节……”如愿获得了一根五彩绳!端午节系五彩绳是我国传统习俗之一,蕴含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我戴着这份祝福,美美地过节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