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实施,共探质量提升——镇江经开区葛村新苑幼儿园半日保教活动调研

自然学习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全面提升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2025年6月4日,经开区葛村新苑幼儿园组织开展"聚焦课程实施,共探质量提升"半日保教活动调研。此次活动以规范和优化经开区幼儿园保教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通过搭建区域内幼儿园交流互鉴平台,推动全区保育教育质量实现整体跃升。</p> 深度观摩,洞察细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开区专兼职教研员、各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共8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大家在签到处有序领取观摩记录表后,便深入班级,开启驻班观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摩教师对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紧密结合《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入园接待、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各个环节,细致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摩过程中,教师们驻足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认真记录教师的引导,力求深度洞察半日保教活动中的亮点以及可优化调整的方向。</p> 园所汇报,共话发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力。为推动课程深度扎根园所实践、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在今日分享中,经开区葛村新苑幼儿园以"自然与生活"为双主线,系统呈现了课程开发的多元实践样态,探索出一条立足园本特色的课程建设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开区葛村新苑幼儿园园长王建英分享了《主题课程的园本化开发与实施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园长从顶层设计的视角,解读了如何依托“东乡侬乐园”自然课程体系,让二十四节气、本土植物等资源成为幼儿成长的“活教材”。这一路径不仅是课程框架的搭建,更是“以儿童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实践。”</p> 经验分享,携手共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王园长的专业引领下,葛村新苑幼儿园教师紧扣园本课程框架,以儿童发展为导向,深度整合园所资源,通过主题课程开发、游戏化教学创新及生成性课程设计等多元路径,推动课程落地。教师们将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反思成果凝练为课程案例,进行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跟着节气识繁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佳鸣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老师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巧妙选取绿梅花托、玉兰落瓣等自然物作为探究载体,引导孩子们在"花开花落"的生命更迭中感知自然节律,通过"问题驱动—互动探究"的科学探究模式建构认知体系。这种将节气文化与植物探秘有机融合的课程设计,带领幼儿开启了一段充满趣味与深度的自然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奇的艾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嫣然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艾草不仅是自然生态中的植物载体,更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在课程实践中,幼儿通过观察比对蒿草、艾草、菊花脑的叶片形态差异,开展植物识别活动;并参与艾草膏制作、泡脚包设计等生活化实践,完成从"寻觅—辨识—探究—品味—创玩"的五维学习体验。这一过程既深化了幼儿对植物特性的认知,也在传统文化的实践传承中,厚植了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蚕蛾和七星瓢虫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熠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以蝉茧的椭圆形结构与瓢虫生长周期为切入点,将"完全变态发育"这一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探究的实践内容。通过持续性的观察记录、AI互动等科学探究方式,孩子们自主建构起对生物形态与生命历程的认知。从探究蚕丝黏性的物理特性,到理解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平衡,课程充分展现了科学启蒙的本质——在日常观察与深度追问中,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让科学素养的培育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鱼儿水中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车春露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以蓝藻爆发导致小鱼消失的生态现象为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围绕鱼与水生植物的共生关系展开探究。通过水样打捞、对照实验、数据可视化分析等科学实践,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态认知。当小金鱼浮出水面呼吸的生命迹象,与AI工具生成的生态模型相互印证,这一探究过程生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摒弃单向知识灌输,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共同探索自然奥秘,实现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双向生长。</p> 研讨交流,智慧碰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分享结束后,参与半日观摩的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展开深度研讨,围绕观察所得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随后,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集中反馈,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亮点、提出建议。</p> 小班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班组从教育观摩活动出发,总结了主题课程实施的框架性与渗透性,提出调整户外游戏时间、使用可重复利用抹布等生活活动改进建议,就集体教育活动中排序教学难度及指导方式给出思考,肯定区域活动尊重幼儿主体性与教师强观察意识,并建议运用思维导图深化幼儿探究学习。</p> 中班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班年级组观摩反馈指出,幼儿园户外活动能结合季节与园内资源(如水池、树莓)开展,设计实用记录表实现动态锻炼,同时提出防蚊虫、选阴凉场地等优化建议;生活活动中幼儿自理能力强,教师以音乐有序组织进餐,建议减少椅子搬动噪音;集体教学活动肯定幼儿表达自信,提出结合学情细化目标、拆分过长活动的建议;区域活动中幼儿沉浸游戏,材料丰富,提出补充阅读区主题书籍、优化益智区材料目标等改进方向 。</span></p> 大班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班组观摩研讨反馈中指出,葛村新苑幼儿园自然气息浓厚,户外场地兼具艺术人文、运动活力,功能多元且以特征命名分区,既注重培养幼儿创造性表达,又通过幼儿自主选材玩、"三星级"难度记录表关注个体差异;生活活动中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强、环节衔接流畅,教师重视能力培养与经验积累;区域活动布置合理、材料丰富,融入非遗文化游戏厚植幼儿文化认同,教师积极互动支持,部分班级将角色扮演设于公共区域,契合主题特色 。</p> 总结展望,砥砺前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片区幼教兼职教研员于谦做点评。她指出,葛村新苑幼儿园依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教师凭借敏锐课程意识,引导幼儿通过观察、AI验证等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构建"观察—探究—应用"学习链条,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生动课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尾声,经开区社会发展局幼教专干贾文芬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指导。她肯定王园长以葛村新苑幼儿园实践为范本,系统回应幼儿园生态环境开发的共性问题,通过规划设计、资源整合与理念凝练的全流程实践路径,构建四季更迭的生态教育场域,助力幼儿在自然物候变化中感知生物多样性,实现环境育人价值的深度转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贾老师从三方面提出深化建议:以儿童自主选材结合低结构材料激发探究游戏创新;通过兼具美学与教育功能的空间创设,构建"设计-互动-优化"动态循环实现环境对话;将自然角升级为观察、实验、实践一体的复合空间,联动种植区贯通课程。通过系统化环境建设策略,全面提升环境育人效能,推动幼儿主动学习与素养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以“半日保教活动”为核心,通过驻班观摩、分组研讨、经验共享等多元形式,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与案例剖析,聚焦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的落地实施。活动搭建起区域内幼儿园交流互鉴的平台,有效促进园际间的经验互通与智慧共享,为推动经开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