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报国之志 强兵强军强国家 <p class="ql-block"> 为厚植家国情怀,让“强国有我”的信念在少年心中扎根,张庄小学近日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杨殿臣同志。他身着军装,带着岁月沉淀的军人气质,为师生们开启了一场直击心灵的“强军课”。</p> <p class="ql-block"> 讲座开始前,校园里响起庄严的国歌声。全体师生肃立,目光随着五星红旗一同升起——鲜红的旗帜在晨风中舒展,像一团燃烧的火,映着孩子们仰起的脸庞,也映着杨殿臣同志军装上的徽章。</p> <p class="ql-block"> 当国歌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国旗已高高飘扬在校园上空。这一幕无声的仪式,早已胜过千言万语:它是对国家最朴素的致敬,也是对“报国之志”最生动的铺垫——正如接下来要聆听的军旅故事,此刻的国旗,正用飘扬的姿态,悄悄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颗“家国”的种子。</p> 戎装虽卸,军魂永驻 <p class="ql-block"> 杨殿臣同志,航空港区岗李乡张郎庄人,1962年8月出生,1980年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基地。服役期间,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导弹阵地就是战场,每一次操作都关乎国家安危。”回忆起当年的训练场景,他的眼神依然坚毅:“寒冬酷暑里的实操演练、不分昼夜的战备值班、精益求精的技术钻研……我们心里清楚,手中的武器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底气,身上的军装是‘人民子弟兵’的担当。”那些在军营里度过的时光,早已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深深融入他的血脉。</p> “铁血忠魂” 杨靖宇 <p class="ql-block">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这是杨靖宇将军投身革命时的呐喊。”杨老师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带着我们走进那片白雪皑皑的东北林海。1931年,日寇铁蹄践踏东北,杨靖宇率领抗联战士在零下40℃的严寒中,啃树皮、嚼棉絮,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他用“头颅可断,信仰不可移”的气概,在茫茫雪原上树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当叛徒出卖、弹尽粮绝时,他孤身一人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敌人剖开他的胃,发现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在场者无不为之震撼。“他的生命定格在35岁,但他的精神,却让东北的雪永远染着热血的红,让每一个中国人明白:什么是‘宁折不弯的民族脊梁’。”</p> 课堂浸润报国志,强军精神点亮少年心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杨殿臣同志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将“强军梦”与“少年志”紧紧相连:“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强军兴军的接力棒,终将交到你们手中。”他鼓励孩子们:“报国之志,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是否心怀‘为中华之崛起’的信念——现在好好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坚韧品格,将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 “这次讲座,不是简单的故事分享,而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张庄小学负责人表示,邀请杨殿臣同志走进校园,正是希望用军人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让“常怀报国之志、常思吾辈之责”的信念,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棂,洒在胸前的红领巾上,也洒在杨殿臣同志欣慰的笑脸上——这一刻,军人的“报国心”与少年的“强国志”悄然相连,化作校园里最动人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 杨殿臣爷爷的讲述,让师生们读懂了“军人”二字的分量,更懂得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深意。愿张庄小学的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与激励,把报国之志融入日常,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强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