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統府需网上提前預約,从左侧进,现在正门已永久关闭(保护)。总统府游览若只靠走马观花,容易错过隐藏的故事与细节,我們在入口处偶遇博学的经老师,听着他一路詳細的讲解,对总統府有了更新的认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总统府的建筑群可追溯至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为安置归降的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于洪武年间建造归德侯府,后改为汉王府(朱棣次子朱高煦居所),奠定了建筑群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此处先后作为江宁织造署(曹雪芹家族曾任职)、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等曾办公),康熙、乾隆南巡时曾作为行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平天国时期,天王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朝宫殿,历时11年。此后,曾国藩在此重建了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清朝重臣都曾在此就任两江总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15年间,这里先后作为江苏总督府、副总统府等机构。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办公地。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先后沦为日军机关和汪伪政权机构所在地。抗战胜利后,这里仍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新中国成立后,此地作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199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总统府旧址上筹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恢复建设,逐步形成今天的规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南京总统府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分为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西花园、孙中山起居室以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在三个参观区域中,又分布着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十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统府门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门楼原址为清两江总督署大门。太平天国时建天宮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姚彬设计)新建了这座西方古典门券式建筑。1948年5月20日“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门楼上的“国民政府”更换为“总统府”,由国民政府资政周钟岳题写。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登上门楼,升起红旗,从此门楼成为中国近代史结束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统府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典雅之美,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大堂、二堂、礼堂和总统办公楼,每一座建筑都气势恢宏,彰显着昔日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原为两江总督署军政中枢,东西长33.19米,南北宽19.3米,建有立柱36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堂顶悬挂其手书“天下为公”木匾。这个匾额悬挂于总统府大堂正中横梁上,是孙中山对国家治理理念的体现,强调国家、政治和利益的公有性质。“天下为公”出自我們所学过的课本《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强调社会的公共性和公平性。孙中山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他的三民主义中,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主张,即国家、政治和利益都应为人民所共有、共管和共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统府大堂里置有“天国风云”、“敕治两江”、“共和肇始”、“国府西迁”、“国共和谈”、“煦园曙光”六幅油画,记录着大院的重大历史。六幅油画均创作于本世纪初,作者分别为李建国、王浩辉、陈世宁、时卫平、陈世和、陈坚,均为当时江苏及国内知名中青年画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厅前东西两侧各有内外两个小门:东侧外门额刻「琼树」二字,内门额刻「清峙」,西侧外门额砖刻「璇灥」,内门额刻「飞黄」,均为清末两江总督衙署原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大堂和二堂中间,正面明厅四柱三开间,北向“倒座式”与二堂主次分明。1930年建筑师卢树森在走廊两侧设计监造玻璃幕墙,巧妙遮掩两侧陈旧瓦房。两边的玻璃简洁、大气、明快,采光与封闭完美结合。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色彩更加协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堂(中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晚清,1929年国民革命军编遣会议与会者曾在此留影。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内部空间进行西式改造,国家元首常在此接受外国大使递交国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柱子上的灯是民國期間的原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堂西侧是总统府礼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卢树森设计,将两江总督署花厅等五座建筑合并改建,内外空间中西对接。礼堂内部装饰豪华,舞台宽敞,音响设备先进,曾是国民政府时期举行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场所,一些高规格外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如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1948年选举总统时两度出新并举办重要活动。礼堂曾經过三次改扩建工程。1929年首次改建,扩大面积并增设穿堂,耗资7322.5银元;1935年二次改建,更换屋顶材料并铺装法国进口马赛克地砖,距今已90年,部分地方已有明显色差;1946年三次改建,消除日伪时期痕迹,恢复民国原貌。礼堂现在基本保留了1946年翻修后的面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現在礼堂內的地板、部分灯、音箱都是原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國進口地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音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字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堂北面的拱门外廊与东、西建筑相连,正北的敞开式穿堂与一座西式平房相连,平房造型与西花厅相似,门前的彩色石子台阶呈“八”字状展开,故称“八字厅”。是1917年北洋政府冯国璋副总统府烧毁后新建,常作政要会客、留影场所,1946年曾在此举行国共和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統会客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继续前行走上这八字台阶就是总統会客室了。会客室1917年5月北洋政府副总统冯国璋所建。国民政府、总统府时期先后为国府主席、总统会客室。中间穿道将会客室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边是主席、总统办公之处,内里有隔间;西边一大间,为会客之处。蒋介石曾在此会见各国使节和外宾、并在正中穿道台级上合影,马歇尔、司徒雷登、魏德迈等都曾在此驻足;此外,1946年7月1日,蒋介石曾在此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举行会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组蜡像,从左至右依次是蒋、翁文灏夫人、宋美龄、李宗仁夫人及李宗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蔣介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左:翁文灏夫人、宋美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轴线的最北端,就是大名鼎鼎的子超楼,也是总统府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又称现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公共行政建筑,也是当时少见的高楼,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内部配有电梯,这在90年前是相当先进的了。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楼前两棵雪松,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右侧的那颗已于2011年枯死。子超楼1934年开工兴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去時正在維修中,只有二层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第一張為子超楼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办公楼(子超楼)二层的东南角,是一个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曾是蒋介石的办公室(現在是按原樣復原的)。中间的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斜放的写字台,写字台上东西不多,有一本台历,台历翻到了1949年4月23日这一页,这天正是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定格在了这一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对曾国藩十分敬佩,他的桌子上除了放有一对曾国藩的鸡血石章之外,还放着一套《曾文正公全集》,有空时蒋介石经常会翻看曾国藩的文集,并以其中的语句勉励部下和黄埔军校的学生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桌上还放着两部电话机,其中一部能直接拨号出去,别人却打不进来;另一部电话得经过人工转接才能拨号出去或者呼入。在办公室里还有一张特制的皮转椅,这是蒋介石的专座。1949年4月24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人来到总统府,当时陈毅首长就坐在这张皮椅上拨通了第一个电话,向正在北京的毛主席报告了南京解放的喜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这是蒋介石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也是我们常见的一张蒋介石的半身照。原为黑白照片,拍摄于1943年9月重庆。1946年10月,蒋介石举办六十大寿,特地请光华照相馆将这张照片重新上色冲洗,多次赠送友人,还在祝寿画册上刊用此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办公室东间为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副总统办公室。1936年国民政府办公楼启用后,此三间朝北房间曾作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室。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即作为副总统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文书局長办公室,文书局局长为文书局主官,直属秘书长领导,属下有170多人。杨熙绩,许静芝分别担任局长,许任该职长达16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书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书局又称第一局,下设七科一室,隶属于国民政府文官处。总统府成立后,取消文官处,该局直属总统府秘书长负责。主要掌理总统府法令文告之宣达,文稿拟撰、翻译、编审,文件保管和收发,玺印及印信之典守,国务会议议事日程及会议记录等事项。每天一期的《总统府公报》即由该局主编和发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历史上“使用最久的电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1936年的南京总统府子超楼电梯,历经近60年的服役,被誉为南京历史上“使用最久的电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部电梯外观呈墨绿色,中间以缝为界,推测应是从中间开合的设计。电梯轿门的右上方,则巧妙地镶嵌着一块菱花格纹样式的玻璃门窗,别具一格。电梯门上方,一个半圆形的指针静静地指示着电梯的当前楼层,从负一层到三层,一目了然。而电梯门右侧,则是一个长方形铜质按钮盘,上面以花体字书写着生产厂商的名字,透露出一种复古而典雅的气息。这部电梯在楼内安装后,便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设备。林森、蒋介石、李宗仁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部电梯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完办公室后,由大楼的右边下楼,正是总统府的后花园,俯身看到一座西洋式的椭圆形喷水池,其三面长廊环绕,环境清幽雅致,景色怡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这个馆主要陈列了一些文物图片资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在天京的一些历史事件。洪秀全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兵,1853年攻占南京后,在两江总督署原址大兴土木营建天朝宫殿(俗称天王府),1864年湘军攻入南京,天王府付之一炬。现有的陈列展是根据史料记载,通过场景复原天王府局部殿堂,再现天朝宫殿的壮丽堂皇。展馆天井四周围廊和房屋外檐均绘有和玺彩画,用以表现当年天朝宫殿的气势和天王至高无上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洪秀全銅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王宝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复原后的金龙殿重檐圆顶、栋梁涂金,气派非凡。此殿原为洪秀全亲自设计督造,是洪与群臣议政之处。朝众臣时,天王端坐宝座,印赞官呼跪,则皆跪;天王有旨则依次而入,趋跄起跪,三呼万岁,听旨传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楹联:“尊天父,开天国,是非功罪干秋鉴;自金田,到金陵,成败兴亡一警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楹联:“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洪秀全当年的龙袍和天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书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王洪秀全幽处“大内”,鲜出宫门,好弄翰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机密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王洪秀全批阅文书与太平天国重臣秘密议政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纪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00周年,1951年1月11日立。郭沫若题书,罗尔纲撰碑文。该碑原立于总统府大门外正南照壁前,2006年12月迁立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則徐銅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陶林二公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绪九年(1883年),两江总督左宗棠為感激、怀念陶澍、林则徐二人早年的知遇之恩,奏请光绪皇帝同意,就近在两江总督署前建二公祠。陶澍、林则徐担任两江总督均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此时陶澍和林则徐均已逝世,左宗棠重返江宁,物是人非,感慨万千,于是邀请南京地方士绅集资,于光绪九年(1883年)也就是将近四十年后为陶、林两位总督建祠,建造“陶林二公祠”,以示其追慕之心。2001年陶林二公祠保护性撤移,2007年移建于此。当时保护完好的砖瓦石木、斗拱飞檐等,全部按照编号复建原位。祠堂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有前院、前厅、庭院、正厅、左右回廊和东厢房等,总面积871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江总督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匾额:“政肃两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楹联:</b></p><p class="ql-block"><b>“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惠洽两江”。据说是乾隆下江南时写给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意思是说他为官两江,造福一方。为官者得此嘉奖,也算贤者了。留意一下,石碑上的惠字少了两笔,留下供后人评说的话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楹联:“齿牙吐慧艳如雪,肝胆照人清若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匾额:“秉钺三江”,用严正的法律治理三江地区。公案后是巨型漆雕风,“一品朝阳”,这幅图案和一品文官胸前的补服图案是相同的,朝阳代表皇帝,仙鹤代表总督,表示了总督对皇帝的赤胆忠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煦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煦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以后,又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委会,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煦园门背面的石碑上,刻着“纶音”二字,“纶音”出自《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是说作为君王,即使说的话如丝一般纤细,传出去也会像绸带那般宽大,形容君王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告诫君王要谨言慎行!纶音后来就成了皇帝诏令的代名词。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耶稣的弟弟,在占据半壁江山之后,就以帝王的姿态发号施令了。1954年,在煦园假山发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纶音”碑,碑身已失散,无从查找,煦园园门背面的“纶音”二字,是根据碑额上的字迹摹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桐音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桐音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桐音馆是一幢中式园林建筑,单层歇山式小瓦顶,面阔三间四回廊,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桐音馆因雨水落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而得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经常在这里会客。1930—40年代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厅、总统府军务局长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桐音馆”三字林散之先生题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楹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雨醒诗梦来蕉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风载书声出藕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桐音馆曾國藩弈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国藩晚年每日弈棋两局,几无间断。署内桐音馆等处,是他与人对弈的场所。由于下棋过度,耗损心神和眼力,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初十日,他感觉昏倦异常,此后一连三日竞无力执弃。此三日内,曾国藩写字吃力,看书或断或续,时起时坐,至十三日午饭后,终于又弈棋两局,顿觉精神抖擞,神清气爽。此后直至临终前一天,每日必与人手谈两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枫桥夜泊”诗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碑阳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俞樾书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碑阴为其考证此诗文。碑侧为清江苏巡抚陈夔龙题跋。原碑立于苏州寒山寺。此碑系 1939年3月,“维新政府”按原碑复制后所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方胜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方胜亭,俗称“鸳鸯亭”。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舫又叫不系舟,不系舟建在一个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层巨型青石一一垒砌。平日太平湖水满时,人们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层的部位,而湖水放干后,常年潜于水下的6层青石也全部现形。它们有3米高,边缘被仔细地打磨成弧形,呈现出木船外廓的优美弧度。最为出彩的是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块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中央,舵杆伸出水面,连固定尾舵的舵环都被清晰地刻划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中山先生的青铜坐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意一下鞋子,每个游人参观铜像的同时都会摸一下鞋头,令它显得锃亮锃亮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时大总统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朝两江总督端方曾赴欧洲访问,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1909年,在总督任上开始建造这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未及竣工,即奉清廷之命赴四川镇压革命党。该建筑落成于1910年,即新续任总督(也是末任总督)张人骏任上。因位于总督署西侧的西花园,又称“西花厅”。整幢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1月2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也在这里举行。以后,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伐军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军令部)等机构的办公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大这间是总长会议室,临时政府在此陆续颁布30多条政策法令,将诸如剪辫子,改服饰,废缠足,禁刑讯,改称呼,废跪拜等文告下发全国各地,革除中国沿袭千年的种种陋习。社会影响极其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长会议室的西墙上悬挂为画家陈坚创作的大型油画《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长5米,高2.2米,这张油画共有人物29名,名字都列在下边。也有完整的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长会议室的东墙上悬挂一面五色旗,取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由北洋政府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休息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幢1200多平方米的青砖二层建筑,是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陈诚、顾祝同、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曾出入于此。此建筑正举办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