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环境创设——姜店镇中心幼儿园美工区教研活动

梁庄分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工区是一个为幼儿提供自由欣赏和自主创作的重要区域,是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小天地。为了贯彻《指南》精神,拓宽教师在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思路,丰富美工区材料,让材料更有层次性、趣味性,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6月4日姜店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基于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环境创设”教研活动。</p> 区域分享    共话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因交流而更精彩,教研因探索而更美丽。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各个班级就本班美工区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等方面进行分享,教师们沉浸在美的世界,认真倾听、积极交流,共同探讨美工区活动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小班幼儿兴趣与发展水平,投放多种类型材料。依据幼儿能力差异,提供不同层次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类:彩笔、勾线笔等绘画工具 ,满足幼儿涂鸦、填色需求;有剪刀、胶水等手工工具,助力手工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类:彩色毛根、毛线、彩泥、彩色珠子等 ,可用于制作立体造型、串珠等多样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成品及成品:有已绘制部分图案的T恤、花瓶等半成品 ,以及用彩泥制作的小鸭子、花朵等成品,激发幼儿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作品展示多元:通过网格架、墙面等展示幼儿作品,像幼儿绘画的人物、动物、房屋 ,手工制作的项链、装饰画等。既给予幼儿展示平台,增强自信,也营造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收纳有序:用塑料筐、收纳盒等分类存放材料 ,并可能配有标识(如动物图案),方便小班幼儿取用和归位,培养秩序感和自理能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环境创设童趣:美工区整体布置色彩鲜艳、充满童趣 ,符合小班幼儿审美特点,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特点,我们设置了扎染区域,鼓励孩子们通过探索点染、晕染、滴染等方法进行扎染,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感受扎染的乐趣及图案出现所带来的惊喜和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教材及幼儿兴趣的主题材料图片;第二部分是孩子们从主题中或生活中主动发起延伸的;第三部分为墙面留白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张贴、投放自己喜欢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投放包括主题相关的材料、幼儿常用的常规材料,以及教师根据幼儿兴趣需要投放的半成品材料。</p> 结合实际   分组研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们首先审视了美工区现有的布局与使用状况,总结了各班级在实践中的优秀做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接着,观看齐河三幼的环境创设图片,大家基于实际经验,就如何更有效地满足孩子们的艺术创作需求、如何推动孩子们的创意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班组结合主题,以情景导入的方式呈现幼儿作品,突显班级特色;中班组结合主题投放更多自然、生活的材料,作品展示多样化;大班组提升教师美感,用教育智慧多形式表征幼儿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本次教研活动的经验分享,我们总结并分析了本班的亮点与优势,同时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下学期的教学主题,撰写了关于环境创设的思路和相应的改进措施。</p> 学习经验   总结收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参与“儿童视角下的主题墙环境创设”培训学习,老师们对主题墙在幼儿园环境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在主题墙创设过程中的实践进行了反思:</p><p class="ql-block">1、设计规划不足,在以往的主题墙创设中,常常面临主题活动内容繁多,不知如何筛选展示内容的困境。这反映出设计规划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点、发展需求以及教育目标之间的关联。导致主题墙内容零散,未能突出重点,无法有效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和探索。</p><p class="ql-block">2、儿童视角体现不够,教师对儿童视角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到幼儿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在创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和美观,忽略了幼儿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得主题墙成为了一种单纯的装饰,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3、与课程衔接不紧密,主题墙创设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有时因为“拖延症”,导致主题墙不能及时反映课程内容的进展;有时又过于“急性子”,在幼儿还没有充分参与和探索的情况下,就匆忙完成主题墙的布置。这使得主题墙无法成为幼儿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展示,也无法为课程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墙作为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展示和记录,更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媒介。它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与环境互动的平台,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了主题墙创设的整体原则,如“够得着、看得懂、爱互动”,以及“1+N”的结构设计。这些原则和方法为今后的主题墙创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在张贴高度上,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和视角,确保幼儿能够轻松触及和观察;在内容呈现上,要以幼儿能理解的图画和照片为主,减少抽象文字的使用;在互动设计上,要展示与幼儿兴趣、问题相关的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了解了主题墙创设中常见的误区,如主题墙成为“花架子”、过度装饰幼儿作品、教师包办代替等,并学习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回归幼儿作品的本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主人。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加强家园共育,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互动性的主题墙环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尾声,谢园长对本次教研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与点评。她对教师们在环境创设中展现出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拓展深入等亮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她也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建议性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在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上,应以满足幼儿需求为核心。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并定期更新,以适应幼儿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自由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增加一些低结构的生活自然材料和传统文化元素的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过程,使他们更熟悉这些材料,从而更好地融入游戏。在活动中赋予幼儿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促进幼儿全面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曹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审核:谢晶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