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旸春(1900年12月1日-1962年5月12日),谱名炳沣,字秀珊,江西南昌人,是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1917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先后在土木系、电机系学习,1923年毕业,后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在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1928年回国后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桥梁设计贡献</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大桥:1934年,茅以升聘梅旸春为钱塘江桥工程处正工程师,他在国内首次采用铬铜合金钢减轻桥梁重量、节约资金,并据理力争,使英国道门朗公司接受设计图纸,1937年钱塘江桥通车。</p><p class="ql-block">• 澜沧江大桥:梅旸春对中国第一座近代有钢加劲桁的公路悬索桥——新功果桥(后命名为昌淦桥)进行全面审核,建立了完整的钢结构制造和工地安装工作制度。</p><p class="ql-block">• 武汉长江大桥:梅旸春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前期工作、测量钻探工作,还倡议和领导设计建设了临时火车轮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入施工现场解决困难。</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1958年,梅旸春担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负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他确定了九墩十孔,九孔160米,一孔128米墩上以曲弦加劲的菱格形钢桁梁的方案。</p><p class="ql-block">技术创新与理念</p><p class="ql-block">梅旸春注重实践,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深入调查地质情况,坚持采用新型沉井方案,并亲自进入沉箱到达江底进行试验,打消了人们对该方案风险的顾虑。</p><p class="ql-block">荣誉与影响</p><p class="ql-block">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梅旸春是第一获奖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设计和建造了多座重要桥梁,还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桥梁建设人才,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