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云端启研,明晰课程备课方向</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2日下午20:30,自治区天山英才袁梅名师工作室第四小组师傅胡金红,带领徒弟王利红、李宁、赵安宁、付明月五人依托钉钉平台,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围绕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第7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第9课《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探讨,以师徒携手之力,筑牢民族文化教育根基。活动伊始,师傅点明本次备课重点:立足课程标准,深挖文化内涵,设计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二、师徒共研,细探语言文字之美</p><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师傅发挥引领作用,对两课内容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接着王利红老师分享第7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备课内容。在师徒五人共同研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时,师傅强调要紧扣“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这两个主要内容。徒弟们积极分享创新思路,提出利用各民族语言问候、民歌、文字书写等内容的视频、图片导入新课,通过微视频、角色扮演、地图填卡等多元活动,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提升学生参与感;借助人民币多语言探秘、非遗故事分享等环节,深挖语言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三、集思广益,领略民俗风情之韵</p><p class="ql-block"> 在研讨第9课《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时,师徒五人围绕“各民族服饰、饮食、民居”三大核心板块展开深度交流。师傅以课程标准为纲,强调需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形态挖掘民俗背后的文化逻辑:“民族服饰的一针一线都镌刻着历史记忆,饮食风味的一粥一饭都凝聚着生存智慧,民居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地域哲学。”徒弟们结合多媒体教学经验,提出以“沉浸式场景化教学”串联三大内容——通过各民族服饰的视频片段对北方的袍服与南方裙服衣裤的差异,解析服饰与气候、生产方式的关联;借助新疆美食图片、各地米粉等特色饮食,引导学生探究食材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各地各具特色的民居。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懂得尊重、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民居,体会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四、经验传承,优化教学设计细节</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第四小组集体备课过程中,师徒之间互动频繁,师傅胡金红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徒弟们的教学设计提出针对性建议,从教学环节的衔接、重难点的突破,到课堂提问的技巧,一一耐心指导。徒弟们虚心求教,认真记录,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思路,现场研讨氛围热烈浓厚。</p> <p class="ql-block"> 此次线上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了师徒团队的集体智慧,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共享与专业成长,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相关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为向学生传播灿烂的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自治区天山英才袁梅名师工作室第四小组师徒们将继续深耕民族文化教育领域,以优质课堂为载体,助力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编辑: 李宁 付明月 </p><p class="ql-block"> 初审:胡金红</p><p class="ql-block"> 终审:袁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