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好戏”邂逅“最美六年”

懒猫清

<p class="ql-block"> “拿手好戏”邂逅“最美六年”</p><p class="ql-block"> —六上第七单元“艺术之美”大单元跨学科整体教学设想</p><p class="ql-block">一、主题思考</p><p class="ql-block">从伏羲画卦,鸟迹符号到书画同源;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到国乐之盛,从古至今,艺术如人类精神的一面镜子,它深入灵魂,传达思想和情感,给予人们无尽的欢乐和启迪。本单元的大主题为“艺术之美”,旨在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领略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任务情境:基于此,结合我校毕业季传统活动“最美六年”,我们以“拿手好戏”邂逅“最美六年”为本单元的主题情景,以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为依托,对“艺术”进行深入了解,体会“艺术之美”,找准自己的“拿手好戏”,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的“最美六年”毕业季上进行展演,并记录自己表现“绝活”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二、设计背景</p><p class="ql-block">1.整体建构</p><p class="ql-block">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一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表现艺术的魅力。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习作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单元教学内容呈现出先从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然后联系现实生活表现美,进而表达艺术之美的学习路径,所以也是进行跨学科学习非常好的一个载体。</p><p class="ql-block">本单元选材时间、空间跨度极大,展示了不论古今、不同国家的艺术之美。围绕单元核心主题,我们对教学内容、情境、任务等诸多要素进行整体建构、补充、重组、优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涵盖了音乐、绘画、戏曲等多种经典艺术形式,还通过文言文、现代文、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艺术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艺术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1)内容整合:《伯牙鼓琴》《月光曲》《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进行整合,补充《高山流水》《二泉映月》,联读赏析音乐之美;《书戴嵩画牛》补充《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斗牛图》,联袂赏读绘画意趣;《京剧趣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整合,拓展《秦腔》《听戏》,整合赏析戏剧魅力;《兰亭序集》补充《洛神赋》《九成宫醴泉铭》《草书千字文》,呈现书法盛宴。通过类聚法则,整体建构,学生对“琴”“画”“剧”“书法”等有了更清晰的感知。通过想象画面、生活链接、探究背景、艺术赏析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2)学科融合:将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相融合。《伯牙鼓琴》《月光曲》与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美丽的夏牧场》《赛马》《天堂》相融合,学习欣赏不同曲调的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的不同,并能根据音乐想象画面。运用本学期美术第四课《线与造型》中学习到的运用线条绘制人物形象的方法,来为本单元里艺术名人绘制画像,表现人物形象。《京剧趣谈》与六上美术《让剪影动起来》、六下美术《精彩的戏曲》相融合,运用学习到的色彩搭配、线条分布等知识,绘制与戏曲相关的小报。</p><p class="ql-block">2.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通过课前调研、学情分析,我们发现:一是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广,接触过音乐、绘画、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对这些艺术门类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但兴趣点不均衡;二是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尤其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想象,感受艺术的魅力有困难;三是对某些艺术虽然很喜欢,但只能感受到艺术作品带来的直观美感,缺少欣赏的方法,故无法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蕴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所以多学科融合,引领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实践中感知艺术魅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来展现和传播艺术魅力,从而提升自己对艺术文化的深刻理解,树立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三、目标导向</p><p class="ql-block">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因素、核心素养制订出层序性、分梯度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基础目标:阅读理解课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京剧趣谈》,以及补充材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经典旋律永流传》《听戏》《秦腔》,初步感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核心目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通过视听呈现、故事描述、文化溯源等途径,进一步感受艺术缤纷多彩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发展目标:能欣赏音乐、书画、戏剧等艺术作品,围绕话题,联系生活展开交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真切感受,能在自己的“拿手好戏”中陶冶情操。</p><p class="ql-block">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契合“感知理解—体验想象—迁移表述”的学理层级。</p><p class="ql-block">四、任务驱动</p><p class="ql-block">任务情境:拿手好戏,邂逅最美六年</p><p class="ql-block">任务一:初识知“美”,探艺术之源</p><p class="ql-block">活动1:了解任务情境</p><p class="ql-block">拿手好戏,邂逅最美六年</p><p class="ql-block">活动2:聊聊我知道的艺术</p><p class="ql-block">(1)读导语,观单元。初步了解一些中华优秀艺术门类,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2)联认知,聊艺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学过哪些艺术形式、哪些艺术体验以及自己的感受,开启艺术之旅。</p><p class="ql-block">活动3:家乡艺术采风行</p><p class="ql-block">此项活动安排在课外,与大单元学习并行,分小组通过实地探访名士故居、聆听地方戏剧、走访民间艺人、参观艺术作品展、网络游览等渠道,记一记、画一画、拍一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采风。将艺术与生活勾连,为学生走进艺术世界打开第一扇窗。</p><p class="ql-block">活动4:词汇卡片引路</p><p class="ql-block">制作艺术词汇卡,锁定课文新词,结合语境、视频,体悟语文园地中艺术专用词汇,对艺术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充分感知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任务二:知人论“美”,感何为知音</p><p class="ql-block">活动1:名人画像坐镇</p><p class="ql-block">在本学期美术第四课《线与造型》中,学生学习了运用线条绘制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形象。初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之后,将美术课学到的方法——运用线条来绘制伯牙和钟子期、绘画大师戴嵩、音乐家贝多芬、京剧大师梅兰芳、书法大家王羲之等艺术大师的画像,在画像旁配以该艺术家的经典故事。以艺术人生为线索,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家的故事,对艺术产生崇敬之情,同时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背景。</p><p class="ql-block">活动2:体会何为知音</p><p class="ql-block">结合《伯牙鼓琴》和《月光曲》两篇课文,通过核心问题:“伯牙为什么会绝弦”及“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并借助资料袋体会什么是知音,并对寻找自己的知音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任务三:画面赏“美”,寻音乐之友</p><p class="ql-block">活动1:赏音乐。借助六上音乐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一课,学习欣赏不同曲调的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的不同。</p><p class="ql-block">活动2:学想象。学习课文,欣赏音乐《高山流水》《月光曲》,根据曲风曲调想象画面,再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习得想象画面的方法,进一步丰富画面。</p><p class="ql-block">活动3:创文案。继续链接六上音乐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一课,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美丽的夏牧场》《赛马》《天堂》,拓展《二泉映月》,想象歌曲展现的画面,并为乐曲撰写文案。</p><p class="ql-block">活动4:觅知音。文案创作完成后读给同伴听,看看能否猜出是哪一首音乐,以此来寻找知音。</p><p class="ql-block">任务四:书画论“美”,悟艺术之趣</p><p class="ql-block">活动1:初探书画同源</p><p class="ql-block">整合课文《书戴嵩画牛》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从书与画,同质与异体中感受中国书画家“书画同源”特有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活动2:阅读作品赏书画</p><p class="ql-block">拓展《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斗牛图》,交流画作内容,绘画技法,由文字引发的想象。</p><p class="ql-block">欣赏《兰亭集序》《洛神赋》《九成宫醴泉铭》《草书千字文》等著名书法作品,了解各种书法体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活动3:学习技法创书画</p><p class="ql-block">运用在课文中和小学六年学到的书画技艺自创书画作品。</p><p class="ql-block">任务五:戏曲觅“美”,悟艺术之趣</p><p class="ql-block">活动1:体会艺术中的“实”与“虚”</p><p class="ql-block">对比学习《书戴嵩画》与《京剧趣谈》,了解艺术创作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体会艺术之中的“实”。找出京剧中与生活实际不同的地方,感受这样表演的妙处,体会京剧中化实为“虚”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活动2:京剧首登场</p><p class="ql-block">阅读课文《京剧趣谈》,发现京剧的奥秘;融合美术《京剧趣谈》,相约赏京剧里的人物特色。</p><p class="ql-block">活动3:秦腔随其后</p><p class="ql-block">阅读贾平凹的《秦腔》,发现秦腔的奥秘;相约听秦腔。</p><p class="ql-block">活动4:办艺术小报</p><p class="ql-block">融合美术《戏曲趣谈》《让剪影动起来》,学习欣赏戏曲里的人物,运用学习到的色彩搭配、线条分布等知识,绘制与戏曲相关的小报。</p><p class="ql-block">任务六:活动现“美”,展“我的拿手好戏”</p><p class="ql-block">活动1:家乡艺术风采展</p><p class="ql-block">将美术课中《家乡的艺术》与语文习作课《我的拿手好戏》相融合,结合“家乡艺术采风行”活动,结合自己的特长,将自己所擅长的艺术用文字记录下来。惟妙惟肖的剪纸、生动传神的绘画、婉转悠扬的歌唱……充分发挥想象,用飞扬的文字记录各自的拿手好戏。</p><p class="ql-block">活动2:音乐文案觅知音</p><p class="ql-block">挑选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想象,为乐曲配文案,寻找志同道合的音乐知音。</p><p class="ql-block">活动3:书画作品我来评</p><p class="ql-block">在同学们的自创作品中挑选可以展示的作品,并说说挑选此作品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活动4:戏曲杂谈欢乐演</p><p class="ql-block">1.妙笔生花,用画笔勾勒脸谱神韵。</p><p class="ql-block">2.巧手上阵,制作自己喜欢的戏曲头饰、服饰、表演道具等。</p><p class="ql-block">3.童声演绎,唱响千古绝腔。</p><p class="ql-block">六项大任务统领整个大单元学习,活化教材,各活动之间相互勾连,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找到了最佳“耦合点”。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自由汲取、自主探航,吮吸艺术的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