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洛阳上午在国际牡丹园看完牡丹后直接打车去了白马寺,到了白马寺,使我想起了早几年去山西五台山,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古老寺院,是中国佛教圣地,知名寺院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座寺院 -“显通寺”,是开山第一寺,最为古老。我参观过显通寺,寺院主要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号称是中国最早寺院。这次我到了河南洛阳白马寺,根据白马寺历史介绍,说是中国首座寺庙。为了弄清楚谁最早建寺,我查了一些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汉明帝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主持修建中国佛教寺院。选址五台山这个地方,是因为与佛经记载的文殊菩萨道场吻合,且地形与印度灵鹫峰相似,故而建寺,建成后就称为“大孚灵鹫寺”。此后经历了北魏孝文帝扩建、唐代重修、明太祖赐银重建等,后改名为显通寺。最终形成现存格局。由此五台山有了第一座寺院,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在公元64年,汉明帝遣使者去西域求法,后带来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行携佛经、佛像,以白马驮至洛阳,从此佛教传入中国。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皇家出资在皇城脚下兴建了第一座寺院。</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因其由“白马驮经”而来,故修建的寺院得名叫“白马寺”。这是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公认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获得官方认可,作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开创了佛教在中国制度化传播的先河。由此洛阳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后来白马寺同时引入了印、缅、泰佛教文化精髓。融合了四国佛教文化,拥有了独特国际化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寺”。由此可见白马寺是中国大地上首建的第一寺,中国祖庭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马寺距离洛阳市区12公里,整座寺院古老、庄严肃穆。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按在不同的殿堂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白马寺1900多年来,历经东汉末董卓焚毁、北魏扩建、武则天时期敕修等十余次兴废,白马寺最繁荣的时期是在唐代。</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上篇“帝都风华,牡丹飘香-洛阳古都探访”文中提到,公元685年,武则天下令大修白马寺,命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大兴土木,广修殿阁,使白马寺规模宏大,殿宇辉煌。寺内僧众三千余人。到了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155年),太监黄锦又一次大修白马寺。此次重修后大体上奠定了今天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重视文物古迹,尊重信仰自由,也先后多次拨款重修白马寺。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决定对白马寺全面修复,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还亲自过问白马寺重修事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白马寺,许多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例如有人说,唐僧取经路过白马寺;有人说,唐僧取回的经书放在了白马寺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白马寺创建于东汉,而“唐僧取经”发生在唐代。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真正唐僧取经受命于唐皇李世民,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进天竺取经(今印度,游学于“那烂陀寺”)。玄奘携657部佛经及佛像返回长安。后建造大雁塔,翻译和存放经书。这是延伸后话了。</span></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国际殿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马寺的国际殿与佛像,泰国佛殿以曼谷大皇宫和金山寺为蓝本建成的,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舍利。缅甸佛殿以缅甸曼德拉皇宫和仰光大金塔为蓝本,雕刻精美气势宏伟。印度佛殿以桑奇大塔为蓝本,颇具印度古典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有四大知名石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这四大佛教文化石窟,现在都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我已去过山西的云冈石窟,我看到云岗和龙门石窟建造时期比甘肃二个石窟要晚,但都是在北魏时期。所以石窟造型风格差异不大,我几年前在云岗看到石窟,被惊奇到了。当这次来到洛阳看到龙门石窟,还是被震撼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在古代,能在高悬的山崖壁上雕琢出最小仅2厘米高,最大卢舍那佛像高达17.14米。如此规模佛像群、雕凿如此精细、如此神韵的崖壁石雕艺术,在现代也不是一件易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是运用现代机械设备也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我中华几千年古文明为世界所仰视。下面我将在龙门石窟所见所闻记录本篇以不枉此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门石窟地处洛阳市南郊11公里伊河边的山崖上。是在当时的皇城脚下。据介绍龙门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石窟艺术最高成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493年),把云岗石窟佛教文化带来洛阳,开始在石壁上开凿雕琢佛像。</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等十余个朝代1500余年营造历史,形成南北绵延1公里的石窟群。</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存洞窟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其中70%为皇室贵族营建,体现了北魏至唐代佛教文化传播与皇权统治的深度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经寺”是龙门石窟中的一处经典洞窟,开凿于唐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看经寺是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保留唐代29尊罗汉群像与飞天浮雕,艺术完成度居现存石窟之首。看经寺是皇家洞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窟内没有主尊佛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坛上设有一尊坐于八角形宝座上的佛像,和宝座一体雕刻而成,造型华美。</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洞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绕着六身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佛像。洞内东、南、北三壁高1.2米的台基上刻有二十九尊罗汉浮雕像,身高在1.80米左右,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是我国石刻罗汉群像中的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宾阳三洞”是北魏宣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与母亲文昭皇太后而主持开凿的皇家工程,体现了北魏皇室对佛教的推崇及汉化政策的影响。</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北魏最早皇家石窟群,宾阳北洞"剪刀手佛像"因罕见佛教手“耶”成为网红景观。</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洞于北魏时期基本建成,南北两洞因政变和人力中断后由隋唐续建完成,跨越北魏、隋、唐三个朝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门石窟最为震撼的石窟是“卢舍那(卢舍那为梵语“光明普照”之意)佛像”。介绍说,该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由唐高宗主持建造,历时约三年九个月完成。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捐助两万贯脂粉钱,并参与开光仪式。</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主尊佛像。被认为是中国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主佛通高17.14米,以神秘微笑和精湛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有说佛像以武则天容貌为蓝本的传说(虽无确证),体现了唐代皇权与佛教的深度联结,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门石窟皇家建造佛像洞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民间开凿的洞穴佛像。龙门石窟从北魏开始,历经多个朝代,唐代达到顶盛,一直延续至宋代。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形成了洛阳市南郊伊河边一公里多的石壁洞窟佛像。值得一看的石刻作品,都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每一刀都藏着故事,每一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美好祈求,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