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日游: 青果巷里访故人寻故事

REIVIRK

青果巷是常州的一条古老街巷,犹如一条静谧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江南的韵味和文脉。 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唐代,簪缨世家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被赞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 青果巷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它南临古运河,呈现“河襟南北,街贯西东”的街巷形制和“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韵。 史料记载,明万历年(1581)青果巷已形成。当时运河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东西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蜿蜒向东。 青果巷面临城区运河段,当时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备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后运河改道,巷名仍保留至今。常州方言“千”、“青”难辨,“千果巷”成了“青果巷”。 一条青果巷,半部龙城史。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亦是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 2010 年,用三年的时间制定了《青果巷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又历经七年修缮,2019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开放。同名电视剧《青果巷》揭示了这个过程。 1928年,青果巷人伍琢初,不忍两岸百姓来往不便,即动员家族各房捐银修建桥梁。伍琢初老先生去世后,两岸百姓感念其善心,将桥命名为琢初桥。 我们从西端晋陵中路走进青果巷,街区东西长约400米。 游客服务中心 青果巷是常州最古老、保存完整的一条古街巷之一,也是江南地区仅存的一条具有古代特色的市井小巷。 天气很好,游人很多。 青果巷里的建筑,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风格,它们以运河为中轴线,呈梳篦状展开,有着让人惊叹的建筑景观。 这些建筑中,有的曾是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它们展示了常州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街道两旁,还能看到许多在古老的房舍中开设的店铺和市井小店,这些老屋和店铺很多都有着百年历史,是青果巷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这条古巷是常州文脉的发源地,充满历史的韵味,走出了许多名人和才子,他们活跃在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各个领域,为常州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常州历代文风鼎盛,自隋大业二年(606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的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中,常州涌现出16名状元、11名榜眼、16名探花、1947名进士;明清两代500多年间,每6个进士中,就有一个是常州人;清代每10个状元中就有一位常州人。特别是宋代大观三年(1109年),常州府中进士人数占到全国1/6,令朝野震动。 会元坊系嘉奖明代嘉靖八年(1529)唐荆川赴京会试中会元、殿试得传胪所立。新牌坊按原形制复建。 会元坊遗迹<br>现存南石柱一根残柱,为黄色麻石质。 进士坊由清代居住于青果巷的董氏族人为显耀历代家族中人获取进士功名之多而竖立。 进士坊为单檐二柱式结构,横跨于青果巷的南北两侧。这是按原形制复建的进士坊。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未在原残端上复建。 进士坊仅留下南面一根高5米左右的花岗岩石柱。 青果巷82号八桂堂是青果巷内最著名的建筑,青果巷也因八桂堂而闻名天下。500年前,著名抗倭英雄、文武双全、散文四大家之一的唐荆川(原名顺之,号荆川)会试高中状元。于是他就在青果巷建造了一座大宅子,占据了小半个青果巷。 古代把考中进士称为“蟾宫折桂”,考过第一名的人,心中总有个“折桂情结”。唐荆川为纪念“蟾宫折桂”,在宅子里栽植了八棵桂花树,号称“八桂堂”。 八桂堂地灵人杰,凡是在宅子里住过的,都是能在中国历史上留有名气的人。如,清朝的实业家庄楷,状元及画家钱维城和弟弟钱维乔两兄弟,其著作《苏东坡舣舟亭图卷》名垂千古。清萍乡煤矿、汉阳铁厂总办张赞辰,还有近代的瞿秋白和张太雷,以及解放后著名爱国实业家、收藏家刘国均先生,名流雅士不胜枚举。 唐荆川纪念馆坐落于青果巷贞和堂,是唐氏八宅中的主宅,唐家最早的宅邸,也是青果巷中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气势最恢弘的古建筑,原名保合堂。纪念馆分序厅、贞和堂、书房与书画体验、卧室与练功房、尾厅等几个部分。 贞和堂前后共五进,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是第二进楠木厅“纱帽厅”,是常州目前最大的明代楠木厅,抬梁式构架,柱梁为大型月梁,木构部分全用楠木、紫檩精作。东廊墙嵌明代礼部尚书孙慎行所撰《保和堂记》石刻。 荆川先生一生,身处嘉靖乱象,却刚正不阿、品行端方,虽然仕途曲折,屡遭贬黜,但无论居家入仕,皆以济世为念。平生博闻广识、学贯经籍,晚年更宁损清誉,终以一身所学殉世成仁,用一生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常州印记。 筠星堂,唐氏八宅之一,内有转盘楼。唐荆川玄孙、明崇祯举人唐宇量宅第。教育家、民国辅华中学(常州第三中学)创办人之一汪绍先曾在此居住。<br> 松健堂<br>唐氏八宅之一,厅堂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改建。明代书法家唐世英宅第,清代江苏江防统领恽祖祁及其子恽毓昌居此。 燕乐堂 礼和堂,“唐氏八宅”之一,硬山造砖木结构,三进院落布局,白墙黛瓦,花窗雕梁,前门临街,背枕运河,兼具江南民居风格与运河水系景观院。 老礼和堂原由唐荆川曾叔祖、画家唐世宁居住。1906年周有光家族迁入,老礼和堂成为其出生地,后周企言在此创办“兰社”。 周有光故居坐南朝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沿南市河而建,是典型的清式江南枕河民居。 故居庭院里有一座由《中国剪报》社捐建的周有光夫妇铜像,无声诉述着周有光与民国名媛、“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几十年相濡以沫、“举杯齐眉”的爱情故事。 现存老礼和堂部分辟为“周有光图书馆”,收藏其学术著作、手稿及生活照片,展现其一生学术成就与个人历程。 现存清改建木结构房屋三进,厅屋面阔四间,第一进和第二进为单层五开间,第三进临河二层五开间。 129号蒋宅 潘宅,原为官宦宅第,厅堂构筑高夹,满轩做法,大木结构用料硕大,小木作雕刻精美,天井内花木扶疏,为典型的江南民居。 可对堂,原为清代汤贻汾的宅邸,清道光十九年(1839),汤贻汾舍宅改建汤氏忠孝专祠,以纪念为国捐躯的祖父汤大奎、父亲汤苟业。宅内尚存“可对堂”匾额及《忠孝祠记》书条石等物。 院落早期名为“天香书屋”,后因悬挂“可对堂”匾额得名,该匾额相传为南明名将史可法所书,现存于汤氏祠内。<br>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沈宅,门厅为民国建筑,临河小楼建于清代,两栋建筑用沿廊沟通。民国时由常州同庆布厂股东沈维耀购得。 天井巷 蒋氏宗祠,硬山造砖木结构,四进。堂内曾创办广敷义垫,六十年代时有向阳小学。 恽鸿仪宅 钱庄,最早为浙江钱庄来常州设立的分支机构,现存临街楼厅。钱庄尚存浙江银行钱箱实物,是清末民初常州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三锡堂,清末进士汪赞伦故居。<br>汪赞伦(1839-1921)江苏典业公会会长,参与发起“苔岑吟社”,被誉为“模范缙绅”。 酌泉阁 寻韵东方 青果巷重修开放之后,一批高颜值有情怀的文创品牌和常州老字号为这里带来了别有特色的“人间烟火”。 在历史长河中,青果巷曾经历过很多次的兴衰,但是它一直保持着江南古巷的风韵和气质。如今的青果巷是常州市的一个重要景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青果巷的整治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江南古巷的风光和文化底蕴,江南的魅力和古巷的神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