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洞窟252个(含附属洞窟),造像5.1万至5.9万尊,最高佛像达17米,是中国佛教艺术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分早中晚期。早期即为昙曜五窟(公元460-465年),以第16-20窟为代表,其诞生与北魏皇室推崇佛教、巩固统治的政治需求密切相关,昙曜五窟的主佛即以北魏五位帝王为原型雕刻,体现了“皇帝即如来”的政治理念。造像风格雄浑厚重,主佛高达13-17米,高鼻深目、肩宽体健,兼具西域胡风与帝王威严。第20窟露天大佛(高13.7米)因前壁坍塌完全暴露,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中期为皇家鼎盛期(公元471-494年),中期洞窟以双窟制(如第7-8窟、9-10窟)和中心塔柱窟(如第6窟)为典型,突破了早期单一穹顶窟的格局。 以第5、6窟及五华洞(第9-13窟)为代表,雕刻精细繁复。第6窟中央的塔柱雕刻3000余尊佛像,四壁佛传故事浮雕生动细腻;第12窟“音乐窟”以乐伎、飞天浮雕闻名,展现了北魏宫廷乐舞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晚期为迁都洛阳后(公元494-525年),造像风格转向清瘦俊秀,人物比例修长,衣纹流畅,开创“瘦骨清像”的先河,代表中原汉化风格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万佛窟</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往云冈石窟前,我特意重温了纪录片《云冈》。镜头里,千年石窟的光影流转、匠师们的精湛技艺,已然让我心驰神往。然而,当真正站在这片艺术瑰宝前,我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佛像的希腊式高鼻梁、印度袈裟纹样与中原宽袍大袖并存,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石窟内仿木构建筑、藻井浮雕、千佛列柱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饰绮丽,造像雍容华贵、人物栩栩如生,尽显北魏的富丽堂皇。</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首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云冈石窟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希腊罗马雕塑技法和中原传统雕刻,形成了独特的“云冈模式”,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起点,并深刻影响了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云冈石窟不仅是石刻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象征。其造像的恢弘与细腻、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中华第一雄关,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公里处,雄踞恒山与吕梁山交汇的咽喉要冲,如巨锁扼守雁门山隘口,海拔1800米,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遗构,占地30万平方米,由东城(天险门)、西城(地利门、瓮城迷阵三部分组成,并存有72座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李白“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等150余首诗词在此诞生,关帝庙前《雁门太守行》碑刻群堪称唐诗地理坐标。</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塔上回望万里长城,眺望远方的练马场和烽火台,遥想当年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为开疆扩土从此出塞北击匈奴; 北宋杨家将三代为保家卫国镇守于此,浴血奋战,满门忠烈……岁月流转,英雄虽逝,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雄伟的关隘、绵延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