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998年:从容退休,开启人生新篇章

Bl Wang

1995年深秋,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新建的教师公寓如破土春笋般拔地而起。楼体在阳光下泛着米黄色的柔光,铝合金窗框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成为校园里最耀眼的风景。林楠站在选房公示栏前,指尖轻轻划过名单上自己的名字——教授级别、工龄第一,这样的双重优势让她在众多教职工中脱颖而出。<br> 推开三楼东头的房门时,阳光像金色的瀑布倾泻而入。东南朝向的格局让每个房间都洒满温暖,微风裹挟着桂花的香气从阳台涌入。她走到窗前,望着楼下操场上嬉笑的学生,忽然想起初到电专时的忐忑。如今,这88平米的三室一厅,带着木质地板的温润触感,仅用一万元便成为她的归宿。钥匙转动门锁的瞬间,那清脆的“咔嗒”声,仿佛是命运为她奏响的幸福乐章。 深夜,林楠坐在书房里,台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满墙的奖状与证书上。从1988年初到南京时遭受的质疑,到1995年终于荣获正教授的证书,这一路的艰辛如潮水般涌来。<br> 她抚摸着杰米尔强院士的推荐信,想起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挑灯夜战; 翻开泛黄的科研笔记,那些为CAI软件熬过的通宵仿佛还带着咖啡的苦涩。 当正教授的头衔终于尘埃落定,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人生的画卷,似乎已经完成了最浓墨重彩的勾勒。 政策赋予正教授65岁退休的优待,林楠最初将其视为荣耀的勋章。站在讲台上,她依旧神采飞扬地讲解电磁场理论,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眼神,仿佛回到了留学苏联的热血岁月。然而,岁月的刻刀悄然在她身上留下痕迹。63岁那年寒冬,她在讲课时突然剧烈咳嗽,粉笔灰落在藏青色外套上,竟显得格外刺眼。望着台下年轻教师充满活力的身影,她意识到:是时候把舞台让给更年轻的力量了。 科研道路上的挫折,也让林楠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局限。她曾满怀壮志地申报磁流体发电项目,厚厚的计划书里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却因学校层级与政策限制屡屡碰壁。当最后一份申报书被退回时,她站在科研处走廊里,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突然释怀了——有些梦想,或许注定要留给更广阔的天地。<br><br> 1998年的春天,林楠郑重地递交了退休申请。离校那日,她特意穿上了在苏联留学时购置的藏青色西装,胸前别着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校徽。漫步在熟悉的林荫道上,梧桐树影斑驳地洒在肩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路过实验室时,她听见里面传来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声,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微笑——这是她热爱了半生的地方,如今终于可以放心地交付给后来人。<br> 回到那套承载着荣耀与幸福的教授房,林楠泡了一杯碧螺春。阳光穿过纱帘,在茶几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莫斯科的雪景、伊万洛沃的红砖楼、校庆时的欢声笑语……一张张照片串联起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放下相册,她望向窗外的蓝天,心中满是期待——人生的下半场,或许没有了学术舞台上的璀璨,但一定藏着别样的精彩。<br>